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以来,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受到“中东波”的冲击,部分国家(如叙利亚)至今仍是前途未卜。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和土耳其,尽管自身政体没有遭受严重危机,但阿拉伯大变局引发的地区力量重组,使两国的外部生存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种种迹象表明,土耳其似乎正成为这场中东剧变的最大赢家。中东剧变后,土耳其“伊斯兰 民主”的模式受到正在探寻政治体制新路的阿拉伯国家的普遍追捧;同时,中东地区动荡也使土耳其有机会高调介入中东事务。例如,埃及出现变局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是第一个公开要求穆巴拉克下台的外国领导人;利比亚发生动荡后,土耳其虽然是北约成员国中最后一个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国家,但它转变立场后,对利比亚反对派的支持力度迅速增大;而在叙利亚政治动荡加剧后,土耳其除公开要求巴沙尔下台外,还积极扶植叙利亚反对派,包括为叙主要反对派“叙利亚全国委员会”提供大本营,积极操办“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为“叙利亚自由军”提供各种支持,等等。简而言之,土耳其已经成为中东地区外交最活跃、表现最抢眼的国家之一。
“三种关系”的变向
土耳其过去长期奉行“面向西方”的对外战略,现在却强势回归中东,并高调干预中东国家内部事务,不能不引发各方高度关注。事实上,土耳其外交重点转向中东并非始于今日。在2011年中东剧变之前,土耳其就出现了“战略重心东移”的趋势,而且其外交举动大胆活跃,曾令外界深感震惊。一是,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关系日趋疏远。土耳其与以色列过去关系密切,但2008年以色列入侵加沙后,双方关系明显趋冷。2010年6月以军袭击土耳其赴加沙的救援船,两国关系更是跌至历史最低点。二是,土耳其与伊朗的关系不断加强。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国际上一直颇受争议,其2009年连任总统的合法性也饱受质疑,但是土耳其率先向他贺喜;核问题一直是西方拿伊朗“说事儿”的焦点,但2009年底埃尔多安访问伊朗时,直言西方对伊朗的制裁是“专横跋扈”,并称那些反对伊朗核活动的国家应首先放弃核武器。三是,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从2008年起,土耳其与阿拉伯世界开始举办“土耳其一阿拉伯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日趋机制化。同时,土耳其积极介入巴以和谈与叙以和谈,充当调停者角色。
2011年中东剧变发生以来,从土耳其活跃的外交举措中,不难发现其中东政策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在外交理念上,土耳其日趋从承认现存地区力量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谋求自身利益的现实主义路线,转向强调“民主和自由”、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扩大自身利益的理想主义风格。表面上看,土耳其外交政策的经营重点仍在中东,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基本目标也没有改变,其在中东剧变前后的政策差异似乎只是“以变应变”而已。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以“政治变色龙”著称的18世纪法国外交家塔列朗曾说过,“方式是关键之关键”。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一国外交恒久追求的目标,这是不言而喻的,而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才是最考验智慧和能力的事情。当前土耳其“东向政策”的外交理念和实施手段看似是“以变应变”,因势利导,但其实,这种重大政策调整已经与其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好处没多少,坏处却显而易见
土耳其外交重心转向中东,其所有政策举措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要扩大土耳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因此,其在中东剧变前的种种举措,落脚点都是着力与中东主要国家搞好关系,其政策手段与目标基本是一致的,由此使土耳其地区影响力大增。当时的民调也显示,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阿拉伯民众的支持率高居地区国家榜首。中东剧变后,土耳其转而通过推动部分中东国家(如利比亚、埃及、叙利亚)向“民主化”方向变革来扩大自身影响。但这些中东国家的特殊国情,尤其是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由于教派构成复杂,由此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反对派与政府间的矛盾和对抗,绝非外界想象的“民主对抗专制”的简单范式,即使这些国家出现政权更替,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新政权必然是“民主国家”,更不一定亲土耳其。
事实表明,土耳其在中东部分国家鼓动政权更替,好处没得到多少,坏处却显而易见。以叙利亚危机为例,由于得到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外部力量大力扶植,叙利亚反对派日趋具备与政府军分庭抗礼的能力,双方对抗日趋由政治动荡演变为全面内战。而叙利亚冲突升级产生的最大外溢效应,就是大量难民涌向境外。目前,土耳其、约旦、黎巴嫩等国家共收容了23万左右的叙利亚难民,仅8月份就有超过l0万叙利亚难民逃往周边邻国,约占总人数的40%,创下了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单月逃往邻国难民人数的最高纪录。难民大量涌入使土耳其政府不堪重负,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旦巴沙尔政权倒台,叙利亚出现权力真空,其境内的库尔德人问题将会日趋凸显,并可能与一直令土耳其政府头疼的土耳其库尔德问题形成共振,给土耳其造成更大安全隐患。
