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新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新一轮课改实践中,广大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教学行动上都是认同的。但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还存在口头上认可、教学行动上得不到落实的现状。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一,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以“我”为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勤奋精神。其二,现在社会就业渠道多,不一定要拼死拼活去上大学,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其三,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其四,不少老师认为:我只要把知识点讲透了,就能让学生在纸笔测试中取得好成绩。由于上述原因,课堂教学的现状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某个知识点累得满头大汗,台下却有学生我行我素、另搞一套,如闲聊、做小动作、打瞌睡、东张西望。这种现状难道还不能说明“情感态度”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吗?
要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教学,我认为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时,教师首先剖析相对分子质量(即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概念中“化学式”(要依据题意写出化学式)、“各原子”(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总和”(将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这三个要点。接着,要求学生写出水、五氧化二磷、硫酸铵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指出每一个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算出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学生分三组(每一组算一种物质)在草稿纸上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举一位学生作为小老师在黑板上讲解。近年来,我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而且将枯燥无味的计算变成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使“情感态度”目标得以达成。
再如:在讲解燃烧条件时,首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讨论:(1)向温度很高的煤炉中放一石块,较长时间后,只看到石块红热,但不会燃烧。(2)向燃着的酒精灯上盖上灯帽,很快火焰熄灭。(3)向正在燃烧的木材上浇水,火会熄灭。各组通过讨论、交流后推举一位学生向全班叙述结论,进而教师归纳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①物质要是可燃物;②燃烧需要氧气;③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再根据燃烧条件要求学生分析讨论:锅中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汽油着火可用沙土扑灭;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用湿的抹布扑灭;蜡烛一吹就灭;发生森林大火时,在火场周围清理出防火道;釜底抽薪。根据上述灭火措施讨论得出灭火方法。此外,星期天要求学生在家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如自制净水器、将浑浊的河水过滤等等。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课堂教学和生产、生活中获得激活源
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现在实际的现状是:一是刚开始学化学时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淡,一个学期之后部分学生对化学毫无兴趣,成绩急速下降。二是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升学无望,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知道化学不仅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生产、生活中所必备的知识,是保证人身安全所需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对化学有持续的兴趣和欲望,为了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落实,教师必须不断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如:、、三个原子团中氧原子个数对初学者来说很难记准确,在课堂上若能比较硫酸根、碳酸根、硝酸根中的硫、硝、碳三个字中除“石”字旁之外的第二部分中“云”、“小”“山”的笔画数,不难发现第二部分的笔画数与、、中氧原子个数是一致的。用这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能使学生记得牢,而且对死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兴趣。再如:你父母在红壤土中种花生前要撒一些石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住房发生火灾时,你如何逃生?住在高层和低层的居民逃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若是中层起火,高层和低层的人又如何逃生呢?爸爸用过的锄头为什么要洗净、晒干?妈妈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后为什么还要涂上一些食用油呢?你见过长途运输活鱼时要在水中放入少量的过氧化钙吗?放入过氧化钙的作用是什么?若你今后准备去做这一方面的生意,我可以告诉你去哪里买过氧化钙,100千克水中大约要放多少过氧化钙。这样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添对学习化学的亲切感、时代感,激发求知欲和进取心;2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要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教学,我认为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时,教师首先剖析相对分子质量(即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概念中“化学式”(要依据题意写出化学式)、“各原子”(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总和”(将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这三个要点。接着,要求学生写出水、五氧化二磷、硫酸铵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指出每一个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算出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学生分三组(每一组算一种物质)在草稿纸上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举一位学生作为小老师在黑板上讲解。近年来,我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而且将枯燥无味的计算变成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使“情感态度”目标得以达成。
再如:在讲解燃烧条件时,首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讨论:(1)向温度很高的煤炉中放一石块,较长时间后,只看到石块红热,但不会燃烧。(2)向燃着的酒精灯上盖上灯帽,很快火焰熄灭。(3)向正在燃烧的木材上浇水,火会熄灭。各组通过讨论、交流后推举一位学生向全班叙述结论,进而教师归纳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①物质要是可燃物;②燃烧需要氧气;③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再根据燃烧条件要求学生分析讨论:锅中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汽油着火可用沙土扑灭;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用湿的抹布扑灭;蜡烛一吹就灭;发生森林大火时,在火场周围清理出防火道;釜底抽薪。根据上述灭火措施讨论得出灭火方法。此外,星期天要求学生在家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如自制净水器、将浑浊的河水过滤等等。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课堂教学和生产、生活中获得激活源
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现在实际的现状是:一是刚开始学化学时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淡,一个学期之后部分学生对化学毫无兴趣,成绩急速下降。二是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升学无望,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知道化学不仅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生产、生活中所必备的知识,是保证人身安全所需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对化学有持续的兴趣和欲望,为了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落实,教师必须不断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如:、、三个原子团中氧原子个数对初学者来说很难记准确,在课堂上若能比较硫酸根、碳酸根、硝酸根中的硫、硝、碳三个字中除“石”字旁之外的第二部分中“云”、“小”“山”的笔画数,不难发现第二部分的笔画数与、、中氧原子个数是一致的。用这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能使学生记得牢,而且对死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兴趣。再如:你父母在红壤土中种花生前要撒一些石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住房发生火灾时,你如何逃生?住在高层和低层的居民逃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若是中层起火,高层和低层的人又如何逃生呢?爸爸用过的锄头为什么要洗净、晒干?妈妈用过的菜刀洗净擦干后为什么还要涂上一些食用油呢?你见过长途运输活鱼时要在水中放入少量的过氧化钙吗?放入过氧化钙的作用是什么?若你今后准备去做这一方面的生意,我可以告诉你去哪里买过氧化钙,100千克水中大约要放多少过氧化钙。这样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添对学习化学的亲切感、时代感,激发求知欲和进取心;2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