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光和他父亲的诗集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潺潺听水流,峭石碧潭湫。山外峦坡岰,颜开泛绿洲。”一日午后,潘国光先生一如往常边临诗边作画,走近一看,原来他临的是自己父亲题画的一首回文诗。于是乎,他神秘地拿出三本小集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诗词,他说这是父亲潘承基的作品手稿。翻开品鉴,足见潘老遣词造句、磨洗韵律之功深。在友人的助力下,潘国光将父亲的诗词汇拢集于一册,出版了这本《潘承基题画诗词集》,完成了父子两代人的夙愿。
  旧时明月,生生不息
  潘承基老先生(1913—1985年),生于江苏靖江,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曾任靖江县立中学国文教师、美术教师。自1958年起就职于苏州市吴门画苑,直至退休。潘承基年少时上过私塾,所以他对古文化、文字学钻研深厚,这方面颇有建树。
  后来举家迁居到苏州亲戚家里,也是缘于潘老对苏杭一直很依恋与向往。苏州的潘家人也不少,且大多过着文人学者的风雅生活。潘承基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笔下不能无所顾忌,作诗填词能给人于无意中惹来太多风波是非。题画诗是他找到的托物言志、荡涤心胸的方式,难怪他诗中自称“吟风弄月一诗翁”。
  在这本诗集中,收集了潘老300多首诗词,诗词大多明月清风,轻灵又质朴。其中山水四季题画诗一百首,含春夏秋冬四季山水景色各二十五首,抒发了潘老的内心感受。题画词一百阕,涵盖山水、花鸟、仕女图等,另有杂诗若干首。
  尤其让人惊叹的,是一百首回文诗,均是格律体诗,有七言、五言、六言,内容题材是题画山水、花鸟、仕女人物、走兽等。回文诗,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独特体裁,正读倒读,都能成诗。集子中的回文诗,全部遵循潘老手稿原貌(包括顺序和注释)呈现。仔细品读,让人喟叹。他把寂寞化为趣味,写进这百首回文诗里,读来犹如穿街走巷,深不可测。
  潘老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么多好的诗词,正是他吃透了阴阳二元,诗词是平仄,也是阴阳,回文诗是阴阳回旋,生生不息。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过:“对称支配自然”,在无际无涯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所构成的宇宙对称律,可能是百亿年来自然形成的最宏大的现象。回文诗亦如此,失去对称便失去平衡,物无以立、人无以生、天地无以存。中国语言文字的骈俪之美,早已达到了极致。骈俪,几乎成为中国文字语言优秀的遗产基因,它是哲学的——阴阳二元;它是本然自在的——对称与对称破缺;它是诗意的——可兴、可观、可群、可怨;它渗透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为全世界任何民族不可阶升而上的语言峰巅。
  诗心承继,笔墨修行
  父亲对潘国光的期望很高,从小他就在家学熏陶下,将绘画、习字当成自己的终生爱好和追求。年轻时便跟着父亲带艺进吴门画苑,期间,他看到了许多上海老画家如:陆俨少、贺天健、沈子丞等画家作品,大开眼界,更有花鸟画家张辛稼先生经常到画苑上课,传授技艺。这些他从中得益匪浅。
  “10多岁时,我常常看到父亲在家里吟诗,十分投入。有一句诗词我依稀记得,‘黄江东海一盅浇,且把怒山当笔描’,父亲逐字逐句推敲着诗意。那个年代很少有这么多诗词汇集,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上的财富,这些诗词就是他一生的宝贝。他曾经对我说,你要帮我把这些诗词藏好,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印出来。”潘国光回忆过往,若有所思地说道。这些题画诗词,在潘国光眼中就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虽无惊人之语,气息却淡然从容,能读出作者不焦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情思。
