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正确的事”中提高管理效能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学校管理,多数管理者都将之与“效率”相联系,的确,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是能够促成利益最大化的。但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特殊场所,在讲究“正确地做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效率”的定义)的同时,更要注重“做正确的事”(即“效能”),使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效率”和“效能”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管理质量。那么,具体到学校管理者身上,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破冰起点:管理是问题的思考
  学校要想“做正确的事”,必须要有清晰的自我判断和自主选择。许多学校管理者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某种制度惯性、思维惯性、行动惯性在做事,却没有真正思考过“管理”的实质是什么。有人在评价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于一战和二战的两次失利时说,“他们小心翼翼地躲过每一个小陷阱,以便能顺利地落入一个大陷阱”,德国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盯在每一个细节上,却忘记了方向和目标。
  于是,我们自然想到,学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战略层面的问题是学校愿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所向往的前景”。愿景是一所学校教职员工愿意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共同意愿的表达,概括了一所学校的未来目标、使命和核心价值。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怎样为梦想而努力?”这类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思考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办学目标(办什么样的学校)和实施计划(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这样的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学校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思考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杰克·韦尔奇在阐述战略的重要性时的“我整天几乎没有几件事做,但有一件做不完的事,那就是谋划未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则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操作层面问题的实质。他说“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面,都是空话,要实现目标,那就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开始。”那么,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呢?首先必须明确“管什么”,即管理的对象和层面问题。对此,笔者以为,“管”即是管住“人、事、物、财”,“理”即是梳理“人、事、物、财”的关系。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具体抓手就是实施“问题管理”——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教师、学生、课堂,乃至寝室、食堂及校园的一切场所。作为管理者,最可怕的就是找不到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黑格尔说,“世界本就充满着问题,没有问题的安逸如同没有引爆的地雷一样危险。况且只有躺在坟墓里的人才统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只要有问题,就有存活的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前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管理者对存在的“事实问题”实行“鸵鸟政策”,掩耳盗铃、听之任之。通用汽车公司的第八任总裁斯隆,每次开会听到众口一词的时候,就会说“诸位先生,在我看来大家似乎看法一致,现在我宣布会议结束,下次再行讨论”。果然,下次开会的时候,大家对同一问题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了。不难看出,学校管理之“破冰之旅”,其起点就在于对问题的不断发现、不断思考,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建立“人、事、物、财”的合理秩序,以优化其结构,提升其效能。
  唯其如此,我们的管理才不会偏离方向和目标,才能够在“做正确的事”的轨道上前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事)在哪里,最起码,那就先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否则我们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恪守初心:管理是对人格的尊重
  学校管理的根本对象是“人”,一切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物化存在最终都是因“人”的存在才有价值,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培养“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的人,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和主体作用,而且后者尤为重要。当下的学校管理之所以低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多被视作一种权力或权威的象征,而没能在技术性或者说是行政思维的追求之外认识到“人本”才是学校管理的力量之源,只有先给予管理对象的人格以充分的尊重,后面的决策才有意义。
  毋庸讳言,尊重他人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也是管理的起点。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最易被人忽视。从字源来比较,“尊”与“遵”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即别人对规则的“遵”守其实是建立在你对别人的“尊”重之上。用西方的逻辑来说,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首先达成的是一种“契约”,这种契约下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契约精神的学校管理,必然导致权力的亵渎、滥用和异化。校园生态的脆弱平衡也将在对立和敌视中面临瓦解。因此,我们要清楚,管理须从尊重开始,只有充满尊重的管理才可能发挥其真正效能。
