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書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浅谈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 读悟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设计把母亲的两次“嚷”放在一起对比读,让学生感受母亲的不同情感,学生从朗读中知道:母亲第一次嚷是惊喜、兴奋。第二次嚷是因为不同意父亲的意见。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读,演一演母亲的语言、动作,经过表演孩子们能明白母亲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依然坚持供孩子读书的辛苦不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应该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读悟结合,以悟促读。
二、 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读的时候还可以想象画面,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地震的悲惨场面;想象父亲找不到儿子的焦急;想象儿子被困时的心理。通过想象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 多种方法练习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 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观潮》一课,我一边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钱塘江大潮的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钱塘江大潮。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五、 读后评议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05):108-112.
[2]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3):115.
作者简介:
刘亚丽,赵智玲,山西省运城市,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东镇西街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浅谈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 读悟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设计把母亲的两次“嚷”放在一起对比读,让学生感受母亲的不同情感,学生从朗读中知道:母亲第一次嚷是惊喜、兴奋。第二次嚷是因为不同意父亲的意见。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读,演一演母亲的语言、动作,经过表演孩子们能明白母亲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依然坚持供孩子读书的辛苦不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应该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读悟结合,以悟促读。
二、 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读的时候还可以想象画面,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地震的悲惨场面;想象父亲找不到儿子的焦急;想象儿子被困时的心理。通过想象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 多种方法练习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 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观潮》一课,我一边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钱塘江大潮的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钱塘江大潮。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五、 读后评议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05):108-112.
[2]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3):115.
作者简介:
刘亚丽,赵智玲,山西省运城市,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东镇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