  我们常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与画是不同形式的意境追求、感情抒发却一致的艺术。潘国光这些年来体悟到,中国画与诗词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中国画的好有两个“韵”,即笔墨韵与诗韵,加在一起成就一幅好画。这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皆臻妙谛。在潘国光笔下,那些传统山水的绘画技法化繁为简,天真稚拙的云山,随性而为的屋舍,平和舒放的树木等,相对于许多人的精心构置而言,全是不经意的。他笔下有其师张辛稼先生的神气,又有个人的风格,一图一境,一境一意,法度与灵气兼备。他作画有个习惯,读一会诗,特别是翻阅父亲的诗词,让他豁然开朗,灵感迸发。父亲在世时,也经常为潘国光的画题诗作词,他也以父亲的诗意作画。如今,灵岩山上的寺院里,还收藏着两幅潘国光的画,上面有父亲为他题的诗,弥足珍贵。
  “一个画家不但要体味诗人的原作,更要有自己的独特创造,要发挥想象力。绘画若停留在视觉表象,便失去了画意,更谈不上诗意。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把绘画要有诗意看作普遍性的要求。”潘国光认为。
  吴门文脉在潘家流传至今,正是吴门一片诗心在当中流转不息。潘国光承继着这份诗心、墨韵和阴阳的互生互长的精神内在。
  微访谈
  《现代苏州》:父亲的这些题画诗词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您一定深深感触到了这点。
  潘国光:父亲生病期间,上衣口袋里一直装着他的这些珍贵诗集,平常他总是反复拿出来看看写写。在那个年代,父亲全靠这些诗词顽强地过活,其中的精神价值给予父亲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让我把画画专业专下去,好好传承和光大吴门画派。当时年少的我,未懂得父亲的踌躇满志,也不曾理解父亲于无余中寻找有余的乐趣。时光荏苒,才渐渐读出父亲诗词中的密码。
  《现代苏州》:谈谈您对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的理解?
  潘国光:中国画与笔墨之间唇齿相依,笔墨是中国哲学和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有个传统,说笔墨同源,书画同一。“以书入画”的写意笔法,有着“内美”。这种内美,我想是敛气凝神,心无旁骛。这些内美,也让我看到了作为画家的本心,返璞归真。筆墨的高级不在于技巧的繁复,而在于没有自我的执念。
  潘承基题画诗词赏析——
  《题月夜山水图》——沙矷落水近楼台,北岸傍舟有客来。赊望清风摇影绿,华明朗月照窗开。
  《题仕女玩月图》——苔苍迹砌步新花,竹翠摇风清歘斜。台上月明琴韵雅,开颜玉烛映红纱。
  《春》——吴山绿韵长,无处不悠扬。邓尉灵岩崨,游人笑语芗。
  《冬》——荒山雪景幽,古涧叠泉流。落木凋零了,诗翁赏老楸。
  《调寄望江南》——烟雾淡,极目总青山。渡得悬崖通绝壁,岭南峰绕着仙寰。人住白云间。
其他文献
讓文化遗产回归生活,雅集是最生动的不二载体。  近日,一场充满诗意与生命感悟的赏荷雅集在古典园林里碰撞出风雅生活的火花,琴、曲、诗、书、画、艺等八项江南非遗,在文人们雅集中再度鲜活,一座名城的生活方式回归其最初的本来面貌。  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指导,拙政园管理处和苏州园林博物馆主办,现代苏州杂志社协办,苏州沧浪诗社、苏大东吴曲社、浙江桐音曲社、无锡天韵社、宜兴昆曲研习社等十多家江浙沪众多非遗文化
期刊
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一经完工,苏州城里的“老人们”便忙不迭地跑去看“热闹”。作为历史城区范围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这条“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道通水“复生”,或许意味苏州正变得越来接近那个传说中的东方水城“苏州”了。  水城气运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从城市的空间格局、空间肌理脉络、功能布局、方位布局,到城墙的形态、城门的布局,无不体现出与水系的适应性
期刊
上方山麓、石湖之畔原有莫舍村。南宋范成大五十七岁归隐石湖,沿“越来溪”建绮川亭于石湖南岸莫舍村。莫舍莫舍,莫舍已道,范成大住绮川亭,山水为景,烟火关情,写下大量的田园诗,流传后世。莫舍村也因绮川亭,名气大振。村人以绮川亭为豪,以范石湖为榜样,发愤读书,代有显者。  岁月消逝历史更替。现如今,莫舍村因拆迁成为莫舍社区。近年来,社区不断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将一个安置小区打造成百姓心中聚人聚心、春风化雨
期刊
