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与女》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年幼的女儿骑车陪父亲来到码头边,父亲独自划着小船离开之后,女儿便时常骑车来码头张望。可是,河仍是那条河,树也仍是那棵树,只是离去的父亲再也不曾回来。女孩渐渐长大,可她仍然在等待着父亲回来的那一天,等待着海平线上逐渐出现她父亲乘坐的小舟,无论寒暑。最后,她老了,她的自行车也老了,期盼太久的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出现过,可时光甚至让河流也变成了大片芦苇。年迈的女儿穿过芦苇丛,发现父亲的小舟,靠在小舟上的她,仿佛依偎在父亲温暖的怀抱里,短片最后时光倒流与父亲拥抱,也仅仅是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一、 沉默中的父爱
观众在看完此片后,无不唏嘘女儿对父亲的深情。与之相反,极少有人去关注父亲对女儿的爱。倘若这是一部完全只为歌颂女儿之爱的电影,导演为何取名为《父与女》而不是《等待父亲》《女儿的爱》等更能揭示主题呢?事实上,导演向我们传达的,是父与女之间彼此深厚的感情。以下简述寥寥几个镜头中,体现的父爱。短片由一个远景镜头开始,随意几笔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父女二人各骑一大一小两辆自行车并排缓缓驶来,这是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镜头,观众都没有去思考过,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又骑着大自行车怎么会能与女儿的小自行车并驾齐驱呢?把这一幕想象成我们生活中的片段观众便会恍然大悟,父亲是故意在放慢速度为了与女儿并排。镜头一转,二人上坡,女儿奋力蹬了蹬脚,超过了父亲的自行车,如果说用父亲是想在背后保护女儿来解释太牵强,那用是为了让女儿能赢过自己而开心的解释显然合情合理。父亲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刻意而为,而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早已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与本能。到达目的地,两人下车,女儿小跑到父亲面前,父亲看着女儿,弯下身子抱住女儿,这是一种父爱的自然流露。父亲放下女儿后急促的脚步表现了他离开之紧急,但他走到船前,却忍不住回头望向女儿,从短片开始,导演一直塑造了一个稳重的父亲形象,即使是急着离开也只是加快脚步走路而已,此时却大步跑上山崖,用力抱住女儿。与女儿分离的不舍,足以打破一个父亲所有的冷静稳重。父亲最后出现的镜头,是在女儿的梦境里,女儿向父亲奔去,父亲只是站在原地张开双臂,等待着女儿投入他的怀抱,但在女儿来到面前的一瞬间,再次深深抱住女儿,如同几十年前离开的那样。
导演刻画的父亲形象,是天下所有的父亲的形象,他们往往沉默、内敛,不善于表达,甚至有些傻傻的不会去讨子女欢心,但他们却从心底爱着孩子们。正如高尔基所说,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该短片的导演着眼于一对父与女之间的羁绊,意在表达人间真情莫过于亲情的主旨。亲情的伟大,的确绝非只字片语可以说清,可以表达出,所以导演干脆放弃使用旁白对话等等语言手段,仅仅靠简单的构图,再简单不过的色彩等等,简明地表达想要表达出来的主题,这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不少导演讴歌亲情,可是本片显得不落俗套,虽以亲情为主题,并非使用篇幅来描绘父与女之间的场景。甚至可以说,虽然短片题目是父与女,父亲却几乎没有怎么出现过,重心放在了女儿上,利用女儿对于父亲的守望间接阐释了何为人间真情。短片中的父与女在码头分别后便再也没有相见,因此引发了女儿几十年如一日的等候。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呢?多少人为人子女,双亲健在,却只重视工作,忽视了对于老人的关心。拥有的永远不会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这是当下生活中多少人的真实写照。亲情,永远是人们应当赞扬称颂的主题,可是除了赞扬称颂,更重要的是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趁着双亲健在的时候,多去关心一下,有空常回家看看,不要让事业冲淡了亲情,因为亲情,永远是你的根,你的本。无论你取得多大成就,也请不要忘本。
二、 守望中的女情
