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活动中班级同伴群建立的支持策略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对“同伴群”的思考
  在字典中。对“同伴群”的解释是:同在一起而能互相帮助的人相聚而成的集体。在我们的自由活动中,幼儿“有机会占有许多的共同”。如:共同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兴趣爱好、活动内容,以及对同一活动规则的认同等。这些“共同”非常利于幼儿建立自己的同伴群。在自由活动中,通过大量的个案追踪观察分析,我们将“同伴群”定义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儿童共同活动,以获得愉快的交往体验为目的,有合作、分享的意愿和行为,个体问能以协商、谦让、包容等积极方式解决问题和冲突,形成和谐同伴关系的群体。
  我们还发现:幼儿在建立同伴群的活动过程中,从行为特征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利己→利他→互利的行为转变。
  二、幼儿建立“同伴群”需要三种核心能力。即: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具体内容如下:
  ①大声、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能力。
  ②传达亲切友好信息的肢体动作运用能力。如:握手、抚摩、拥抱…
  ③利用笑声、夸张的象声词等传达幽默、愉悦情绪的能力。
  ④传递愉快交往体验的眼神、表情调用能力。
  ⑤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愿意并能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游戏材料…)
  ⑥接纳同伴的意识和能力。(能安静倾听同伴说话;据实际情形做出妥协、让步;愿意接纳新朋友或新玩法;有意识淡化同伴的错误、愿意站在同伴的位子想问题…)
  ⑦假想游戏的技能(创造性的使用游戏材料,假想游戏情境…)
  ⑧积极主动的交往能力:主动发出邀请、及时回应同伴、出现分歧时据理力争、礼貌拒绝自己不同意的要求…
  上述8个项目中,各方面的能力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自由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同伴群的策略。
  ①融入眼神交流、笑声传递等积极情绪表达的自由活动设计策略。
  ②新材料引发策略。
  ③控制活动材料策略。
  ④新玩法引发策略。
  [关键词]同伴群;建立
  
  一、对“同伴群”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目标由“智育中心”向注重幼儿全面发展转变。各国幼儿教育都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并将其作为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下,孩子在家里处于一个众星捧月的位子,一对一式或者是几对一式的交往。支配权主要在成人,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孩子要么顺从性、服从性特别突出;要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机会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众星捧月式的溺爱让交往变成单向的活动,失却了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形成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大班额的现状让集体活动成为主要的教育活动方式。教师在活动中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支配权,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其顺从性、服从性特别明显,对幼儿来说,那是成人的社会;而与同伴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没有成人的压力,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交往,他们自己的生活。河西学院2006年论文统计(http://zgznh.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0505)中,龙红芝在《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成因及建议》一文中提出:我国许多调查研究显示,幼儿同伴交往质量与交往频率都存在很大问题。1990-1994年,国家教育部组织进行的全国幼儿同伴交往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反映有42.4%的幼儿经常或偶尔“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谈自己的意见”,44.3%的幼儿经常或偶尔“不与同伴玩”;家长反映有46.2%的幼儿“经常或偶尔回家后不愿找小朋友玩”,有29.1%的幼儿“回家后不谈论本班小朋友的事情”。尤雪红等人在200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社会交往的频率不高,从总体看有19.4%的幼儿交往频率很低,有27.1%的幼儿平时很少或不跟其他幼儿交往。在幼儿经常遇到的11种交往情景中,幼儿表现出交往‘不善’或‘无能’的比率达到了47.1%。”
  
  1 理论学习中的认识
  (1)儿童心理学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关注同伴关系,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儿童友谊的发展;儿童群体的形成、结构、活动特点和功能,以及儿童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等。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有许多领域,例如,有关同伴关系的情感基础、儿童友谊的研究等等。(《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
  (2)皮亚杰认为儿童情感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发展是与认知活动的发展遵循着类似的过程,幼儿对于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与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相类似。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式来认识外部世界。皮亚杰认为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3)有研究者提出: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①同伴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幼儿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赞许,将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等。
  ②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同伴还是幼儿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幼儿常从同伴那里得到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或信息;幼儿还可以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那里了解到与自己家庭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而可以进行比较和筛选,并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幼儿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的获得也受益于同伴集体,同伴既可以向幼儿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也是幼儿进行比较的对象。
  ④同伴还是幼儿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
  同伴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机制实现的。
  
  2 自由活动中一些幼儿的行为表现
  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一个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很严重。
  


  在自由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如:骂人、推人、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等等。
  
