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运用“合作”的手段,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谈几点思考。
一、复习中培养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参与率比较低,兴趣也不浓的现象,对旧知与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的联系不大感兴趣,难以激发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则有效的避免了这一点。因为复习中进行合作学习很容易使学生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新知的学习状态中,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在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下讨论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得到了“石块占空间”,这样“占空间”就成了新知的起点。情境导入越来越在课堂中得以体现,而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发现与解决问题,从形式上更为活泼,从心理上也是一种促进。
二、新授中启发心智
新授中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题的研究重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编组,科学排座,使学生充分地合作。我任教的班级里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我在编组时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编号分工,明确责任,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例如:可由一号同学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同学做记录员,三号负责收集讨论所需的各种资料,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代表发言人等等。并且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一号组织者,可能明天担任四号发言人。当然,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学“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这样一道开放题时,教师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及环节:(1)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与众不同的数。(2)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的可以问,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4)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5)全班交流。再如三年级中“估一估”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在讲授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对高高的一摞本子进行估算、展开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离正确的本数最接近。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汇报时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练习中放飞思维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思想的有效形式,从而保证了练习的有效性。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计算中,教师选择了队旗这一几何图形,让学生对于计算的方法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由于解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同时在小组讨论中,还能互相启发与提示,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再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以后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学生们有的放矢,讨论中能把新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进行了发散性的推广。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和群体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使得大家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整理。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得到了训练,得到了提高。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谈几点思考。
一、复习中培养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参与率比较低,兴趣也不浓的现象,对旧知与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的联系不大感兴趣,难以激发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则有效的避免了这一点。因为复习中进行合作学习很容易使学生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新知的学习状态中,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在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下讨论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得到了“石块占空间”,这样“占空间”就成了新知的起点。情境导入越来越在课堂中得以体现,而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发现与解决问题,从形式上更为活泼,从心理上也是一种促进。
二、新授中启发心智
新授中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题的研究重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编组,科学排座,使学生充分地合作。我任教的班级里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我在编组时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编号分工,明确责任,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例如:可由一号同学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同学做记录员,三号负责收集讨论所需的各种资料,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代表发言人等等。并且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一号组织者,可能明天担任四号发言人。当然,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学“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这样一道开放题时,教师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及环节:(1)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与众不同的数。(2)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的可以问,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4)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5)全班交流。再如三年级中“估一估”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在讲授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对高高的一摞本子进行估算、展开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离正确的本数最接近。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汇报时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练习中放飞思维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思想的有效形式,从而保证了练习的有效性。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计算中,教师选择了队旗这一几何图形,让学生对于计算的方法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由于解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同时在小组讨论中,还能互相启发与提示,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再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以后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学生们有的放矢,讨论中能把新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进行了发散性的推广。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和群体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使得大家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整理。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得到了训练,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