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 80年代,“丁克”一词走进中国。正如“丁克”一词是外来词,丁克家庭也属于舶来品。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中,丁克家庭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 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丁克”走进中国2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想,丁克家庭是时髦还是无奈。本文尝试分析这一外来词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的家庭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在这一外来词的影响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后丁克”时代。
【关键词】外来词;丁克;后丁克;家庭模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18-02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DINK Family Pattern in Chinese Families
Li Qiang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DINK, which means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 has become a new lifestyle for young couples in big cities in China. DINK families have been growing steadily in number and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People are thinking whether DINK prevails or not. This article tentatively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this coinage DINK on family patterns in China. And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 has entered the Post-DINK era.
【Key words】coinage DINK Post-DINK family pattern influence
1 引言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本文通过对中文中英语外来词“丁克”、“丁狗”等词,探讨了这些外来词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sup】[1]【/sup】。
据调查,如今中国丁克家庭的总数已经突破60万。城市已婚女性中有四成以上不愿意生育子女,并伴有轻重不同的心理“恐生症”。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丁克家庭的比例其实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这正说明不想生育成倾向。不想生育的人越来越多,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这一外来词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由单一的家庭模式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后丁克”时代。
2 “丁克”一词的由来
丁克一词为英文DINK的音译,即“Double Income-No Kids”的缩写,意为“有双份收入却没有孩子的家庭”。这里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这种家庭模式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青年夫妇中,随后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推崇,近20多年来已成为西方社会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形式。
上世纪80年代起,丁克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透露,1979-1989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自愿不生育,多达7万人。有关资料显示,在丁克一族里,“1970年代生人”是最忠实的丁克拥护者【sup】[2]【/sup】。此外,丁克一族还有许多特点,他们高收入、高学历、高生活、高消费,被称作“四有(高)新人”。
3 “丁克”走进中国20余年后的今天
当“丁克”的概念刚传入中国时,许多高学历高收入者纷纷被它吸引,加入“丁克”一族。奉行丁克主义的群体,即通称的丁克族。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显著标志是:大专以上学历背景;消费能力强,很少存钱,习惯超前消费,基本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业余生活丰富,经常外出度假,收入明显高于社会人均水平。
然而,当时间流转到今天,当皱纹悄悄爬上曾光洁的额头,当相守的甜蜜都成为麻木的习惯,曾经那么潇洒从容的他们,是否能够一如从前?时间流转到现在,昨天的激情男女如今已经将届中年。时间教会了他们思考,也使他们拥有了更为成熟和理智的生活态度。原本抱定丁克到底念头的他们,也开始在“丁”和“不丁”之间重新考虑选择,因此形成后丁克的“四分天下”。
4 “后丁克”时代——白丁、丁忧、丁狗、双丁
当年的丁克一族,和想要丁克的人们在“丁”和“不丁”之间徘徊。据调查,在主张丁克主义的人中,有39.8%表示过一天算一天,33.1%的准备进养老院。当然,也有8.7%的人愿意领养一个孩子。另外,还有占18.4%的人表明“将来会要孩子”。可见,目前的丁克家庭可分为三种情况:27.1%将来要孩子,33.1%一直不要孩子和39.8%对这个想法还未有最后定见【sup】[3]【/sup】。对于将来要孩子的家庭,当他们的工作初有成就,或自己所创事业达到一定程度,即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后,且夫妻二人感情基础牢固,有时间认真考虑,他们将回归到传统模式。总而言之,他们在摇摆不定。这就形成了“后丁克”时代。
“后丁克”时代呈现出“四分天下”之局面,即白丁、丁忧、丁狗、双丁的出现。
白丁
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忧
这批人目前仍属丁克族,但对丁克生活方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徘徊在丁与不丁之间。通常是一方想要继续丁克,一方想要孩子,夫妻无法形成共识。
丁狗
丁狗是DINKOD的音译,“Double Incomes No kids, One Dog”,也就是双薪无子但养了一条忠实老狗。“丁狗”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丁狗”一族势必要把丁克进行到底,并用宠物狗来替代孩子。
双丁
这里的丁不是丁克,而是“人丁兴旺”的“丁”。指不仅放弃了曾经的丁克计划,而且千方百计想生育两个孩子。是某种形式的“物极必反”,在经历长时期的两人世界后,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来打破原有的孤独寂寞,也希望孩子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5 “后丁克”时代家庭模式对中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并带动家庭的变迁。
“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sup】[4]【/sup】。截至2001年底,在中国35123.4万户家庭中,平均每户3.46人。
