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实用性和人文性,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听说课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会集中于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改革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传统授课模式、提升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思辨性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基于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法,探索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思辨教学模式,针对思辨能力不同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课;思辨教学;认知目标分类
【作者简介】赵晶晶(1993.0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李佳欣(1979.08-),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本科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YYJG041)的研究成果。
2017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学生对于语言所承载文化的全面认知,树立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势在必行。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客观地分析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培养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发散思维,运用语言及文化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考。
在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中,听力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实际授课往往会集中于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尝试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有效的课程组织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末,众多美国专家学者开始尝试对人类学习的各个领域进行剖析和分类。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一文中提出,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可以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这一分类法的提出对美国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校据此制定了教育目標、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拓展了教学活动及课程的广度和深度。2001年,洛兰·安德森和大卫·克拉瑟沃尔对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进行了修订,将认知思维过程由低阶到高阶依次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这一理论对培养思辨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二、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现状
受应试教育及传统听说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目标多集中于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教授听力技巧、训练听力能力,进而为学生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提供指导。因此,听说课的组织形式多以单词讲授、句型操练及听力练习为主,考核的方式也主要参照四六级考试相关题型。另外,笔者所在院校并没有单独开设大学英语听说课,且听说课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分配中仅占25%,致使学生对于听说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期待不高、表现不积极,听说能力并未得以显著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缺席的直接反映便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薄弱,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能力欠缺。因此,提升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思辨性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与实践
1.大学英语听说课思辨教学模式。本研究以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法为理论框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尝试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见下图)。
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体系指出,记忆、理解、应用属于认知的三个低阶思维层次。“记忆”是指辨认与回忆;“理解”是指对信息的初步领会;“应用”是指初步运用所学内容。以上三项低阶思维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较低,学生比较容易独立完成。因此在课程思辨教学设计中,教师会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单元主题词汇学习、听力填空训练、口语任务等。
认知的第四个层级是“分析”,即需梳理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呈现清晰的结构。在组织思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演绎,并通过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及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团结协作、发散思维。认知的第五个层级是“评价”,要求依据合理的标准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评鉴。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会通过组织课堂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辩证看待事物。认知的最高层级是“创造”,要求综合各要素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课程结束后会布置小组课题,包括话剧表演、主题演讲、采访调查、活动策划、海报制作等,学生需要通过全方位地探索尝试完成课题,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2.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案例分析。笔者结合一节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课例阐明上述思辨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课例内容选自《大学体验英语(第四版)听说教程2》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为“全球故事”,据此笔者设定的思辨教学目标分别为:(1)理解不同小说文体的特征;(2)分析小说的构成要素并据此介绍一本书;(3)反思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在讲授本单元之前,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及课前任务清单发布给学生。将教学目标及时告知学生有助于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关注相关思辨能力要素,师生达成共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根据本课主题,课前任务设置为学生在iSmart平台完成关于小说文体的词汇学习以及对应的听力填空练习。听力内容均为对不同小说文体的介绍,学生需理解不同文体特征并据此完成口语任务,即举例说明每一类小说文体的代表作。这项口语任务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及时应用巩固,更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拓展。学生需通过回顾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口语任务。教师在课前通过iSmart平台查阅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法,探索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针对思辨能力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教学任务,旨在实现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用性及人文性。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阻且长,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Bloom, B. S. (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com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M]. New York: Longmans, 1956.
[2]Anderson, L. W. and Krathwohl, D. R., et al (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J].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Group, 2001.
[3]李霄翔(编).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825-837,959.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课;思辨教学;认知目标分类
【作者简介】赵晶晶(1993.0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李佳欣(1979.08-),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本科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YYJG041)的研究成果。
2017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学生对于语言所承载文化的全面认知,树立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势在必行。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客观地分析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培养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发散思维,运用语言及文化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思考。
在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中,听力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实际授课往往会集中于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尝试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有效的课程组织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末,众多美国专家学者开始尝试对人类学习的各个领域进行剖析和分类。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一文中提出,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可以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这一分类法的提出对美国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校据此制定了教育目標、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拓展了教学活动及课程的广度和深度。2001年,洛兰·安德森和大卫·克拉瑟沃尔对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进行了修订,将认知思维过程由低阶到高阶依次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这一理论对培养思辨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二、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现状
受应试教育及传统听说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目标多集中于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教授听力技巧、训练听力能力,进而为学生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提供指导。因此,听说课的组织形式多以单词讲授、句型操练及听力练习为主,考核的方式也主要参照四六级考试相关题型。另外,笔者所在院校并没有单独开设大学英语听说课,且听说课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分配中仅占25%,致使学生对于听说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期待不高、表现不积极,听说能力并未得以显著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缺席的直接反映便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薄弱,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能力欠缺。因此,提升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思辨性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与实践
1.大学英语听说课思辨教学模式。本研究以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法为理论框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尝试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见下图)。
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体系指出,记忆、理解、应用属于认知的三个低阶思维层次。“记忆”是指辨认与回忆;“理解”是指对信息的初步领会;“应用”是指初步运用所学内容。以上三项低阶思维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较低,学生比较容易独立完成。因此在课程思辨教学设计中,教师会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单元主题词汇学习、听力填空训练、口语任务等。
认知的第四个层级是“分析”,即需梳理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呈现清晰的结构。在组织思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演绎,并通过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及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团结协作、发散思维。认知的第五个层级是“评价”,要求依据合理的标准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评鉴。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会通过组织课堂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辩证看待事物。认知的最高层级是“创造”,要求综合各要素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课程结束后会布置小组课题,包括话剧表演、主题演讲、采访调查、活动策划、海报制作等,学生需要通过全方位地探索尝试完成课题,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2.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案例分析。笔者结合一节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课例阐明上述思辨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课例内容选自《大学体验英语(第四版)听说教程2》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为“全球故事”,据此笔者设定的思辨教学目标分别为:(1)理解不同小说文体的特征;(2)分析小说的构成要素并据此介绍一本书;(3)反思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在讲授本单元之前,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及课前任务清单发布给学生。将教学目标及时告知学生有助于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关注相关思辨能力要素,师生达成共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根据本课主题,课前任务设置为学生在iSmart平台完成关于小说文体的词汇学习以及对应的听力填空练习。听力内容均为对不同小说文体的介绍,学生需理解不同文体特征并据此完成口语任务,即举例说明每一类小说文体的代表作。这项口语任务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及时应用巩固,更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拓展。学生需通过回顾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口语任务。教师在课前通过iSmart平台查阅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2001版认知目标分类法,探索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思辨教学模式,针对思辨能力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教学任务,旨在实现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用性及人文性。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阻且长,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Bloom, B. S. (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com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M]. New York: Longmans, 1956.
[2]Anderson, L. W. and Krathwohl, D. R., et al (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J].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Group, 2001.
[3]李霄翔(编).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6:825-83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