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位语文学科专家在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创造性地把“葫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把“葫芦”比作考试成绩,把“叶子”比作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方法、能力等,提出了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典型问题:要“葫芦”,还是要“叶子”?答案很明确:不仅要“葫芦”,而且要“叶子”。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师的教育艺术?
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我着重抓写字习惯和读书习惯的培养。
写字方面,突出六个字:兴趣、扎实、坚持。
1.激发兴趣。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教学生在观察字形时感受字的形态美;在书写中体会笔画间蕴含的照应、互让、互补等关系,通过间架结构特点渗透在人际交往中,收获和谐美。
2.扎实开展活动。组织“拜师学书”“书法展览”等活动。张贴好的书写作品,让书写差的学生拜书写好的学生为师,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督促。
3.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时刻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认真书写。
在读书习惯方面,我要求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習惯。
在课堂上读书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标注的习惯;在课外读书时,要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内容上做标记,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如,在读《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部长篇小说时,我引导学生要先了解作者的国籍、生平以及他的其他著作,然后再细读内容简介、前言和后记,从中了解该书的特点和文学价值,最后通过边读边画的方法,记录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优美词句以及自己思考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习惯的最佳时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来自教师教育智慧的积淀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课文中在描述鲁迅救助车夫时写道:“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一名学生问道:“伯父为什么变得严肃?为什么会叹气?”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凄苦生活是现在学生无法想象的,所以学生会有疑惑。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制度的痛恨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当时,正值“十九”大闭幕,于是,我就借“十九大”来引导学生解决疑惑。我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十九大’闭幕。”我接着问:“从记者的走访调查中,你们觉得现在人民的生活怎样?”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人民生活很幸福,老年人旅游不用花钱,看病还给报销……”我又问道:“那谁能说说人民为什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学生回答:“国家关注民生,制定许多惠民政策……”在学生思维达到高潮时,我抛出问题:“课文中的鲁迅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请大家讨论。”学生联系时政,把新旧社会进行对比,真正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难点迎刃而解。真正的课堂,就是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新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教育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只有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认真扎实地走好每一步,教学效率才会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万荣县南街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我着重抓写字习惯和读书习惯的培养。
写字方面,突出六个字:兴趣、扎实、坚持。
1.激发兴趣。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教学生在观察字形时感受字的形态美;在书写中体会笔画间蕴含的照应、互让、互补等关系,通过间架结构特点渗透在人际交往中,收获和谐美。
2.扎实开展活动。组织“拜师学书”“书法展览”等活动。张贴好的书写作品,让书写差的学生拜书写好的学生为师,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督促。
3.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时刻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认真书写。
在读书习惯方面,我要求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習惯。
在课堂上读书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标注的习惯;在课外读书时,要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内容上做标记,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如,在读《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部长篇小说时,我引导学生要先了解作者的国籍、生平以及他的其他著作,然后再细读内容简介、前言和后记,从中了解该书的特点和文学价值,最后通过边读边画的方法,记录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优美词句以及自己思考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习惯的最佳时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积淀教育智慧,提升教学艺术
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来自教师教育智慧的积淀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课文中在描述鲁迅救助车夫时写道:“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一名学生问道:“伯父为什么变得严肃?为什么会叹气?”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凄苦生活是现在学生无法想象的,所以学生会有疑惑。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制度的痛恨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当时,正值“十九”大闭幕,于是,我就借“十九大”来引导学生解决疑惑。我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十九大’闭幕。”我接着问:“从记者的走访调查中,你们觉得现在人民的生活怎样?”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人民生活很幸福,老年人旅游不用花钱,看病还给报销……”我又问道:“那谁能说说人民为什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学生回答:“国家关注民生,制定许多惠民政策……”在学生思维达到高潮时,我抛出问题:“课文中的鲁迅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请大家讨论。”学生联系时政,把新旧社会进行对比,真正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难点迎刃而解。真正的课堂,就是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新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教育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只有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认真扎实地走好每一步,教学效率才会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万荣县南街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