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遵循数学本身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指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数学学习,贵在有“疑”,唯其有疑,学生才能产生“愤、悱”境界,产生求知的渴望。“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发端,是创造的基础。在此,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提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如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等等。教师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使其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感到学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探寻还能深层次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民主和谐的活动,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让问题进课堂,切实变革发展学生智能的行为方式。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对学生的质疑、提问要进行恰当的鼓励。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要把提问这一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科学、艺术地架设给学生。唯其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放出光彩,也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教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其提出问题,首先就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他们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树立他们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三、合理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告诫我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判断力。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知心理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教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如“椭圆的定义”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实物演示,先将细绳两端重合,把粉笔套在其间,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形,学生会马上指出这是一个圆,然后再将两端分开,固定在黑板上,把粉笔套在其间画一个图形,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曲线叫椭圆。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相互讨论“椭圆是怎样定义”的,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又如对一些定义、概念、定理和公式的题设及结论提问,利用“逆向思维”对定理、公式、法则及解题思路提问。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要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及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给予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使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风,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思想录.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指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数学学习,贵在有“疑”,唯其有疑,学生才能产生“愤、悱”境界,产生求知的渴望。“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发端,是创造的基础。在此,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提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如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等等。教师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使其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感到学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探寻还能深层次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民主和谐的活动,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让问题进课堂,切实变革发展学生智能的行为方式。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对学生的质疑、提问要进行恰当的鼓励。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要把提问这一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科学、艺术地架设给学生。唯其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放出光彩,也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教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其提出问题,首先就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他们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树立他们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三、合理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告诫我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判断力。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知心理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教师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如“椭圆的定义”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实物演示,先将细绳两端重合,把粉笔套在其间,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形,学生会马上指出这是一个圆,然后再将两端分开,固定在黑板上,把粉笔套在其间画一个图形,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曲线叫椭圆。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相互讨论“椭圆是怎样定义”的,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又如对一些定义、概念、定理和公式的题设及结论提问,利用“逆向思维”对定理、公式、法则及解题思路提问。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要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及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给予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使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风,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思想录.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