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的魅力飘荡在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语文课本,就能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博大精深:有的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如,余光中的《乡愁》、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有的文理兼顾,激人奋进,如,冯骥才的《挑山工》、李本深的《丰碑》;有的情景交融,陶冶情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等。虽然这些只是学习语文的一些范文,但能读好、读活这些文本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林语堂提倡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性灵来,秦牧主张读书要“牛嚼”和“鲸吞”。可见,语文教学还应“以读为本”,读不仅能观其“言”,还能品其味,悟其神。
  一、品味精妙语言,感悟语言智慧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智慧的启迪。
  二、注重语言积累,把握语言迁移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这样,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写成的作文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同时模仿借鉴了课文中的写作形式和语言,又积累了新的语言。
  三、加强语言推敲,理解语言精髓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的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文章的思想,领悟文章的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四、提倡广泛阅读,联想记录语言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扩大阅读量中积累语言。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书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目,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推荐好书的同时,还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浏览。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二是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三是摘记。把好词好句可摘记在纸片上,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四是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就会乐于阅读更多的书。
  五、参透语言真谛,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也是学生内化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感情朗读《桂花雨》第五自然段时,学生把摇花时那欢乐的情景溢于言表,感情充沛,从心灵深处喷发出来,如同自己就是摇花人,学生的情感真正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当然,学生读书的能力也有高低层次之分,对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对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应多指导、多激励。
其他文献
语文课是母语课,语言文字又是传承华夏文明的一种载体,因而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中,语文学科中的作文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所谓作文,即学生写作文章的能力。提及能力,那么就是可以培养、可以提高的。让学生有话可说,解决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问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学生写作文是和他们的生活规律相符的,对此,可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究文本,夯实基础  入选八年级四册第六单元
期刊
语文能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丰富高中生的情感思想,是一门帮助高中生构建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三观的学科。其中,口语交际教学主要侧重于对高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符合“听、说、读、写”中“说”的要求的重要板块。众所周知,口语交际能力是任何一名高中生在步入社会后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但可以促进高中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质量,还有助于他
期刊
故事一:《神秘的纸袋》  毕业前的一个星期五的班会课,班长柳天星和靠辉说:“徐老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啊!”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来宣布游戏规则”,靠辉拿着一个精美的纸袋说,:“这里面是全班同学送给你的毕业祝福,但都没写名字,我们来读祝福语,您根据字迹来认一认是谁写的。若猜错5个以上,您要给我们表演节目啊!”虽然我只带了他们四年,但天天批作业对他们的字迹已经很熟悉了。不过一下子要猜出51个学生的
期刊
一、查找问题  1.师生常常在字词上不断的背诵默写,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认为经过这样的训练,考试时出现字词题,应能顺利解决。  2.在进行语言表达和作文训练时,教师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忽视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纠正学生字词作品中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  二、分析解决  1.掌握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脱低效率的训练,掌握字词教学的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了
期刊
我们知道,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换言之,语法就是语言表达的规则。为此,本学期,我便在讲课时有目的的增加语法知识的讲解。主要方法如下 :  一、课文讲解中,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  如讲《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时,我便出示名词的定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然后举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期刊
对照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命题所反映的教学状况,高考与教学一直处于磨合阶段,有一致的地方,但深层次的隔阂还是非常明显。  一致性表现在:第一,高考命题和教学实践越来越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删繁就简,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第二,教学实践和高考所考越来越接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文言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古代诗文背诵、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等六个高考板块,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板块,选
期刊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中出现的几位人物有汤、棘、列子和宋荣子,这四位人物中,前三位都是道家著作中的古人物,汤和棘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出自《列子黄帝》。只有宋荣子是庄子同时代的现实人物,一般教材对之解释较少,常常被教师和读者忽视。  一、宋荣子是何许人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下注释为:宋国贤人。据学界的考证,宋荣即宋钘或宋牼,战国时思想家,
期刊
近年来,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亟待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农村治理模式,又是解决所有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阐述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的同时,针对农村治理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指导我国农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  一、
期刊
语文能力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其中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训练,使之逐步提高。  一、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语言  中学生对课外读物兴趣浓厚,但常常只是粗略的浏览一遍,收获不大。于是,我就跟学生讲女作家叶文玲就是靠摘抄成为一代名家的,讲摘抄的好处,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我又拿出我自己在中学、大学以至在工作后的摘抄本,让学生
期刊
中学作文教和学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新课标的实施,出现了较大的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通过梳理中学生作文的质量和教学现状,可以看出“人文分离”、“个性缺失”是制约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  一、作文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怕作文课和怕写作文,是中学生写作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消极心态,即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常常见到这种情景:学生一听说是作文课,马上垂头丧气,一片叹息之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