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自发游戏中的科学火花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发游戏,即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目标与主题,自主开展游戏、自发交流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经由自发的活动为自己建构知识。他们是天生的探索者,身边的每样事物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与探究兴趣,引起他们的自发游戏与探索。
  在幼儿的自发性游戏中,往往蕴藏着奇妙的科学知识,如果教师能捕捉并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科学的火花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科学的实践认知,更能让游戏变得丰富、有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一些引导策略:
  一、创设宽松环境,支持游戏进程
  游戏情景:室内桌面游戏时间,小一班的孩子们沉浸在积木搭建的忙碌氛围中,随着一阵积木倒塌的“哗啦”声,东东气呼呼地跑来告状:“老师,小宏把我们的房子弄倒了!”小宏说:“他们的房子一点不牢,我帮他们重新搭一个。”我一看,这一组孩子玩的是叠叠乐积木,东东他们把积木一块接一块整齐地往上叠,说要叠高楼,当“楼房”叠到十几层的时候,整个积木块有点摇晃,小宏大力地吹气,把“楼房”吹倒了。
  火花捕捉:叠叠乐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益智积木,多块红、黑、原木色的长方体积木,通过不同方式的叠、搭,能组成一定的造型,是一种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不过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这种积木造型较抽象,因此孩子们只用它做一些简单的拼、叠、排列等操作。今天,孩子们想到了叠楼房的玩法,玩法非常简单,只要一块块往上叠就可以了,但是叠的过程中蕴含着“结构、受力、平衡”等科学原理,越叠越高的愿望及叠高过程的观察、触摸、摆放、判断、尝试,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引导策略:在幼儿的操作实践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接纳幼儿,善于判断幼儿冲突背后的原因,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两个孩子看似发生了矛盾,实则都在关注着“楼房”的搭建情况呢!因此我决定忽略对争吵的关注,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游戏的继续开展上来。我沿用了孩子的方法,请幼儿玩叠高楼。我拓展了叠楼要求,制作了几张叠高楼示意图,(横着叠、竖起来叠,可以并排叠,也可以十字形叠……)请幼儿尝试,看谁叠得又高又稳。这种玩法去除了造型的干扰,着眼于“楼”的稳定性和高度,对小班孩子来说颇具挑战性,同时在相同动作的重复摆放中,能增加对材料的熟悉与控制,因此很快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连平时不喜欢搭积木的均文也对此产生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能把积木竖着往上叠5块,搭成5层楼房了。
  二、提供操作工具,鼓励尝试探究
  游戏情景:大班的孩子中间刮起了一阵陀螺热,男孩子们一夜之间都变身为“陀螺战士”,人人拥有陀螺,嘴里都是专业名词:回旋、攻击、防御、烈焰飞凤等等,一到自由活动时间,他们便手里拿着发射器和各式陀螺聚到一起,开始陀螺比赛,主要内容便是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火花捕捉:我们知道,幼儿是通过不断探索周围世界来建构自己知识的。通过玩陀螺,他们积累了这样的经验:“陀螺转动的稳定性与发射器的抽拉力度有关”、“尖角陀螺在转动时威力很强,碰着像刀子一样”、“在地板上转有些陀螺会打滑”……小小陀螺,蕴含着无限奥秘,不过随着陀螺热的发展,问题也出现了:由于在比赛时经常互相碰撞,陀螺的损耗率相当地高,于是孩子们便不断地买新陀螺、为自己的陀螺更新换代,想让自己的陀螺在比赛中得胜,抽屉里由此多了许多旧陀螺及陀螺零件,购买速度跟不上更换速度,部分家长对此表现得无可奈何。怎样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呢?、
  引导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准备了一个多格收纳箱,在上面贴了“陀螺红十字”标记,在一格中放入不同型号的螺丝、钳子、扳手、胶带、万能胶等等小型修理工具与材料,一格中收集了一些报废的陀螺、零件,另外又提供了一些陀螺战士的相关书籍、纸、笔等,向幼儿简单介绍并重申了安全操作要求后,便将收纳箱放置于操作区。很快,收纳箱被翻成了百宝箱,男孩子们一碰到问题马上来找工具修修补补,原来陀螺里面还有很多机关,拆开、重装、重组,孩子们开始改造自己的陀螺,他们为收纳箱命名为“陀螺研究基地”,一些孩子的兴趣转向了组装陀螺,并且把工具使用得有模有样的,陀螺有了损坏,孩子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去修一修,而不是之前的丢掉重新买一个。
  三、参与自发游戏,培养科学意识
  游戏情景:户外游戏时,毛毛突然跑来报告:“老师老师,航航死啦!”我的心砰地一下,赶紧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航航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再一看,周围的孩子围着他看,却一点不紧张,再看看毛毛,竟然笑嘻嘻地,怎么回事?我跑到航航身边,跪下来看看,原来他在装死,可把我吓坏了!
