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资源的基本流程是:用学习任务引出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发现与收集资源;对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引领学生运用资源进行学习。以这样的视角观察《理想的风筝》一课,得出的结论是:(1)要提高资源意识,充分认识学习资源的意义;(2)要灵活运用好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流程;(3)要提高课堂时间管理水平。
  关键词:观察报告语文教学学习资源开发利用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主要特征是“主题性”。课堂观察的实质,是以课堂为凭借研究主题。本报告试图以韦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研究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主题解读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识:课堂是一个充满资源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开发与利用课堂资源的过程。课堂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即学生在课堂中创生出来的学习资源。我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表现都可以视作学习资源,包括他们的所说、所读、所划、所写、所思以及他们的作业、作品、表现等。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以下环节:(1)用学习任务引出学生的学习资源;(2)发现与收集资源;(3)对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4)引领学生运用资源进行学习。其流程图如图1。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特别关注相关资源的“语文性”,即引出语文学习资源、收集语文学习资源、分析与运用学习资源,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图1
  二、观察背景与研究过程
  2017年3月9日,我们观察了韦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一课,一起观摩的还有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教研员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的35位教师。然后分几个主题进行观察,分别研制了观察量表;除了小组合作观察,同时采用了个人观察的方式。我就是其中的“个人”,我观察的主题即“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量表开发、课堂观察、分享及材料整理。
  (一)量表开发
  这个量表(如表1)的开发,主要依据是图1所示的流程图。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实践智慧进行即时判断与决策,关于资源的分析与运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量表设计中将二者组合在了一起。
  (二)课堂观察与材料整理
  上午第2节课,我们观察了韦老师的课堂。课堂上,我记录了相关信息;课后,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下午,就我所看到的本课中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内蒙古来宾作了分享;之后,又利用课堂录音等整理课堂观察报告。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本课的设计非常清晰,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目标与评价任务匹配度高(详见表2)。三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会品读,二是感情朗读,三是理解省略号,充分体现了“语文性”,即“利用课文学习语文”的追求非常明确。
  课堂上,我观察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三项任务是否引出了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及教师是如何采集、分析与运用这些资源的。
  (一)关于第一项任务
  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以品读“笑”字为例,说明用词的精妙以及精妙词语的品读方法;(2)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要求学生发现文章中用得精妙的词语,并尝试品味;(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自学自研,教师巡视;(4)交流学生发现的词语,选择相关词语板书并进行补充;(5)交流对相关词语的品读体会;(6)总结品读词语的方法。
  从过程上说,它是非常完整的,也是基本有效的。通过过程(1)的范例及过程(2)的布置,学生明确了评价任务;再通过过程(3)中学生5分钟时间的静心研读,非常成功地引出了学生的学习资源。继而,交流学生发现的词语有哪些,第一位学生说是4处,第二位学生说是10处,第三位学生说是18处。韦老师请第三位学生说明是哪18处——这就是学习资源的收集。
  但是,韦老师对于这些丰富资源的处理,我以为还不够到位:第一,资源收集工作不充分。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板书了其中的“撑”“离”“转”“漾”四个字。学生有18处发现,教师只板书了4处,“资源浪费”非常明显。第二,资源收集意识不坚定。全体学生都参与了“生产资源”的工作,但只有一位学生有机会讲述18处他认为精妙的用词,教师急于给学生“补充两个”(补充了“笑”“油亮”“泛”3处),而没有把“补充权”留给别的学生。第三,资源处理工作不到位。教师之所以只把7个词进行板书,是为了对这7个词进行品味。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选择典型的资源进行处理,这无可非议。但从18处中选择7处,一定是有道理的,这个选择过程才是真正的“品味”——怎样发现真正像“诗眼”一样的词,培养对词语的敏锐性,这才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我建议可以用的办法是:一是将18个词语全部呈现,二是由其余学生补充,三是选择“特别精妙的词语”。经历资源处理的过程,即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二)关于第二项任务
  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布置朗读任务: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感情朗读;(2)学生自由朗讀,教师巡视;(3)指名学生进行朗读。
  从过程上看,没有什么大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感情朗读,这项任务引出了学习资源。与书面作业相比,“朗读资源”尤其难以收集,因此,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的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巡视绝不是“巡而不视”的形式,也不仅仅是为了督促学生的朗读,而是为了发现、收集学生的学习资源。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教师要通过巡视有所发现,因为只有发现了资源,才能利用好资源。
  在指名学生交流朗读时,与任务设计的有一些不同。任务设计时,要求学生朗读“段落”,但在指名交流时,除了“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是段落之外(有三位学生朗读这段),其余的四位学生都是朗读句子。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要全部朗读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朗读典型段落的方法比较可取。典型段落,一般来说,有重要的朗读教学价值,一个段落所拥有的朗读资源会比零星的句子更丰富、更立体。所以,在这里,我建议还是要朗读典型段落,而不是将有限的时候分散在零星句子的朗读上。   (三)关于第三项任务
  文中有三处省略号,韦老师总结了“写不尽,所以省略了”“不必写,所以省略了”“不忍写,所以省略了”三种用法,教材理解可谓深刻独到。在“写不尽,所以省略了”的用法学习上,课中展开得比较丰富,我们以此为例,来观察学习资源的运用。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2)提出评价任务:这个省略号省去了什么?把没有写出来的话补充进去,写在书上;(3)学生补写,教师巡视;(4)交流学生补充所写。(指名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说:“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我还想看您放那翩翩起舞的风筝,我还想听您上那有趣的课,我还想看您脸上洋溢的微笑,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您说呢,刘老师啊,您在哪里?”)(5)讨论:既然有那么多话要说,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这里,依然体现了“引出资源”“收集资源”“分析与运用资源”的思路,指名交流的那位学生也以优质的表现为课堂提供了上好的资源,最后的讨论也非常好,回到了“学习省略号用法”的主旨上去。
  但是,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还是有一些遗憾: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补充,而教师只选择了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大量的资源都“散落民间”(比如图2所示的资源),没有收上来,更无从说“利用好”。关于资源的处理,我建议这样来做:(1)四人一组交流,推出最好的一位;(2)指名三位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分享可以把资源用得更好。