本短片中最突出的,显然是女儿对父亲的爱,以下简称父女情。父亲离去后,女儿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站上高崖,遥望远方。导演用空镜头过渡,将女儿一生各个阶段上山的镜头以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在一起,令观众感受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女情。在女儿生命的各个阶段,导演都会配以钢琴与手风琴合奏或独奏的音乐,来展现女儿的心情。曾经只是作为一种单纯审美因素的音乐,在本片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叙事功能,特别是本片中没有任何对白,仅凭音乐渲染气氛、烘托主人公感情。时光飞逝,女儿经历了少女、妇人、人母等人生阶段后,终于到了暮年,导演特写了自行车车轮与短片开头呼应,而此时,女儿的自行车车轮已不再是儿时那样流畅欢快,取而代之的是缓慢与沉重,体现了女儿正日益苍老,但她守望父亲的行为却从未停止过。
导演刻画的女儿形象,不同于刻画父亲形象时,着重于刻画天下父亲的共性,我认为导演将女儿的角色刻画得更加有特殊性。因为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去用一生无怨无悔等待父母的孩子很少,更多的,是在被父母溺爱下自我意识过剩,毫不在乎父母感受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但导演却刻画了这样一个女儿的形象,在我看来是对儿女对父母的感情抱有美好的期待,导演希望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儿女理解父母的苦心,并像片中的女儿一样,去付出,去等待。最终,正如短片结尾那般,亲情会互相传达,付出终将得到回报。
三、 追寻需要一份勇气
短片中,导演除了表达出父女情深以外,还隐含了另外一个主题,那就是我们都需要勇气。女儿在片中的守望,着实令观众感动,等到她暮年,她望着早已从小河变为一望无际草地的前方,终于鼓足勇气去寻找父亲。她得到的真相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美好的是原来不是父亲抛下了她,而是因为遭遇事故而船沉,残酷的是她的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女儿在这几十年的守望中,绝不可能没有想过去寻找父亲,但她或许因为害怕触及真相,退却了,她害怕得到父亲丢下了自己的真相。观众在看到最后一幕后,是不是会想如果女儿早一点去寻找父亲,就能真正的相见,而不是现在这样一场梦了呢?但已经来不及了,这都是由于缺少追寻的勇气。但我们很多时候,却需要这么一份去面对真相的勇气,无论这真相美好或是残酷。
短片总体给人感觉简单而意义深刻,既体现在元素上,也体现在画面效果上。短片的画面很简单,除去人物外无非是一颗大树,一片海,一个山坡,以及贯穿全片的自行车,没有多余的修饰,简单的景物更为深刻地体现了短片的意义,也更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导演用自然来描述了时间的飞逝与岁月的轮回,如那棵依着自行车的树,由春日的茂盛到冬日的枯竭,如小女孩逆着风费力地推着车向前与顺着风车速加快,这些景色的细节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小女孩的毅力与坚强,更表现了她的无所畏惧与对父亲、对亲情、对生命的渴望。在画面效果上,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带出父与女骑脚踏车的路途,简洁而明确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许多极简单的小细节也在短片发挥极大作用,如人物服装的阴影与人物和自然景物的倒影都为画面增添了立体感。每一次的守望中,都有小女孩伸长脖子的刹那画面,无论年龄与时间,这个重复的画面突出了主人公不懈地努力与迫切。短片从头到尾都不无对比存在,从最开始大小脚踏车的对比,到岁月带来的主人公的容貌对比,再到主人公与行人擦肩而过的对比,皆增强了画面感。简单而深刻。
不难看出这部短片之所以成功也归功于导演对于音乐的运用。短片从始至终没有语言,音乐自然也成为了导演表达主旨最好的工具之一。在父亲带着小女儿骑车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欢快的,轻盈的,可是到了离别之时,却逐渐变得舒缓起来,虽然只有音乐,我们却能想象到父亲在女儿耳边轻柔地嘱咐着什么,父与女的感情温和平淡,却格外动人。期间的音乐又有几次显著的变化。在女儿骑车去码头张望的路上,音乐总是轻快的,可是当女儿来到码头,发现一无所获之后,音乐又再次舒缓起来,在这里,虽然没有镜头特写表现女儿的神态和心情,可是音乐的艺术,让我们对小女儿内心由期望到失望的轨迹一览无余。