从理论和长远角度看,土耳其版的“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也超出了它自身的能力范围。9.11后,美国曾在中东大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但实践表明,在他国进行“民主改造”,既超出了美国的能力范围,同时也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最终不得不铩羽而归。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尽管土耳其经济在世界排名第17,是“展望五国”和G20成员,“土耳其模式”对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吸引力,具备一定的软、硬实力,但是总体上看,土耳其充其量是中等强国,远没有“民主改造”其他国家的能力。
一个笨拙的玩家·
事实上,中东地区国家林立,矛盾错综复杂,介入中东事务看似准入门槛低,实则机会成本非常高。土耳其高调介入中东,在博得阵阵喝彩的同时,几乎引发了同等的质疑和抵触。以叙利亚危机为例,土耳其不遗余力地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不仅使土耳其与叙利亚政府关系剑拔弩张(土耳其战机被叙利亚击落事件几乎引发双方军事冲突),而且,使自己与叙利亚的铁杆盟友——伊朗的关系重新紧张。这种相互抵消使土耳其外交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一位埃及官员曾指出:“土耳其是个笨拙的玩家。在很长时期内,他们不会精通中东问题。他们只是被公众舆论推着向前走。土耳其政府很可能是想证明给西方看,他们是个有影响力的玩家。但我很怀疑他们有什么具体影响,用‘庸人自扰’来形容土耳其再合适不过。”
此外,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曾遭受土耳其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因此对土耳其充满戒备和疑惧。而且,阿拉伯人还将土耳其视为高度西方化和亲美的国家,对其隔阂甚深。相反,对土耳其人来说,在内心里是不怎么瞧得起阿拉伯人的,很多土耳其人还对1916年的“阿拉伯大起义”耿耿于怀,认为正是阿拉伯人在土耳其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迅速瓦解。现实也表明,当土耳其被视为西方世界一员时,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小;而当土耳其采取“去西方化”,以穆斯林国家身份自居并参与中东事务时,更容易被中东民众当成“自己人”,地区影响力会无形扩大。而当前,土耳其以“民主、自由”为主要诉求的“中东新政”,使其在价值观和政治做派上更像习惯于颐指气使的西方国家,因而在感情和利益上无形中疏远了与中东国家的距离,反而妨碍了其地区影响力的扩大。
有道是“过犹不及”,土耳其在中东剧变(尤其是叙利亚危机)中的抢眼表现,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很可能使土耳其由中东剧变的最大赢家变成最大输家。事实上,土耳其作为“中等国家”,受限于自身实力,更适合奉行多边主义,发挥道义力量。就此而已,土耳其最适合充当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掮客,而无力充当中东新秩序的塑造者。
“三种关系”的变向
土耳其过去长期奉行“面向西方”的对外战略,现在却强势回归中东,并高调干预中东国家内部事务,不能不引发各方高度关注。事实上,土耳其外交重点转向中东并非始于今日。在2011年中东剧变之前,土耳其就出现了“战略重心东移”的趋势,而且其外交举动大胆活跃,曾令外界深感震惊。一是,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关系日趋疏远。土耳其与以色列过去关系密切,但2008年以色列入侵加沙后,双方关系明显趋冷。2010年6月以军袭击土耳其赴加沙的救援船,两国关系更是跌至历史最低点。二是,土耳其与伊朗的关系不断加强。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国际上一直颇受争议,其2009年连任总统的合法性也饱受质疑,但是土耳其率先向他贺喜;核问题一直是西方拿伊朗“说事儿”的焦点,但2009年底埃尔多安访问伊朗时,直言西方对伊朗的制裁是“专横跋扈”,并称那些反对伊朗核活动的国家应首先放弃核武器。三是,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从2008年起,土耳其与阿拉伯世界开始举办“土耳其一阿拉伯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日趋机制化。同时,土耳其积极介入巴以和谈与叙以和谈,充当调停者角色。
2011年中东剧变发生以来,从土耳其活跃的外交举措中,不难发现其中东政策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在外交理念上,土耳其日趋从承认现存地区力量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谋求自身利益的现实主义路线,转向强调“民主和自由”、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扩大自身利益的理想主义风格。表面上看,土耳其外交政策的经营重点仍在中东,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基本目标也没有改变,其在中东剧变前后的政策差异似乎只是“以变应变”而已。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以“政治变色龙”著称的18世纪法国外交家塔列朗曾说过,“方式是关键之关键”。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一国外交恒久追求的目标,这是不言而喻的,而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才是最考验智慧和能力的事情。当前土耳其“东向政策”的外交理念和实施手段看似是“以变应变”,因势利导,但其实,这种重大政策调整已经与其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好处没多少,坏处却显而易见
