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教育中,儿童常常因其年龄与认知的局限性而成为老师眼里被质疑、被否定的对象,“教育应当平等、尊重……”师生交往中,教师应确立儿童立场,让儿童真正拥有主体地位,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享有说话的权利。
关键词:师生关系; “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7-001
【案例】
午休时,我批完美术作业,看到六年级的贝尔正巧从办公室前面经过,我远远地喊住她:“贝尔,帮我把这叠本子发给同学们吧!”如果是以前,贝尔应该很愿意帮我的忙,可是今天,她却很有礼貌地说:“李老师,我中午要去舞蹈室彩排,下午要参加大合唱比赛,不能帮您的忙了!”我连忙说:“好吧,过会儿我办完事自己去发……”
看着贝尔远走的背影,旁边贝尔的班主任看不过去了,对我说:“这孩子真是的,就是有事,也应该把老师交代的事情做完了再去啊!回头我来说说她!”我连忙摆手,不同意班主任的做法,这事在办公室里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
【分析】
这则案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该如何确立儿童立场?该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作为教师,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觉得老师吩咐的事情儿童必须要做到呢?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这么判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基于教师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
当学生真的很忙,无法分身来帮助老师,学生婉言拒绝老师的做法是对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应该有自我。而作为老师如果以此认为受挫,认为自己自尊心受损,觉得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受到影响,那是因为缺乏儿童立场才会有的想法。相反,老师应尝试着用平等的心态去倾听,尝试着用尊重去爱,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走近”儿童,从而“走进”儿童。
莫将儿童当“成人”
记得曾经有人问过:儿童是什么?答道:是人。于是乎老师真把儿童当“成人”了,把成人的想法强加在儿童身上,而儿童必须是儿童,儿童也必须真正像儿童,我们要让儿童有真正的自由。
案例中的贝尔同学,老师需要她帮忙,她却很坦然地跟老师说“不”时,说明她是一位自主的学生,一位有思想,懂得把握时间的学生。作为老师应该要学会欣赏她,只有懂得欣赏,你才是真正站在儿童立场的老师,你的学生在你面前才是平等的、自由的、灵动的。
儿童是儿童,只有给儿童平等对话的机会,儿童的心中也才会有你,你的话她才能够听进去。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当我们偶尔让自己变的“小”一些,让我们和儿童一样高,也许你会发现孩子会比平时更快乐,更自信。“真将儿童当成人”,要尊重儿童、倾听儿童。
蹲下身子爱儿童
陶行知先生说:“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蹲下身子爱儿童。
作为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把真诚的爱倾注于学生,热爱是教师育人的甘露。热爱学生是消除对学生某些偏见的基础,是建立儿童立场的前提。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才能使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发生共振。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说过: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案例中的老师没有爱心的话,贝尔同学对老师的拒绝,往往会使老师恼羞成怒,进而受到严厉批评,可能会利用老师手中的权力硬是要求学生来完成她的要求。而案例中的老师并没有那样做,她非常善意地接受学生的拒绝,选择理解学生,我想这就是师爱使然。
懂得爱学生的老师才是睿智的老师。“蹲下身子爱儿童”,愿意爱儿童的一切。
换位思考做儿童
“换个位置做儿童”就是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作出涉及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换位思考,有时想想自己就是那个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中午要彩排,下午还要大合唱,回来后大堆的作业等着补上的学生,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能够理解,就是一种宽容,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共通。
案例中的老师当听到班主任老师想教育贝尔时连忙摆手,不同意班主任的做法,其实她已经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了,作为班主任,在抱怨学生不懂事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我们总说儿童做错事情总有理由,那么就让我们好好耐心听听那些儿童的道理,好好分析,她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这么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想想,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经有什么、还想要什么……换个位置做儿童,敢像儿童那样说、那样想。
站在儿童的立场,教师要学会尊重,要学会换位,要让学生敢于说“不”,只有真正进入儿童的生活,去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教学,这样才能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师生关系; “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7-001
【案例】
午休时,我批完美术作业,看到六年级的贝尔正巧从办公室前面经过,我远远地喊住她:“贝尔,帮我把这叠本子发给同学们吧!”如果是以前,贝尔应该很愿意帮我的忙,可是今天,她却很有礼貌地说:“李老师,我中午要去舞蹈室彩排,下午要参加大合唱比赛,不能帮您的忙了!”我连忙说:“好吧,过会儿我办完事自己去发……”
看着贝尔远走的背影,旁边贝尔的班主任看不过去了,对我说:“这孩子真是的,就是有事,也应该把老师交代的事情做完了再去啊!回头我来说说她!”我连忙摆手,不同意班主任的做法,这事在办公室里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
【分析】
这则案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该如何确立儿童立场?该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作为教师,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觉得老师吩咐的事情儿童必须要做到呢?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这么判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基于教师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
当学生真的很忙,无法分身来帮助老师,学生婉言拒绝老师的做法是对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应该有自我。而作为老师如果以此认为受挫,认为自己自尊心受损,觉得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受到影响,那是因为缺乏儿童立场才会有的想法。相反,老师应尝试着用平等的心态去倾听,尝试着用尊重去爱,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走近”儿童,从而“走进”儿童。
莫将儿童当“成人”
记得曾经有人问过:儿童是什么?答道:是人。于是乎老师真把儿童当“成人”了,把成人的想法强加在儿童身上,而儿童必须是儿童,儿童也必须真正像儿童,我们要让儿童有真正的自由。
案例中的贝尔同学,老师需要她帮忙,她却很坦然地跟老师说“不”时,说明她是一位自主的学生,一位有思想,懂得把握时间的学生。作为老师应该要学会欣赏她,只有懂得欣赏,你才是真正站在儿童立场的老师,你的学生在你面前才是平等的、自由的、灵动的。
儿童是儿童,只有给儿童平等对话的机会,儿童的心中也才会有你,你的话她才能够听进去。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当我们偶尔让自己变的“小”一些,让我们和儿童一样高,也许你会发现孩子会比平时更快乐,更自信。“真将儿童当成人”,要尊重儿童、倾听儿童。
蹲下身子爱儿童
陶行知先生说:“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蹲下身子爱儿童。
作为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把真诚的爱倾注于学生,热爱是教师育人的甘露。热爱学生是消除对学生某些偏见的基础,是建立儿童立场的前提。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才能使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发生共振。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说过: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案例中的老师没有爱心的话,贝尔同学对老师的拒绝,往往会使老师恼羞成怒,进而受到严厉批评,可能会利用老师手中的权力硬是要求学生来完成她的要求。而案例中的老师并没有那样做,她非常善意地接受学生的拒绝,选择理解学生,我想这就是师爱使然。
懂得爱学生的老师才是睿智的老师。“蹲下身子爱儿童”,愿意爱儿童的一切。
换位思考做儿童
“换个位置做儿童”就是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作出涉及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换位思考,有时想想自己就是那个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中午要彩排,下午还要大合唱,回来后大堆的作业等着补上的学生,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能够理解,就是一种宽容,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共通。
案例中的老师当听到班主任老师想教育贝尔时连忙摆手,不同意班主任的做法,其实她已经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了,作为班主任,在抱怨学生不懂事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我们总说儿童做错事情总有理由,那么就让我们好好耐心听听那些儿童的道理,好好分析,她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这么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想想,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经有什么、还想要什么……换个位置做儿童,敢像儿童那样说、那样想。
站在儿童的立场,教师要学会尊重,要学会换位,要让学生敢于说“不”,只有真正进入儿童的生活,去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教学,这样才能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