站在高崖上守望的这一份亲情,最终有了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却是残缺的美好,犹如镜花水月,终究梦一场,女儿在醒来后,想必也会是痛苦的。而现实中,不管是作为人父人母,还是作为子女,我们都不需要这样坎坷,只能等到不完美的一份结局,我们应鼓足勇气,去面对,去付出,终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生命从来都是一个不朽的话题,亲情亦然。导演近乎完美得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并浓缩于这10多分钟内,发人深思。生死面前认识卑微,年华老去其实就在一天又一天中,生与死也在这之中轮回,邂逅。
一、 沉默中的父爱
观众在看完此片后,无不唏嘘女儿对父亲的深情。与之相反,极少有人去关注父亲对女儿的爱。倘若这是一部完全只为歌颂女儿之爱的电影,导演为何取名为《父与女》而不是《等待父亲》《女儿的爱》等更能揭示主题呢?事实上,导演向我们传达的,是父与女之间彼此深厚的感情。以下简述寥寥几个镜头中,体现的父爱。短片由一个远景镜头开始,随意几笔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父女二人各骑一大一小两辆自行车并排缓缓驶来,这是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镜头,观众都没有去思考过,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又骑着大自行车怎么会能与女儿的小自行车并驾齐驱呢?把这一幕想象成我们生活中的片段观众便会恍然大悟,父亲是故意在放慢速度为了与女儿并排。镜头一转,二人上坡,女儿奋力蹬了蹬脚,超过了父亲的自行车,如果说用父亲是想在背后保护女儿来解释太牵强,那用是为了让女儿能赢过自己而开心的解释显然合情合理。父亲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刻意而为,而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早已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与本能。到达目的地,两人下车,女儿小跑到父亲面前,父亲看着女儿,弯下身子抱住女儿,这是一种父爱的自然流露。父亲放下女儿后急促的脚步表现了他离开之紧急,但他走到船前,却忍不住回头望向女儿,从短片开始,导演一直塑造了一个稳重的父亲形象,即使是急着离开也只是加快脚步走路而已,此时却大步跑上山崖,用力抱住女儿。与女儿分离的不舍,足以打破一个父亲所有的冷静稳重。父亲最后出现的镜头,是在女儿的梦境里,女儿向父亲奔去,父亲只是站在原地张开双臂,等待着女儿投入他的怀抱,但在女儿来到面前的一瞬间,再次深深抱住女儿,如同几十年前离开的那样。
导演刻画的父亲形象,是天下所有的父亲的形象,他们往往沉默、内敛,不善于表达,甚至有些傻傻的不会去讨子女欢心,但他们却从心底爱着孩子们。正如高尔基所说,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该短片的导演着眼于一对父与女之间的羁绊,意在表达人间真情莫过于亲情的主旨。亲情的伟大,的确绝非只字片语可以说清,可以表达出,所以导演干脆放弃使用旁白对话等等语言手段,仅仅靠简单的构图,再简单不过的色彩等等,简明地表达想要表达出来的主题,这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不少导演讴歌亲情,可是本片显得不落俗套,虽以亲情为主题,并非使用篇幅来描绘父与女之间的场景。甚至可以说,虽然短片题目是父与女,父亲却几乎没有怎么出现过,重心放在了女儿上,利用女儿对于父亲的守望间接阐释了何为人间真情。短片中的父与女在码头分别后便再也没有相见,因此引发了女儿几十年如一日的等候。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呢?多少人为人子女,双亲健在,却只重视工作,忽视了对于老人的关心。拥有的永远不会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这是当下生活中多少人的真实写照。亲情,永远是人们应当赞扬称颂的主题,可是除了赞扬称颂,更重要的是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趁着双亲健在的时候,多去关心一下,有空常回家看看,不要让事业冲淡了亲情,因为亲情,永远是你的根,你的本。无论你取得多大成就,也请不要忘本。
二、 守望中的女情
本短片中最突出的,显然是女儿对父亲的爱,以下简称父女情。父亲离去后,女儿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站上高崖,遥望远方。导演用空镜头过渡,将女儿一生各个阶段上山的镜头以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在一起,令观众感受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女情。在女儿生命的各个阶段,导演都会配以钢琴与手风琴合奏或独奏的音乐,来展现女儿的心情。曾经只是作为一种单纯审美因素的音乐,在本片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叙事功能,特别是本片中没有任何对白,仅凭音乐渲染气氛、烘托主人公感情。时光飞逝,女儿经历了少女、妇人、人母等人生阶段后,终于到了暮年,导演特写了自行车车轮与短片开头呼应,而此时,女儿的自行车车轮已不再是儿时那样流畅欢快,取而代之的是缓慢与沉重,体现了女儿正日益苍老,但她守望父亲的行为却从未停止过。