  渴望被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得到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尊重”内含“重视与敬重”“懂得与理解”“包含与赏识”等基本要素。尊重落实在细节之中,如,领导之间遇到问题多协商,看法差异多沟通,碰到困难多帮助;领导要多关心下属,下属要多向领导汇报请教,同事之间要相互关心、体谅、协商……这样团结、和谐的氛围就形成了。
  
  我们把尊重作为管理的起点,并不是说我们在执行和落实相关规定时就可以以人情世故为理由而丢掉管理原则,恰恰相反,尊重强调的是原则性、指令性以及严肃性。《古代法》的作者英国学者梅因教授曾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区别概括成“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即一个基于身份、情谊、关系而建立的管理或秩序是“传统的”,乃至于是“落后的”,而一个基于契约、原则、纪律而建立的管理才是“现代的”和“发达的”。学校管理的所有决策必须被严格执行,这也是对管理本身的一种尊重。
其他文献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团——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
[摘 要] 如何向家长群体借力、借智、借道,与家长相识、相知、相行,即家校协作、家校共育的六大新视域:学校与家长约定;让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家长委员会;说服家长,利用寒暑假践行核心素养家本课程体系;年度组织书香家庭评选及亲子阅读擂台赛;协调成立、运营家庭互助互育组;提升服务意识,让家长愿意到校。  [关键词] 家校协作;家校共育;家长会;家长组织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责任者,学校
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模式的运用,其重中之重不在形式,而是在其实际效果,即能真正有利于班级的管理,真正促进班集体的成长及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而要提升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进行有效评价便成为我们不可不认真研究的关键所在。在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中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评是促进班集体及学生个人成长的最有效手段。  一、在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中开展自评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中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小学正是“扣第一粒扣子”的起步阶段,是形成是非观念的初始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如何使小學阶段德育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如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生根?如何使孩子们的人生稳步起航?……这些问题
2015年农历正月初四,我担任过三年班主任的枣庄二十九中学1991级五班的初中毕业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活动。在活动筹备阶段,组织者之一张洪力同学同我这位当年的“老班”商量过几次,如,预案设计、同学的联系、材料准备等事项考虑得都相当充分。唯一遗憾的是,我只保留了这班孩子当年的一份期末考试成绩单和一份毕业纪念合影,尽管纸张已经黄迹斑斑,大家却视为珍宝;其他三年酸甜苦辣火热的青春生活场景却一件未
——“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时,鸡飞狗跳,嗷嗷喊叫。前一秒如胶似漆,后一秒叮咣就削。”网上的这个段子曾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对此,很多妈妈也在反思并寻求解决之道:怎么能做到不吼不吵,做一个温柔、耐心、体贴的“零吼妈妈”?  对此,一些商家似乎也看到了商机,线上线下的各种止吼课程也应运而生,很多家长也慷慨解囊,报班学习,至于效果,有些家长表示有效,有些家長表示根本无效。对此,有专家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我们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并且经历将课本读厚再读薄的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适当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温度,才能让儿童真正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养分,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综合性,任何一篇课文,如果就文教文,肤浅的课堂就如同一颗干瘪了的种子,要想萌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何等的艰难。语文教学关乎“工具性”,同时也关乎“人文性”,要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我校初一新生来校学习已整整一个月,作为校长,很清楚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对要不要给孩子搞“校外辅导”,心里很矛盾,很纠结,拿不定主意,很是希望有“明理人”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看到正确的方向。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校外辅导”,可能身份不同,情况不同,立场不同,理念不同,所持的观点也不同,尤其是家长与教师,许多观点都很不相同。作为一个既严肃敏感,又无法回避的话题,笔者也关注很多年了,也想较深层次地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教师从“教学”走向“教育”,从知识导向走向成长导向,从关心“鸟儿吃虫子饱不饱”走向关注“鸟儿飞天空好不好”。让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源,实现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教学与教育的整合。  我国中小学以往和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学科中心观为基点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但随着时代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的影响。在开学初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新环境,进一步融入学校生活,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很重要。而在这一时期,三个关键因素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关键人”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是学生成长中的教育者,二者缺一不可。唯有二者行动上、目的上高度一致,学生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一旦出现“割裂”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景象”,学生也在“左右摇摆”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