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语听力的三大技巧

来源 :中学英语之友:新教材初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听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听力习惯,就是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个非智力因素,若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就能提高听力水平。有的学生在听力训练时,只顾闭着眼睛听,似乎很专心、很投入,却不知用手中的笔作简要的勾划记录。等到听力反馈时,大脑中只留下模糊印象,反馈自然难以准确有效了。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听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对听力内容作简要的记录,就能适当减小大脑储存信息的负荷,有效降低听力难度,提高听力质量。在初一时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听力题:
其他文献
【解析】(1)本句中wanttodosth.想要做某事,语气比较强烈。want的常用句型还有wantsb.todosth.“想让某人去干某事”;“want+名词”表示“想要某物”。如:
看到《物理教师》2010年第一期杜正国老师写的《且说电荷量》一文(以下简称为《且》文),感觉文章落点不错,切中很多老师所忽视或模棱两可的问题.但对《且》文中的关于电荷量问题的几个观点却不敢苟同:下面就把几个观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究,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不敢苟同观点之一——元电荷是正电荷,专用符号为e  《且》文中引用高中课标实验课本选修3-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中对元电
现在不少人说要“以学论教”,不能“以教论学”,二者是对立的吗?  首先要说“以学论教”和“以教论学”都是教育科学的方法,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它们是“亦此亦彼”,而不是“非此即彼”.我们看待问题,要遵从辩证法,既在区别中找到联系,又在对立中找到统一.  一概而论,把“以教论学”否定到底是错误的.“以教论学”和“以学论教”二者无法分开,从孔子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从来没有把二者分离开过.“以教论学”和
寒冷天气会对我们的头脑和身体产生很大影响。可能这就是许多短语使用cold这个单词的原因。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与“cold”相关的短语。
原题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在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求:(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1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在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及研究教学大纲和物理教科书,没有挖掘出物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致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只关注了课改的形式,没有深入考虑教学的效果是否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达不到课改要求,也当然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1.2 过于追求教学情景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际口语。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许多省市的高考压轴题都来源于这样的背景.继2008年江苏卷第14题、2011年福建卷第22题之后,2013年福建卷第22题再一次涉及到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做螺旋线运动这一复杂的轨迹问题.在参照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的基础上,笔者对这道题的解法做了认真的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了比标准答案更简洁的计算方法.而在高考中,谁掌握了简洁正确的思维方法,谁就能
期刊
有人把我们平时的新课教学比作“栽活一棵树”,把复习课比作“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而育好一片林不容易.rn复习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它是对学生所学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