与此同时,家庭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目前家庭模式呈现十大新型家庭关系: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居家庭、周末夫妻、试婚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庭、网络家庭和摩登家庭等【sup】[5]【/sup】。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变化是社会变化的缩影。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家庭在结构、功能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通过逐渐流行于社会的新生语汇体现出来。上面涉及的从丁克到摩登等这些新生词汇正是受英语外来语的影响。下面我们透过这些社会新生词汇来分析其对我国当代社会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婚姻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群体。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家庭承载着传宗接代、繁衍人口和稳定社会的功能。丁克家庭所标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责相背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庭传宗接代和繁衍人口的功能完全被取消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以及人口流动的成本。这不仅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而且也为社会注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丁克家庭充分肯定自我,这对忽视自我的传统家庭不仅是道德上的挑战,而且也是观念上的挑战。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的直觉是指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为心理卫生学家研究关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是较早提出“空巢家庭”这一概念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八十年代兴起的“出国热”中,高校一些老知识分子将子女送往国外,使自己独守“空巢”;其二是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父母得不到他们的及时关爱和体贴;其三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或交际的频繁,子女们平时疏于对老人的照顾,缺少与老人沟通,老人们独居时间较多,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目前主要出现在大城市。随着家庭结构日趋简单,规模越来越小,不少城市出现许多只有父母二老,甚至一老组成的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已经占老人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未来10年内,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这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后丁克时代的家庭模式的变化,更说明了当代都市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破了婚姻-传宗接代传统两性结合的模式。丁克的出现,后丁克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超前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家庭组织结构,既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道理。
6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的,已经渗透到我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丁克”在这一外来词,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由它衍生出来的词汇,更使中国家庭模式趋向多元,但中国家庭模式总体上仍是以核心家庭为最主要形式,“后丁克”时代的家庭模式不会取代主流家庭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丽华. 庄重谐谑与忧患:美国婚姻和家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杰森. 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社会[J],2000(3):21
[3] 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社会调查报告.
[4] 肖爱树.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J],2004(3):58
[5] 师欣,十大新型家庭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J],2000(5):14
【关键词】外来词;丁克;后丁克;家庭模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18-02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DINK Family Pattern in Chinese Families
Li Qiang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DINK, which means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 has become a new lifestyle for young couples in big cities in China. DINK families have been growing steadily in number and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People are thinking whether DINK prevails or not. This article tentatively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this coinage DINK on family patterns in China. And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 has entered the Post-DINK era.
【Key words】coinage DINK Post-DINK family pattern influence
1 引言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本文通过对中文中英语外来词“丁克”、“丁狗”等词,探讨了这些外来词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sup】[1]【/sup】。
据调查,如今中国丁克家庭的总数已经突破60万。城市已婚女性中有四成以上不愿意生育子女,并伴有轻重不同的心理“恐生症”。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丁克家庭的比例其实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这正说明不想生育成倾向。不想生育的人越来越多,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这一外来词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由单一的家庭模式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后丁克”时代。
2 “丁克”一词的由来
丁克一词为英文DINK的音译,即“Double Income-No Kids”的缩写,意为“有双份收入却没有孩子的家庭”。这里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这种家庭模式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青年夫妇中,随后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推崇,近20多年来已成为西方社会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形式。
上世纪80年代起,丁克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透露,1979-1989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自愿不生育,多达7万人。有关资料显示,在丁克一族里,“1970年代生人”是最忠实的丁克拥护者【sup】[2]【/sup】。此外,丁克一族还有许多特点,他们高收入、高学历、高生活、高消费,被称作“四有(高)新人”。
3 “丁克”走进中国20余年后的今天