导演刻画的女儿形象,不同于刻画父亲形象时,着重于刻画天下父亲的共性,我认为导演将女儿的角色刻画得更加有特殊性。因为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去用一生无怨无悔等待父母的孩子很少,更多的,是在被父母溺爱下自我意识过剩,毫不在乎父母感受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但导演却刻画了这样一个女儿的形象,在我看来是对儿女对父母的感情抱有美好的期待,导演希望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儿女理解父母的苦心,并像片中的女儿一样,去付出,去等待。最终,正如短片结尾那般,亲情会互相传达,付出终将得到回报。
三、 追寻需要一份勇气
短片中,导演除了表达出父女情深以外,还隐含了另外一个主题,那就是我们都需要勇气。女儿在片中的守望,着实令观众感动,等到她暮年,她望着早已从小河变为一望无际草地的前方,终于鼓足勇气去寻找父亲。她得到的真相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美好的是原来不是父亲抛下了她,而是因为遭遇事故而船沉,残酷的是她的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女儿在这几十年的守望中,绝不可能没有想过去寻找父亲,但她或许因为害怕触及真相,退却了,她害怕得到父亲丢下了自己的真相。观众在看到最后一幕后,是不是会想如果女儿早一点去寻找父亲,就能真正的相见,而不是现在这样一场梦了呢?但已经来不及了,这都是由于缺少追寻的勇气。但我们很多时候,却需要这么一份去面对真相的勇气,无论这真相美好或是残酷。
短片总体给人感觉简单而意义深刻,既体现在元素上,也体现在画面效果上。短片的画面很简单,除去人物外无非是一颗大树,一片海,一个山坡,以及贯穿全片的自行车,没有多余的修饰,简单的景物更为深刻地体现了短片的意义,也更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导演用自然来描述了时间的飞逝与岁月的轮回,如那棵依着自行车的树,由春日的茂盛到冬日的枯竭,如小女孩逆着风费力地推着车向前与顺着风车速加快,这些景色的细节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小女孩的毅力与坚强,更表现了她的无所畏惧与对父亲、对亲情、对生命的渴望。在画面效果上,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带出父与女骑脚踏车的路途,简洁而明确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许多极简单的小细节也在短片发挥极大作用,如人物服装的阴影与人物和自然景物的倒影都为画面增添了立体感。每一次的守望中,都有小女孩伸长脖子的刹那画面,无论年龄与时间,这个重复的画面突出了主人公不懈地努力与迫切。短片从头到尾都不无对比存在,从最开始大小脚踏车的对比,到岁月带来的主人公的容貌对比,再到主人公与行人擦肩而过的对比,皆增强了画面感。简单而深刻。
不难看出这部短片之所以成功也归功于导演对于音乐的运用。短片从始至终没有语言,音乐自然也成为了导演表达主旨最好的工具之一。在父亲带着小女儿骑车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欢快的,轻盈的,可是到了离别之时,却逐渐变得舒缓起来,虽然只有音乐,我们却能想象到父亲在女儿耳边轻柔地嘱咐着什么,父与女的感情温和平淡,却格外动人。期间的音乐又有几次显著的变化。在女儿骑车去码头张望的路上,音乐总是轻快的,可是当女儿来到码头,发现一无所获之后,音乐又再次舒缓起来,在这里,虽然没有镜头特写表现女儿的神态和心情,可是音乐的艺术,让我们对小女儿内心由期望到失望的轨迹一览无余。
站在高崖上守望的这一份亲情,最终有了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却是残缺的美好,犹如镜花水月,终究梦一场,女儿在醒来后,想必也会是痛苦的。而现实中,不管是作为人父人母,还是作为子女,我们都不需要这样坎坷,只能等到不完美的一份结局,我们应鼓足勇气,去面对,去付出,终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生命从来都是一个不朽的话题,亲情亦然。导演近乎完美得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并浓缩于这10多分钟内,发人深思。生死面前认识卑微,年华老去其实就在一天又一天中,生与死也在这之中轮回,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