  3 自由活动对建立和谐同伴关系的作用
  我们在十五期间,开展“自由活动对儿童发展价值的现状分析”的研究,进行过无数次的观察。这里举一次小班的自由活动案例。老师发现:思思这个很少参加活动的内向的孩子,开始活动时她坐在座位上吮吸手指,后来她一个人东摸摸,西看看,在玩具吧里找到了炊具,开始和旁边一个玩炊具的小朋友平行游戏。后来,两人坐在娃娃家床上一起给娃娃穿衣服,小声说着话,持续玩了20多分钟,两人都很愉悦。浩浩是个个性很强的孩子,对玩具的占有欲强,经常发生争抢行为,他开始抱着自己的汽车,独自玩耍,后发现乐乐的机器人,便用自己的汽车去撞机器人,嘴巴里发出呜呜声。在平日里爱告状的乐乐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是用机器人回击,两人发现这样很好玩,开始用机器人模仿打斗、追逐、游戏等各种动作,嘴里还不断说着话配音,这样一直持续了30分钟,两人都很愉快。通过对自由活动的大量观察,教师们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现象值得思考:
  (1)自由活动中无论什么个性品质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都能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利于和谐同伴关系的建立;
  (2)自由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玩具,自由转移的环境,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担心的安全问题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幼儿都能找到自己愿意玩的事情并乐在其中;
  (3)自由活动中个体与环境、老师、幼儿间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
  (4)自由活动是幼儿自主建构规则,形成规则意识的良好时机,活动中孩子们的一些纠纷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借助自由活动这一平台,孩子更乐意自己协商解决问题,很少甚至不寻求教师的帮助,游戏化的氛围也可以让孩子的矛盾冲突不断降低和弱化,从而与同伴的关系越来越和睦。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自由活动是孩子自然的生活状态,是幼儿真实的本我表现,体现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内集体生活中真实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原生态的社会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迫切需要的,它能为儿童建构和谐同伴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4 我们对“同伴群”的理解
  在字典中,对“同伴群”的解释是:同在一起而能互相帮助的人相聚而成的集体。在我们的自由活动中,幼儿“有机会占有许多的共同”。如:共同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兴趣爱好、活动内容,以及对同一活动规则的认同等。这些“共同”非常利于幼儿建立自己的同伴群。我们在自由活动中,通过大量的个案追踪观察发现,同伴群建立的要素有:
  (1)共同的活动时间;
  (2)共同的活动空间;
  (3)共同的兴趣爱好;
  (4)共同占有某一活动材料;
  (5)同伴间对应的交往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笑声等);
  (6)个体间以协商、包容、互助、接纳同伴等方式解决问题。
  由此,我们将“同伴群”定义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儿童共同活动,以获得愉快的交往体验为目的,有合作、分享的意愿和行为,个体间能以协商、谦让、包容等积极方式解决问题和冲突,形成和谐同伴关系的群体。我们还发现:幼儿在建立同伴群的活动过程中,从行为特征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利已→利他→互利的行为转变。
  
  二、从个案观察分析中,了解幼儿建立“同伴群”需要的能力。
  
  1 建立观察个案,了解孩子在自由活动中的原状态
  对个案做追踪观察和随机观察,了解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个体内心体验等方面的情况,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式。实验班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幼儿,作为观察个案。
  ②特别受欢迎的幼儿:个性特别开朗、热情,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常常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人物”的位子
  ②一般的的幼儿:能接纳同伴,在活动中不甚突出,却很愉快的幼儿。
  ③被忽略的幼儿:个性特别内向,在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且常常游离于同伴活动外。
  老师的观察个案确定后,我们开始了该幼儿的个案建档工作。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以及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细致观察,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
  《研究个案情况表》:
  当然,确定的个案,只有老师自己“心中有数”。避免家长产生误会、抵触情绪。
  
  2 设计个案观察记录表,分析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建立同伴群的能力需要
  以该幼儿的交往情况和同伴关系发展为核心。开展个案的观察、记录、分析。
  幼儿在同伴群中的交往情况观察记录表
  
