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教师从“教学”走向“教育”,从知识导向走向成长导向,从关心“鸟儿吃虫子饱不饱”走向关注“鸟儿飞天空好不好”。让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源,实现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教学与教育的整合。
我国中小学以往和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学科中心观为基点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但随着时代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认知性的东西是很容易获得的,而且知识的属性本来就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不是一层不变的,陈旧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哪些素养才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呢?人们已认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最为重要。所以,知识的单一传授和形成解题技能的反复训练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法方法。
一、美国K8学校项目教学
去年年底,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培训研究院王红院长带领下,广州市“百千万”教育工程首届“名校长”班的部分学员18人来到美国迈阿密戴德学区K8(校名就是K8)学校考察访问。“K”与“8”是并列的两个字符,“K”指幼儿园,“8”指小学1~4年级与初中5~8年级,就是说,这是一所5~13岁学龄段孩子一起就读的学校,相当于我国从学前班到初中毕业班的一贯制学校。该校共有学生728人。校长很重视教师的“领头羊”作用,让数学、科学、阅读三大板块的领头人和副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迈阿密州只有30来所A类等级学校,但这所学校却是A中之A,换句话说,若迈阿密A类学校评价是80多分,那么这里则会达到90分以上。学生入学抽签,不搞分数排序优先录取之类。
在美国中小学,低年级教师包班,高年级学生走班。包班的教师不用动,学生走班时教师更不用动。所以,学校的每一个课室都布置得像一个家庭一样,课室会按照老师和学生各自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不同的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会有家庭的轻松温馨感觉。在这里,学科之间没有我国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学校更重视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生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和全面发展,因此也就不存在重文还是重理的现象。
我们听了一节小学的英语语言课,教师并不是在教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以及学习记忆生词,背诵课文等等,而是在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个导电实验。器材有电池、灯泡、食盐、几根导线和一只装了水的玻璃杯,四个学生一组。教师先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使灯泡亮起来,学生相互配合很默契,各小组都能按要求把线路接通,让灯亮起来。接着,教师要学生尝试一下,不让两根导线直接相连,拆开后插入水中,观察灯亮不亮。各小组都开始做,但大家的灯都没有亮。教师将水和空气做比较,说明二者都有一样的特性,即导电的性能很差。教师让学生试一下,在水中加入一点食盐后再看灯泡亮不亮。学生积极地动手去做,灯果然亮了。学生觉得神奇,好像自己都成了魔术师。教师告诉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后,水就不是水了,事物本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种名叫氯化钠的溶液,这种溶液的导电性能很好。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将实验现象和原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要求一个学生作完整的表述,而是每个人都要发言,这样将实验现象前后串联起来,构成需要表述的实验结论。教师在学生表述时会将学生语言的准确度和差异情况记录下来。
下课后,我们还了解到,学生每天都有家庭作业,但不是解题方面的。小的作业如根据当天的课完成一个手工制作,或阅读一篇文章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大的阶段性作业如教师根据课程布置一个项目,让学生做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调查,写论文或成果报告,然后在课室墙上展板展示或在走廊上展示,或做成专题短片放映,或让学生公开演讲。有些家庭作业项目还需要几个同学一块儿合作去完成。测试评估学生也不是用纸质试卷来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的主动提问与回答提问的情况记录在案,将学生的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情况记录在案,将阶段性项目的完成情况记录在案,构成学生的成长档案和GPA成绩,保密不公开。
教师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也要借助动手操作,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也注重各年级知识的衔接融合,学生能将初中阶段的物理课拉到小学的语言课中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发现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能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整整一堂课,学生都充满求知的好奇心,充满着探索未知的欲望。学生既然感兴趣,那就会自主地掌握词汇,并力求用语言做出准确恰当的表达,一堂学习语言的课就这样生成了。当然,这节课的重点还是落实在语言学习上,不然教师不会只在学生表述时才做记录。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K8学校的项目教学情况,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学生的学习都是以项目为主线来进行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跨学科的,学习的形式是开展动手动脑的活动,学习的评价也不是考试的成绩。
二、学科中心观与项目教学法
从理论上来说,我国中小学目前推行的课程还是按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观来设置的,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学科中心观是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反对以现实功用为标准来设计课程,所以也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布局,并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来设计。学科中心观的基本主张是,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生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以教师为主体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是较为被动地接受知识,以及通過反复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具体可动手动脑操作的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可追溯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提出设计教学法(后在职业教育中习惯地称为项目教学法),倡导三个中心,一是以经验为中心,二是以儿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活动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观念。项目教学法可简洁地概括为:“项目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学生在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并把握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般由学习小组协作来完成。