  火花捕捉:四五岁正是孩子全身心感受世界的年龄,生和死因为感受强烈,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关于“生与死”的 问题,中班后期,特别到了大班,孩子们会自发地玩“装死”的游戏。他们静静地躺着,有时会坚持很长时间不动,这时他们在想什么呢?体验生命的“静止”?想象旁人的反应?表达对死亡的好奇……他们说:这样很好玩。这样的游戏显然不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但孩子们乐此不疲。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游戏中,他们对“生命、死亡”进行着主动的探索。作为教师,怎样进行“热情而积极的鼓励、支持,有效而审慎地引导”呢?我想,还是从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入手。我设计了“抢救三步曲”,参与到游戏中。
  引导策略:这一天,阳阳又“死”了,我开始实施“抢救三步曲”。
  第一步,全身检查。我跑过去,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阳阳,你怎么了?”同时,双手使劲地摇着阳阳,阳阳憋着笑,不动。我又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死了吗?我来检查一下”,于是,我边用手在阳阳身上按,边说:“这里是心脏,嗯,心脏在咚咚跳呢;这里是肺,肺还在有力地呼吸;这里是肋骨,数数有几根;这里是胃,早上阳阳吃了鸡蛋、牛奶……”通常孩子在我这样装模作样一番以后,会忍不住扭动起来,我就说:“好,救活了!”
  第二步,心肺复苏术。有孩子在我一路挠下来之后,仍然坚持不动,于是,我就采用“心肺复苏术”。正好在学驾驶时学过,在这里用上了,双手在心脏处按压三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当我把孩子的嘴用手撮起,假装吹气时,孩子们就会笑着把头摆开,活过来了。
  第三步,打“120”急救电话。遇到忍耐性强的孩子,最后一步当然是打急救电话,于是,我们都投入到急救游戏中去了。
  在这里,我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不放弃救护!因为生命第一。同时,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急救的一般方法,不过他们轻易不用,一定要等着我去救,因为和老师一起玩,特别高兴!
  孩子每天都在进行着自发性游戏,当我们以科学认知的视角去观察,总会收获良多:秋天的落叶软软的,踩上去会嚓嚓作响呢!手帕是从楼上飞下去的!我的鸡蛋最硬,是斗蛋冠军……孩子们生机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世界。作为教师,我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探究的环境,提供他们探究所需,随时听从他们的“召唤”。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原则我始终坚持:自发游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历程,指导时要源于自发,还于自发,发现兴趣点后切忌说教指导,将科学理念、认识等以游戏的方式融入,使孩子的自发游戏焕发奇、趣的科学魅力!