  通过对课堂主要学习任务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整个过程符合“学习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规律,能够运用评价任务引出语文学习资源,具有收集与处理学习资源的意识,在处理资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语文”;但开发与运用学习资源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很到位,一些重要學习资源的处理还存在缺陷,“资源浪费”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更好质量。
  四、讨论与建议
  第一,要提高资源意识,充分认识学习资源的意义。资源意识的实质是学生意识,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资源创造者,课堂就是学生创造资源的场所,没有资源就没有课堂,也就没有学生的学习。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使得语文课堂学生学习资源尤其重要,学生正是通过创造资源、分享资源、运用资源来进行语文学习的。
  第二,要灵活运用好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流程(即图1 所示)。要结合学科特点,通过不断实践,熟练运用这个基本流程:一是掌握关键的技术,如设计任务的技术、催生学习资源的技术、收集学习资源的技术、分析与利用学习资源的技术等;二是要整体把握“引出资源、收集资源、分析与利用资源”的结构,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资源创造与优化的过程,整体提升学习质量。
  第三,要提高课堂时间管理水平。这样的课堂会带来一个直接的挑战,那就是课堂时间问题。比如韦老师的这节课,如果按照本报告中的建议去实施,是需要重新审视原来的教学设计的,有一些教学内容还需要整合,有一些要删减。其实,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要求我们必须把时间用在刀口上,真正地用在学习本身,不搞蜻蜓点水,真正做到“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韦老师的这节课,教材处理干净利落,学习目标清晰合理,评价任务明确、丰富,学习活动的安排与实施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是一节真正具有语文味道的课。本报告只是从研究的角度进行剖析,而不是对本节课所作的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菊荣.学校课堂誓词:一种微型课堂教学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6(7A/8A).
其他文献
摘要:“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这一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发展分数概念有着特殊的意义——既要唤起学生前期感知的经验基础,又要为今后进一步抽象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性质奠定基础。基于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一”走向“多”,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打通理解“量”与“率”的通路。  关键词: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整体;量;率;平均分  一、教材解读  分数是
期刊
摘要:课堂生成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有效的生成是可以因势利导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内,时刻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活用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呈现”“交流”“角色”“评价”“拓展”五个方面寻求改变,催化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角色;评价;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有效的生成是可以因势利导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规定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感悟符号表征可以让数学表达更简洁、让数学思维更简化、让数学结论更一般化等价值,明确符号表征的时机有理解概念时、表达规律时、解决问题时等,经历从通俗的自然语言到规范的统一语言的符号表征过程。  关键词:符号表征;符号意识;数学表达;数学思维  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準(2011年版)》也将“符
期刊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的重要资源。文言文教学旨在以文言文独特的教育价值涵养具有文化自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扎实而有创新地推进文言文教学,可以选取的策略有:以“三大主题”为导向,拓展解读视野;以视角提炼为抓手,把握教学维度;以“化”“融”和合为载体,优化教学情境。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实现了教学内容从“读什么”向“如何读”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从“分散性”向“集中型”的转变。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要把握“策略教学”的方向不游移,统筹“整体规划”的思路不偏离,坚持“巩固运用”的实践不放松。以预测单元为例,运用“激活—建构—巩固”的教学方法来整体规划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预测策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定位;“预测”单元;小
期刊
摘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既是减轻学生生理表象的负担,也是舒缓学生心理层面的压力,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通过教师预做评估作业总量、家校协同监控作业时长来控量减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数学作业质量的创新增效举措有:渗透文化,让数学作业更有高度;融入生活,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调动多感官,让数学作业更有维度;合理分层,让数学作业更有梯度;突出探究,让数学作业更有深度;关注情感,让数学作业更
期刊
摘要:数学思考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以“结构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要合理设计主线,突出“整体关联”;融通探索过程,凸显“动态建构”;聚力数学思考,促进“思维进阶”。让学生在系统中感受整体,在结构中实现建构,在思维中学会思维。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数学思考题;整体关联;动态建构;数学思维  所谓“结构化学习”,是指建立在数学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以“整体关联
期刊
摘要:体验式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个人亲身经历获得认知、生发情感,在体验中检验反思,从而丰富生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具体路径有:通过游戏、猜谜等教学方式,营造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感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分享成果,提升认知,实现“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通过反思领悟,对已有认知进行深度建构,进而能迁移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达到“学会学习”
期刊
摘要:打通教材前后的识字内容,有效设置相应的识字情境,连接学生积累与课堂教学,引导學生在趣味体验中发现形声字的奥秘。具体路径有: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故事、动画等进行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体验中生发兴趣;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体验中真实感知,在字理探究中深化思维;链接相似知识点,挖掘语言文字及符号图表中隐藏的内在规律,在深度反思中自主建构。  关键词:初体验真感知深反思  形声字
期刊
在最近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A、B两位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其间出现的几个小波折,让我对数学课堂上学材的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课堂上的一波三折:小棒惹的祸?  (一)多一根小棒反而不行?  上课伊始,两位执教教师均出示5根小棒,让学生从中任选3根去围一围,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记录操作的结果。A教师出示的5根小棒分别是8 cm、4 cm、5 cm、2 c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