  3 自由活动中,以幼儿的内心体验和外显行为为重点,开展个案的观察分析
  通过大量的个案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幼儿建立“同伴群”需要三种核心能力。即: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具体内容如下:
  (1)大声、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能力。
  (2)传达亲切友好信息的肢体动作运用能力。如:握手、抚摩、拥抱……
  (3)利用笑声、夸张的象声词等传达幽默、愉悦情绪的能力。
  (4)传递愉快交往体验的眼神、表情调用能力。
  (5)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愿意并能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游戏材料…)
  (6)接纳同伴的意识和能力。(能安静倾听同伴说话;据实际情形做出妥协、让步;愿意接纳新朋友或新玩法;有意识淡化同伴的错误、愿意站在同伴的位子想问题…)。
  (7)假想游戏的技能(创造性的使用游戏材料,假想游戏情境…)
  (8)积极主动的交往能力:主动发出邀请、及时回应同伴、出现分歧时据理力争、礼貌拒绝自己不同意的要求…
  上述8个项目中,各方面的能力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 自由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同伴群的策略
  
  以个案在活动中交往的原始表现观察、记录、分析为基点,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了解并掌握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整理同伴群建立的组织策略。
  
  1 融入眼神交流、笑声传递等积极情绪表达的自由活动设计策略
  改良以前普遍采用的是“三段体式”。在导人环节,设计出给孩子肢体接触、眼神交流、笑声传递等积极情绪表达的机会。活动组织中,改变空间的利用、孩子座位的安排,让孩子达成交往的默契,利于同伴群的建立。
  
  2 新材料引发策略
  利用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新颖的材料,让被忽略的幼儿做活动的发起者,帮助活动中处于弱势的幼儿,顺利建立自己的同伴群。
  
  3 控制活动材料策略
  在材料使用上,设计特定的指向性。如:本次自由活动只能玩跳棋和挑竹签。人为制定材料使用中的矛盾,改变一个或几个孩子的交往状态。从而达到组建新的同伴群的目标。
  
  4 新玩法引发策略
  由不同类型的孩子,把大家已经熟悉的游戏活动按照自己刨新的玩法,介绍给大家,引发新的同伴群建立。如:多米洛骨牌游戏,孩子们已经熟悉玩法后。班上的一个孩子提出:从桌子上玩,改在建构区的地上玩。同伴群中的孩子轮流给出搭建命题。由于玩法有挑战性,往往吸引平时不爱在一起活动的孩子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从杜威的活动理论思想看幼儿园的自由活动》(李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陈帼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
  [4]《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炎)。
  [5]《影响孩子同伴关系的3因素》(http://WWW.sina.com.cn.2008年01月08日10:3339健康网)。
  [6]《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4-28)。
  [7]《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其他文献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要求的提高、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学习上有障碍和困难的学生,通称学困生。他们的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是学习困难,厌学,在规定期限内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很重,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跨越学习上的障碍、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应该是国家教育资源重点倾斜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多媒体在个院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
期刊
【关键词】发挥 ; 活动与探究 ; 实验教学 ; 思维 ; 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所以,它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规律、以及现代教学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辨证的途径。在化学教学中,
期刊
【摘要】多元解读文本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的方法和途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文本就成为教师研究的问题,抓住切入点就抓住多元解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元解读;切入点;文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
期刊
画面一:“他们跑不出来了,怪兽来了,不会的,奥特曼会来打死怪兽的”这是孩子们在看“奥特曼”影碟的对话。  画面:“站住!别跑!我是奥特曼”这是孩子们在自由时间玩奥特曼的游戏。  从以上的画面观察,不可无视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尽管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判断都还稚嫩,但他们已初步懂得善的胜利和恶的消灭,也已经拥有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通用一种语言、行为的规则。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是《幼儿园品德教
期刊
连续两学期的期末检测,我的教学成绩突出,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该成绩的取得,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工作要有创新理念,唯有坚定此观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八十年代,美国青年就流行“创造是生命,模仿是灭亡。”此至理名言,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指南针,也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回顾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我主要在创新教学上做到了如下几点:  1 在管理上要有创新模式  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科学的管理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个问题,从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掌握审美方法、学会欣赏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高中美术欣赏课怎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期刊
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1(以下简称《必修1》)有实验9个、探究4个、模型建构1个,在数量和类型上大大超过原来的生物教材。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常常因受学校财力的限制,昂贵器材、药品不能添置;信息资源不畅,购买器材、药品的渠道不通;课堂时间不足导致实验内容不能当堂完成;教师资源不足,导致实验课不能及时准备而耽误开设。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问题是存在的。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如何克
期刊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要突破这一难关,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应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让他们有写的、想写。  笔者在小学二年级的期末试卷中读到 一篇我外甥的题为“我学会了——”的习作:   我学会了洗衣服  一天,我一个人在家,觉得不好玩,我
期刊
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中年教师的我干了多年的班主任,遇到不少的挫折,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 全面了解长抓不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