其他文献
区角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因其氛围宽松自由,形式灵活多样,在幼儿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成为城乡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备受重视的环节。然而,农村幼儿园由于经费、师资、场地等方面的原因,在区角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问题一:空间小,班额大,区域划分不明显  目前,大部分农村园的活动室被数量较多的桌椅所占据,并且常常是
期刊
一、设计思路  天气热了,有家长反应孩子不爱洗澡。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对于幼儿来说,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并且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本活动将幼儿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让幼儿快乐地体验洗澡的过程,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迁移生活经验及情景表演,
期刊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离不开食物,那么食物在我们的消化器官里是怎样旅行的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我设计了综合活动“食物的旅行”。整个活动以“旅行”为线索。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的好奇心入手——“食物到哪里旅行了?”其次是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外形
期刊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产生较大的社会生活压力;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都是金枝玉叶,缺乏必需的生活历练。这种矛盾催生了现在青少年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幸福感不足,自杀、他杀、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触发了中国当今教育对“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视,同时也暴露了“三生”教育的滞后性。  当一名10多岁的孩子喝农药自杀被救活却若无其事说“哭什么,人死了都会复活的,有什么大惊小怪”时;当活泼可爱的小孩残酷地杀害小
期刊
冲冲是个走路横冲直撞,整天咧着嘴,动个不停的小男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都较好,但文明礼仪的习惯较差。和小朋友不能和睦相处,平时在幼儿园只和脾性相近的彤彤交往。  一、行为资料收集  A:刚入园的第一天,冲冲由爷爷领着来到幼儿园,只见他不哭也不闹,虽然爷爷的手一直紧紧地牵着他,但他却像一只随时准备挣脱缰绳的野马上窜下跳。当他看到幼儿园有好多玩具时,立刻甩开爷爷的手,玩起玩具来,爷爷跟他告别,他
期刊
“外化于行”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表现往往是:教师在,幼儿就遵守规则,教师不在,就违反甚至破坏规则。幼儿遵守规则的动机主要是迫于教师的威严、外在的惩罚,并非幼儿真正的自觉行为。“内化于心”则反映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觉醒,无论有无教师的控制与监督,他们依然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则,并能体会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常规教育也逐渐显现出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的演化脉络。这
期刊
曲谱  两只小鸟  美国儿童游戏  林大春 改编  (备注:伴奏时,在“丁丁飞走了”和“东东飞走了”两句中分别加入装饰音,以增加趣味,更加形象地表示小鸟不见了。)  作品分析  这是一首美国童谣,歌词内容简短易懂,描述了丁丁和东东在树上,飞走又飞回的过程。歌曲旋律进行呈音阶式阶进,琅琅上口,音域只有六度,适合小班幼儿的音域。第一和第二乐句均有附点音符,小班幼儿较难唱准。  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已有集
期刊
一、材料和工具  塑料瓶、绳子、塑料管、一次性筷子等。  二、作品主要功能和特点  1.此玩具安全、环保,体现废物利用的原则。  2.适合4—5岁幼儿使用,投放运动区,供幼儿户外活动。  3.幼儿可用此玩具创设多种玩法,可以作为障碍物,锻炼幼儿跳跃、跨越的动作,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三、制作方法  1.用丝带或绳子的两端分别将两个塑料瓶拦腰系住。(图一)  2.用报纸把塑料管裹紧,
期刊
设计思路:  最近,我发现班上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来幼儿园都会小聚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裙子,有的女孩还在区域活动时饶有兴趣地设计裙子。既然孩子有这方面的需求,再加上他们在小班时已掌握了简单的拓印方法,我设计了“花裙子”印章画活动,针对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利用身边各种材料进行拓印创作,给孩子们一个创作的空间,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感受印章画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一
期刊
目标预设: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绘本故事的童趣。  2.观察比较、发现画面中与小鱼相似的形象,为小鱼寻找朋友。  3.知道朋友越多越快乐的道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PPT:《小鱼红红逃走了》。  2.背景图:草地、蓝天白云、大树。  3.红色圆形卡片若干。  经验准备:  1.找找生活中哪些是红红的、圆圆的东西。  2.玩过一动不动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小鱼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