当“丁克”的概念刚传入中国时,许多高学历高收入者纷纷被它吸引,加入“丁克”一族。奉行丁克主义的群体,即通称的丁克族。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显著标志是:大专以上学历背景;消费能力强,很少存钱,习惯超前消费,基本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业余生活丰富,经常外出度假,收入明显高于社会人均水平。
然而,当时间流转到今天,当皱纹悄悄爬上曾光洁的额头,当相守的甜蜜都成为麻木的习惯,曾经那么潇洒从容的他们,是否能够一如从前?时间流转到现在,昨天的激情男女如今已经将届中年。时间教会了他们思考,也使他们拥有了更为成熟和理智的生活态度。原本抱定丁克到底念头的他们,也开始在“丁”和“不丁”之间重新考虑选择,因此形成后丁克的“四分天下”。
4 “后丁克”时代——白丁、丁忧、丁狗、双丁
当年的丁克一族,和想要丁克的人们在“丁”和“不丁”之间徘徊。据调查,在主张丁克主义的人中,有39.8%表示过一天算一天,33.1%的准备进养老院。当然,也有8.7%的人愿意领养一个孩子。另外,还有占18.4%的人表明“将来会要孩子”。可见,目前的丁克家庭可分为三种情况:27.1%将来要孩子,33.1%一直不要孩子和39.8%对这个想法还未有最后定见【sup】[3]【/sup】。对于将来要孩子的家庭,当他们的工作初有成就,或自己所创事业达到一定程度,即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后,且夫妻二人感情基础牢固,有时间认真考虑,他们将回归到传统模式。总而言之,他们在摇摆不定。这就形成了“后丁克”时代。
“后丁克”时代呈现出“四分天下”之局面,即白丁、丁忧、丁狗、双丁的出现。
白丁
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忧
这批人目前仍属丁克族,但对丁克生活方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徘徊在丁与不丁之间。通常是一方想要继续丁克,一方想要孩子,夫妻无法形成共识。
丁狗
丁狗是DINKOD的音译,“Double Incomes No kids, One Dog”,也就是双薪无子但养了一条忠实老狗。“丁狗”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丁狗”一族势必要把丁克进行到底,并用宠物狗来替代孩子。
双丁
这里的丁不是丁克,而是“人丁兴旺”的“丁”。指不仅放弃了曾经的丁克计划,而且千方百计想生育两个孩子。是某种形式的“物极必反”,在经历长时期的两人世界后,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来打破原有的孤独寂寞,也希望孩子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5 “后丁克”时代家庭模式对中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并带动家庭的变迁。
“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sup】[4]【/sup】。截至2001年底,在中国35123.4万户家庭中,平均每户3.46人。
与此同时,家庭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目前家庭模式呈现十大新型家庭关系: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居家庭、周末夫妻、试婚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庭、网络家庭和摩登家庭等【sup】[5]【/sup】。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变化是社会变化的缩影。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家庭在结构、功能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通过逐渐流行于社会的新生语汇体现出来。上面涉及的从丁克到摩登等这些新生词汇正是受英语外来语的影响。下面我们透过这些社会新生词汇来分析其对我国当代社会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婚姻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群体。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家庭承载着传宗接代、繁衍人口和稳定社会的功能。丁克家庭所标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责相背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庭传宗接代和繁衍人口的功能完全被取消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以及人口流动的成本。这不仅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而且也为社会注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丁克家庭充分肯定自我,这对忽视自我的传统家庭不仅是道德上的挑战,而且也是观念上的挑战。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的直觉是指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为心理卫生学家研究关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是较早提出“空巢家庭”这一概念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八十年代兴起的“出国热”中,高校一些老知识分子将子女送往国外,使自己独守“空巢”;其二是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父母得不到他们的及时关爱和体贴;其三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或交际的频繁,子女们平时疏于对老人的照顾,缺少与老人沟通,老人们独居时间较多,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目前主要出现在大城市。随着家庭结构日趋简单,规模越来越小,不少城市出现许多只有父母二老,甚至一老组成的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已经占老人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未来10年内,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这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后丁克时代的家庭模式的变化,更说明了当代都市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破了婚姻-传宗接代传统两性结合的模式。丁克的出现,后丁克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超前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家庭组织结构,既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道理。
6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的,已经渗透到我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丁克”在这一外来词,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由它衍生出来的词汇,更使中国家庭模式趋向多元,但中国家庭模式总体上仍是以核心家庭为最主要形式,“后丁克”时代的家庭模式不会取代主流家庭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丽华. 庄重谐谑与忧患:美国婚姻和家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杰森. 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社会[J],2000(3):21
[3] 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社会调查报告.
[4] 肖爱树.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J],2004(3):58
[5] 师欣,十大新型家庭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J],20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