土耳其外交重心转向中东,其所有政策举措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要扩大土耳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因此,其在中东剧变前的种种举措,落脚点都是着力与中东主要国家搞好关系,其政策手段与目标基本是一致的,由此使土耳其地区影响力大增。当时的民调也显示,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阿拉伯民众的支持率高居地区国家榜首。中东剧变后,土耳其转而通过推动部分中东国家(如利比亚、埃及、叙利亚)向“民主化”方向变革来扩大自身影响。但这些中东国家的特殊国情,尤其是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由于教派构成复杂,由此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反对派与政府间的矛盾和对抗,绝非外界想象的“民主对抗专制”的简单范式,即使这些国家出现政权更替,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新政权必然是“民主国家”,更不一定亲土耳其。
事实表明,土耳其在中东部分国家鼓动政权更替,好处没得到多少,坏处却显而易见。以叙利亚危机为例,由于得到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外部力量大力扶植,叙利亚反对派日趋具备与政府军分庭抗礼的能力,双方对抗日趋由政治动荡演变为全面内战。而叙利亚冲突升级产生的最大外溢效应,就是大量难民涌向境外。目前,土耳其、约旦、黎巴嫩等国家共收容了23万左右的叙利亚难民,仅8月份就有超过l0万叙利亚难民逃往周边邻国,约占总人数的40%,创下了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单月逃往邻国难民人数的最高纪录。难民大量涌入使土耳其政府不堪重负,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旦巴沙尔政权倒台,叙利亚出现权力真空,其境内的库尔德人问题将会日趋凸显,并可能与一直令土耳其政府头疼的土耳其库尔德问题形成共振,给土耳其造成更大安全隐患。
从理论和长远角度看,土耳其版的“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也超出了它自身的能力范围。9.11后,美国曾在中东大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但实践表明,在他国进行“民主改造”,既超出了美国的能力范围,同时也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最终不得不铩羽而归。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尽管土耳其经济在世界排名第17,是“展望五国”和G20成员,“土耳其模式”对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吸引力,具备一定的软、硬实力,但是总体上看,土耳其充其量是中等强国,远没有“民主改造”其他国家的能力。
一个笨拙的玩家·
事实上,中东地区国家林立,矛盾错综复杂,介入中东事务看似准入门槛低,实则机会成本非常高。土耳其高调介入中东,在博得阵阵喝彩的同时,几乎引发了同等的质疑和抵触。以叙利亚危机为例,土耳其不遗余力地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不仅使土耳其与叙利亚政府关系剑拔弩张(土耳其战机被叙利亚击落事件几乎引发双方军事冲突),而且,使自己与叙利亚的铁杆盟友——伊朗的关系重新紧张。这种相互抵消使土耳其外交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一位埃及官员曾指出:“土耳其是个笨拙的玩家。在很长时期内,他们不会精通中东问题。他们只是被公众舆论推着向前走。土耳其政府很可能是想证明给西方看,他们是个有影响力的玩家。但我很怀疑他们有什么具体影响,用‘庸人自扰’来形容土耳其再合适不过。”
此外,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曾遭受土耳其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因此对土耳其充满戒备和疑惧。而且,阿拉伯人还将土耳其视为高度西方化和亲美的国家,对其隔阂甚深。相反,对土耳其人来说,在内心里是不怎么瞧得起阿拉伯人的,很多土耳其人还对1916年的“阿拉伯大起义”耿耿于怀,认为正是阿拉伯人在土耳其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迅速瓦解。现实也表明,当土耳其被视为西方世界一员时,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小;而当土耳其采取“去西方化”,以穆斯林国家身份自居并参与中东事务时,更容易被中东民众当成“自己人”,地区影响力会无形扩大。而当前,土耳其以“民主、自由”为主要诉求的“中东新政”,使其在价值观和政治做派上更像习惯于颐指气使的西方国家,因而在感情和利益上无形中疏远了与中东国家的距离,反而妨碍了其地区影响力的扩大。
有道是“过犹不及”,土耳其在中东剧变(尤其是叙利亚危机)中的抢眼表现,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很可能使土耳其由中东剧变的最大赢家变成最大输家。事实上,土耳其作为“中等国家”,受限于自身实力,更适合奉行多边主义,发挥道义力量。就此而已,土耳其最适合充当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掮客,而无力充当中东新秩序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