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论述动态教学的创建过程,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生成资源 课堂 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26-01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注重课堂生成,构建动态课堂、和谐课堂、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氛。
1 精心设计问题,预约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其基本的要求。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前,关于0的倒数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认识水平,有意将找0的倒数放在“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的练习中,让学生试做,引起争议,再让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0的倒数是0、0的倒数是任何数、0没有倒数。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是对的呢?希望通过你们的辩论,准确找出正确的答案。
生1: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两个数才互为倒数,0和什么数相乘能得到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生4:1和0都是特殊的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的倒数也应该是它它本身。
生5:1的倒数虽然是它本身,但是,因为1×1=1,符合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的争论更加热烈了,我没有叫停。我感到學生们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的想法需要吐露,观点需要交流。这也正是我的预设所要的效果。
生6:还有,大家看,一个数的倒数就是原来的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那0倒数是,没有这样的分数呀?
生7: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师:有太多的理由都能说明0是没有倒数的。
片段中,当学生出现三种不同的意见时,尽管教师心里也清楚谁是谁非,但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是以鼓励的语气激励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前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实现动态生成课堂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这种预设必须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立体式设计,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感。
2 把握学习起点,促进动态生成
尽管我们强调“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但学生个性突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在进教室之前,很有可能对我们要教授的知识有所了解,甚至有所掌握。我们要根据课堂需要,变预设为“生成建构”,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如: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我们教师按照预设去揭示口诀的形成过程。但是学生已经会背很多口诀。和教师的预设就有冲突。教师就抛开预设,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展示证明口诀的形成过程。
我灵活捕捉这一起点资源,通过摆学具、画图形、写算式、说想法等,巧妙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探究的过程,动态生成新知,并扎根大脑。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才能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
3 捕捉思维亮点,调控动态生成
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并用心倾听、准确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其智慧闪光。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后的练习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2.8÷(3.14×2×2)×(3.14×22)=62.8(立方厘米)。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再次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强调了一遍。正当我要出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大声地喊到“老师,向丽还有一种方法。”我让向丽上黑板写出了他的解法。
62.8÷12.56×2×(3.14×2×2÷2)=62.8立方厘米。
生:我认为,他这样是错的。他并不是紧紧围绕底面积乘以高在算。
向丽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在学习圆柱体公式推导时,是把圆柱体沿直径和高平均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了近似长方体。这样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在这个长方体中,高是62.8÷12.56,宽是半径2,长是3.14×2×2÷2,所以长方体的体积62.8÷12.56×2×(3.14×2×2÷2)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显然,学生的空间思维被激活了。
生:我可以改进一下他的算式。写出算式:62.8÷12.56×2×(3.14×2),指着“3.14×2”解释说:“这是半圆弧线的长,成了转化后长方体的长。”
生:我们把转化后的长方体睡下来,圆柱体的侧面正好有一半成了底面,“62.8÷2”就是底面积,圆柱体的半径2成了长方体的高。根据“底面积×高”得体积,所以62.8÷2×2=62.8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到经验的差异,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选择和升华基础性生成资源,使之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甚至超越目标,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在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不断涌现,甚至会超越教师的预设。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资源意识,随时捕捉在课堂中即时突发的新信息,有效利用,通过深化问题、归纳整理等,适时转化,调整预设,推进“生成性”教学,让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
【关键词】 生成资源 课堂 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26-01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注重课堂生成,构建动态课堂、和谐课堂、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氛。
1 精心设计问题,预约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其基本的要求。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前,关于0的倒数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认识水平,有意将找0的倒数放在“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的练习中,让学生试做,引起争议,再让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0的倒数是0、0的倒数是任何数、0没有倒数。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是对的呢?希望通过你们的辩论,准确找出正确的答案。
生1: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两个数才互为倒数,0和什么数相乘能得到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生4:1和0都是特殊的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的倒数也应该是它它本身。
生5:1的倒数虽然是它本身,但是,因为1×1=1,符合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的争论更加热烈了,我没有叫停。我感到學生们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的想法需要吐露,观点需要交流。这也正是我的预设所要的效果。
生6:还有,大家看,一个数的倒数就是原来的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那0倒数是,没有这样的分数呀?
生7: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师:有太多的理由都能说明0是没有倒数的。
片段中,当学生出现三种不同的意见时,尽管教师心里也清楚谁是谁非,但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是以鼓励的语气激励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课前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实现动态生成课堂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这种预设必须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立体式设计,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感。
2 把握学习起点,促进动态生成
尽管我们强调“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但学生个性突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在进教室之前,很有可能对我们要教授的知识有所了解,甚至有所掌握。我们要根据课堂需要,变预设为“生成建构”,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如:教学乘法口诀的时候,我们教师按照预设去揭示口诀的形成过程。但是学生已经会背很多口诀。和教师的预设就有冲突。教师就抛开预设,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展示证明口诀的形成过程。
我灵活捕捉这一起点资源,通过摆学具、画图形、写算式、说想法等,巧妙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探究的过程,动态生成新知,并扎根大脑。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才能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
3 捕捉思维亮点,调控动态生成
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并用心倾听、准确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其智慧闪光。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后的练习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2.8÷(3.14×2×2)×(3.14×22)=62.8(立方厘米)。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再次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强调了一遍。正当我要出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大声地喊到“老师,向丽还有一种方法。”我让向丽上黑板写出了他的解法。
62.8÷12.56×2×(3.14×2×2÷2)=62.8立方厘米。
生:我认为,他这样是错的。他并不是紧紧围绕底面积乘以高在算。
向丽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在学习圆柱体公式推导时,是把圆柱体沿直径和高平均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了近似长方体。这样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在这个长方体中,高是62.8÷12.56,宽是半径2,长是3.14×2×2÷2,所以长方体的体积62.8÷12.56×2×(3.14×2×2÷2)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显然,学生的空间思维被激活了。
生:我可以改进一下他的算式。写出算式:62.8÷12.56×2×(3.14×2),指着“3.14×2”解释说:“这是半圆弧线的长,成了转化后长方体的长。”
生:我们把转化后的长方体睡下来,圆柱体的侧面正好有一半成了底面,“62.8÷2”就是底面积,圆柱体的半径2成了长方体的高。根据“底面积×高”得体积,所以62.8÷2×2=62.8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到经验的差异,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选择和升华基础性生成资源,使之为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甚至超越目标,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在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不断涌现,甚至会超越教师的预设。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资源意识,随时捕捉在课堂中即时突发的新信息,有效利用,通过深化问题、归纳整理等,适时转化,调整预设,推进“生成性”教学,让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