“翰墨天成——百年吴门书法展”是古吴轩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百年吴门系列展”之一。百年只是个概数,时间跨度大约从“鸦片战争”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展览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家,还包括清末进士、官员,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金石家、藏书家,解放后的文学家、书画家等。字体涵盖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且都是每个人的经典代表之作。作品从制式上讲有立轴、镜框、对联、条屏、信札等一应俱全。  什么样的字
期刊
一本书,便是一片天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出版一本书,就像是在平庸忙碌的生活中捕捉一丝丝风雅和光亮,编织成生活的意义。  向美而立的校园教育  在这花开疫散的五月,又有两本新书经由杂志社的全程编辑设计出版面世,这便是由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编著的特色校本读物《花间集》和《言语密码》,而在园区校老师们的笔下,这一本本书籍编织的更是教育的意义、爱的意义。  在高度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湖东地区,有着一栋栋漂亮
期刊
很多人因为王稼句的这一支生花妙笔,而了解苏州,爱上苏州,王稼句也因此有了“王苏州”的雅号。王稼句先生在苏州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从外地寄一封信给他,信封上不用写详细地址,只要写“苏州王稼句”,邮递员就能把信送到他手上。他与书早已密不可分,或者说王稼句这个名字,就是书的另一个称谓。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写书人,吃进去的是书,挤出来的还是书。他这一辈子,估计是跟书较上劲了。  好好写书、深谙书味的“杂家” 
期刊
这位香山匠人,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  苏州留园,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位于古城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1961年3月4日,留园,以其轩榭厅堂众多、且布局合理、建筑精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庭院内,峰石林立、池水明瑟、古树繁茂,“不出城郭,宛若郊墅”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  
期刊
夜幕落下,吴江东太湖度假区水秀天地热闹非凡,专场夜市里的展区错落分布,非遗文创、特色小吃、手工艺制品……整齐地在摊位上摆放,如织的人流缓缓涌入,很快又沉浸于夜色之中。苏州湾畔,荧光夜跑复又在苏州湾畔汇集一群激昂的跑者,“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正式拉开序幕。  姑苏八点半  繁华吴江夜  多彩活动和繁华夜市联袂亮相,“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水秀天地专场夜市暨第七届太湖文化启动仪式在苏州湾水秀天地
期刊
6月16日,在双塔街道钟楼社区活动室内,一群居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这一天,社区邀请了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周明华以传统评话的形式,为居民讲述苏州历史上的廉政故事。  打造最苏式“百家讲坛”  听周明华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以故事为载体,带着评话的技巧,风趣的噱头,在轻松的氛围中引人思考,可是说是笑声中藏着“干货”。毕竟讲台上的讲师,是位从艺五十多年的评话演员。  1963年,周明华考入苏州
期刊
说到绘画艺术,人们能说出梵高的“向日葵 ,”莫奈的“睡莲,”更近一点的苏州“吴门画派,”甚至人们眼前最著名的达芬奇“蒙娜丽莎”,浅浅的微笑、眸子、手臂,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曾去过湖东诚品书店,翻阅过厚厚一本达芬奇画册,其中“蒙娜丽莎,”放大还是缩小,完全符合人体自然黄金比率,用光、色彩,细节处理、表达,令人惊叹,不愧为世界顶级名画。因为达芬奇学过解剖学,因此,无数的艺术家关注、研究、学习他的创作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