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o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中出现的几位人物有汤、棘、列子和宋荣子,这四位人物中,前三位都是道家著作中的古人物,汤和棘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出自《列子黄帝》。只有宋荣子是庄子同时代的现实人物,一般教材对之解释较少,常常被教师和读者忽视。
  一、宋荣子是何许人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下注释为:宋国贤人。据学界的考证,宋荣即宋钘或宋牼,战国时思想家,主张均平、寡欲。这个解释容易引起一些误解,比如,此人是宋国的一位姓荣的贤人,而不能误解为姓宋。且看《成疏》的解释:“子者,有德之称,姓荣氏,宋人也。”《今注译》解释为:“宋荣子:为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纪元前400至320年间人。”《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作宋钘(pīng平。案:《释文》:“钘音形”,在现今吴方言中,形读若yīng,荣读若yōng,音近),《孟子·告子》篇作宋牼 (jīng经),《韩非子·显学》篇作宋荣。
  二、“无功”“无名”的宋荣子
  《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对宋荣子的评价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
  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明了自我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不被外在的荣辱左右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能做到“无功”“无名”的宋荣子达不到“至人”的境界。庄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自由自在。其实,庄子并不否定自我意识的存在,相反,他多次提出要尊重内在的重要,他认为人如果忽视了内在的自我,就会颠倒迷乱。在自我觉醒这一点上,宋荣子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在庄子看来,宋荣子坚守自我境界,在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造成了一种紧张感,他在高度肯定自我信念的同时,与外在世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这不是最佳的“逍遥”状态。庄子肯定人的内在追求,但他认为既要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不能囿于自我的天地,谁能从“有我”到“忘我”,谁才能达到自由的极致境界,获得真正的“逍遥”,也就是《庄子·山木》中所言之“虚己以游世”。
  三、庄子如何看待宋荣子
  庄子对宋钘、尹文子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庄子·天下》篇将宋荣子、尹文二人并提,称赞他们“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将二者归入战国后期墨家的支流,对他们的政治、社会思想有专题论述。他们的基本主张有六点,其一是“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别宥”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去宥”,“宥”同“囿”,就是有成见、偏见。看起来在“无己”这一追求上,庄子、宋荣子倒是有些“英雄所见略同”;不同的是,对这一概念内涵的解释,他们却各有侧重甚至各执一词,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咀嚼与回味。
  四、从宋荣子看《逍遥游》的寓言性
  庄子善于使用各式各样的寓言故事来作为运笔行文之法,其寓言成为承载其内在思想的一个载体。庄子很少直接揭示这些寓言故事所包含的意蕴,而是将其真实意图交给别人去意会,这就必然会因其丰富的暗示性与指意的多向性而让人们在把握中产生不同维度的理解。另外,庄子设置寓言故事的手法也总是很奇特,不仅像鲲、鹏、蜩、鸠、斥安鸟及一些虚构的人物可以成为一个个寓言故事的主角,就连一些历史上本有其名的人物也会成为传其道的媒介。像后文涉及的宋荣子、列子等人,虽然都是史有记载的真实人物,但在庄子笔下,其实也只是寓言的主角。
其他文献
《邹忌讽齐王纳请谏》是《战国》中的一篇,这篇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写来委婉生动,颇有说服力。但结尾所记燕、赵、韩、魏朝齐之事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但作为初中教材,它并不需要学生去考证它的真伪,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无须去向学生申明这一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以往的大多数教师施教过程中,都采用了普通的做法,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理解文中的生字、生
期刊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背后,地方文化独树一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地方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期刊
整日默默地埋头于堆积如山的书卷,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的一字一句,生怕会遗漏掉一点一滴的我早已是麻木不堪。渐渐地,淡忘了自己的本心,为什么要读书?抬头不经意间看到教室鲜红的条幅,印刻着:为梦想而读书,为高考而拼搏。刹那间清醒过来,可梦在何方,是所谓的高考吗?  思索着,迷茫着,渐渐地清晰,也许梦在高考之外。然而,我与它已愈行愈远,独自漫游于天地之间,苦苦寻觅着即将逝去的梦。  小时候,懵懂不知,常常听
期刊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学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我从以下方面尝试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问题情境法  教师应
期刊
语文课是母语课,语言文字又是传承华夏文明的一种载体,因而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中,语文学科中的作文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所谓作文,即学生写作文章的能力。提及能力,那么就是可以培养、可以提高的。让学生有话可说,解决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问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学生写作文是和他们的生活规律相符的,对此,可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究文本,夯实基础  入选八年级四册第六单元
期刊
语文能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丰富高中生的情感思想,是一门帮助高中生构建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三观的学科。其中,口语交际教学主要侧重于对高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符合“听、说、读、写”中“说”的要求的重要板块。众所周知,口语交际能力是任何一名高中生在步入社会后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但可以促进高中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质量,还有助于他
期刊
故事一:《神秘的纸袋》  毕业前的一个星期五的班会课,班长柳天星和靠辉说:“徐老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啊!”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来宣布游戏规则”,靠辉拿着一个精美的纸袋说,:“这里面是全班同学送给你的毕业祝福,但都没写名字,我们来读祝福语,您根据字迹来认一认是谁写的。若猜错5个以上,您要给我们表演节目啊!”虽然我只带了他们四年,但天天批作业对他们的字迹已经很熟悉了。不过一下子要猜出51个学生的
期刊
一、查找问题  1.师生常常在字词上不断的背诵默写,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认为经过这样的训练,考试时出现字词题,应能顺利解决。  2.在进行语言表达和作文训练时,教师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忽视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纠正学生字词作品中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  二、分析解决  1.掌握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脱低效率的训练,掌握字词教学的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了
期刊
我们知道,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换言之,语法就是语言表达的规则。为此,本学期,我便在讲课时有目的的增加语法知识的讲解。主要方法如下 :  一、课文讲解中,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  如讲《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时,我便出示名词的定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然后举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期刊
对照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与高考命题以及高考命题所反映的教学状况,高考与教学一直处于磨合阶段,有一致的地方,但深层次的隔阂还是非常明显。  一致性表现在:第一,高考命题和教学实践越来越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删繁就简,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第二,教学实践和高考所考越来越接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文言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古代诗文背诵、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等六个高考板块,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板块,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