我国中小学以往和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学科中心观为基点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但随着时代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认知性的东西是很容易获得的,而且知识的属性本来就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不是一层不变的,陈旧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哪些素养才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呢?人们已认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最为重要。所以,知识的单一传授和形成解题技能的反复训练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法方法。
一、美国K8学校项目教学
去年年底,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培训研究院王红院长带领下,广州市“百千万”教育工程首届“名校长”班的部分学员18人来到美国迈阿密戴德学区K8(校名就是K8)学校考察访问。“K”与“8”是并列的两个字符,“K”指幼儿园,“8”指小学1~4年级与初中5~8年级,就是说,这是一所5~13岁学龄段孩子一起就读的学校,相当于我国从学前班到初中毕业班的一贯制学校。该校共有学生728人。校长很重视教师的“领头羊”作用,让数学、科学、阅读三大板块的领头人和副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迈阿密州只有30来所A类等级学校,但这所学校却是A中之A,换句话说,若迈阿密A类学校评价是80多分,那么这里则会达到90分以上。学生入学抽签,不搞分数排序优先录取之类。
在美国中小学,低年级教师包班,高年级学生走班。包班的教师不用动,学生走班时教师更不用动。所以,学校的每一个课室都布置得像一个家庭一样,课室会按照老师和学生各自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不同的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会有家庭的轻松温馨感觉。在这里,学科之间没有我国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学校更重视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生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和全面发展,因此也就不存在重文还是重理的现象。
我们听了一节小学的英语语言课,教师并不是在教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以及学习记忆生词,背诵课文等等,而是在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个导电实验。器材有电池、灯泡、食盐、几根导线和一只装了水的玻璃杯,四个学生一组。教师先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使灯泡亮起来,学生相互配合很默契,各小组都能按要求把线路接通,让灯亮起来。接着,教师要学生尝试一下,不让两根导线直接相连,拆开后插入水中,观察灯亮不亮。各小组都开始做,但大家的灯都没有亮。教师将水和空气做比较,说明二者都有一样的特性,即导电的性能很差。教师让学生试一下,在水中加入一点食盐后再看灯泡亮不亮。学生积极地动手去做,灯果然亮了。学生觉得神奇,好像自己都成了魔术师。教师告诉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后,水就不是水了,事物本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种名叫氯化钠的溶液,这种溶液的导电性能很好。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将实验现象和原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要求一个学生作完整的表述,而是每个人都要发言,这样将实验现象前后串联起来,构成需要表述的实验结论。教师在学生表述时会将学生语言的准确度和差异情况记录下来。
下课后,我们还了解到,学生每天都有家庭作业,但不是解题方面的。小的作业如根据当天的课完成一个手工制作,或阅读一篇文章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大的阶段性作业如教师根据课程布置一个项目,让学生做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调查,写论文或成果报告,然后在课室墙上展板展示或在走廊上展示,或做成专题短片放映,或让学生公开演讲。有些家庭作业项目还需要几个同学一块儿合作去完成。测试评估学生也不是用纸质试卷来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的主动提问与回答提问的情况记录在案,将学生的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情况记录在案,将阶段性项目的完成情况记录在案,构成学生的成长档案和GPA成绩,保密不公开。
教师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也要借助动手操作,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也注重各年级知识的衔接融合,学生能将初中阶段的物理课拉到小学的语言课中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发现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能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整整一堂课,学生都充满求知的好奇心,充满着探索未知的欲望。学生既然感兴趣,那就会自主地掌握词汇,并力求用语言做出准确恰当的表达,一堂学习语言的课就这样生成了。当然,这节课的重点还是落实在语言学习上,不然教师不会只在学生表述时才做记录。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K8学校的项目教学情况,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学生的学习都是以项目为主线来进行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跨学科的,学习的形式是开展动手动脑的活动,学习的评价也不是考试的成绩。
二、学科中心观与项目教学法
从理论上来说,我国中小学目前推行的课程还是按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观来设置的,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学科中心观是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反对以现实功用为标准来设计课程,所以也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布局,并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来设计。学科中心观的基本主张是,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生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以教师为主体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是较为被动地接受知识,以及通過反复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具体可动手动脑操作的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可追溯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提出设计教学法(后在职业教育中习惯地称为项目教学法),倡导三个中心,一是以经验为中心,二是以儿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活动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观念。项目教学法可简洁地概括为:“项目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学生在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并把握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般由学习小组协作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