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末梢血和静脉血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同时采集156例受检人员的末梢血和静脉血,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常规检出的八项参数经统计学计算,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相比均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的检测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CV值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1)。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结论 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性,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建议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临床应用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中环保基础,也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是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的必要项目之一。血常规检查不仅可诊断血液病,更对全身器官组织病变也起着警示作用,对病情的诊断及确认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常规检查项目众多,较为常见的是WBC、RBC、Hct、PLT、Hb等。临床常见的血常规检查包括针刺法取末梢血、静脉血、动脉血等几种,其中末梢采血法以其痛苦小,易于被大众接受,但研究[1]指出,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我院通过对比观察末梢采血与静脉血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的检测结果,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91例,女性65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4±2.9)岁。对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采用三种不同的采血方式采血,三种采血方法在患者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检测前1d晚禁食油腻,20:00以后禁食,检测当天空腹,于早7:00取血,同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肘静脉)、动脉血(桡动脉)与末梢血(指尖),稀释液稀释,轻摇调匀,采末梢血于抗凝管内,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全部检测标本于2h内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对本组血样血常规检出的八项参数经统计学计算发现,动脉血WBC、RBC、Hct、PLT、Hb指标分别为(5.1±0.4)×109/L、(3.8±1.1)×1012/L、(0.4±2.1)%、(226±14.1)×109/L、(13.2±5.1)g/L,静脉血上述指标分别为(5.2±0.1)×109/L、(3.7±1.0)×1012/L、(0.5±2.0)%、(225±13.9)×109/L、(13.1±4.1)g/L,末梢血上述指标分别为(6.1±0.5)×109/L、(3.4±2.1)×1012/L、(0.3±1.1)%、(223±12.9)×109/L、(10.4±3.8)g/L,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末梢血与静脉血WBC、RBC、Hct、PLT、Hb指标比较,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参数平均CV值分别为27.2、9.2、11.1、25.2、10.7,静脉血CV值分别为22.5、5.4、6.3、17.4、4.4,动脉血CV值分别为23.1、5.7、6.4、18.1、4.5,末梢血CV值明顯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1)。上述指标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
3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其检查项目较多,包括WBC、RBC、Hct、PLT、Hb等指标,通过血常规松果,可以发现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分布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全身疾病的相关迹象,同时对临床病情的诊断及确诊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常规针刺的方法有末梢、静脉、动脉等几种,动脉血采集后由于止血困难,一般体检不建议采用,静脉采血、末梢采血是较为常见的采血方法,而末梢采血相比之下,痛苦小,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但是,近几年,国内外大量研究[2]指出,传统末梢血采集多是手指、耳垂等部位,当温度比较低时,易发生溶血,而采血的过程中,常需经手挤压,造成组织渗入血液标本中,标本被稀释,挤压还会使白细胞破裂,使白细胞计数减少,末梢血采集时间较静脉采血时间长,会引起RBC、PLT等数量减少,使检测结果受到较大的影响,不能正确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且末梢采血需用棉球擦拭、消毒,脱落的棉纤维会随着血样进告诫计数系统,造成计数误差之外,还可能引起仪器损坏。而静脉血采集来自于肘前静脉等部位,血内成分受环境影响较小,可真实反映全身循环血液情况,不会因患者紧张或进针深浅等外界因素引起血液标本效果发生偏差,其所检测出的数据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另外,血液分析仪一般所需血量较大,静脉血采集血量较大,重复性高,使静脉血更适用于血液分析仪,相比于末梢血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本组研究中,在相同的条件下,在同一时间,对156例患者分别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采血,并对血样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本组全部采血检测均在采出后2h内进行,以减少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而发生溶血问题,造成检测结果不当。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条件、时间下,同一受试者末梢血RBC、Hct、PLT、Hb指标均低于静脉血,而WBC高于静脉血,但是,血液CV值检测结果均高于静脉血,提示末梢血相比没有静脉血稳定,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
由本组研究发现,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性,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建议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参考文献:
[1]包海晓.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2012,10(8):638-639.
[2]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7(9):170-172.
[3]刘建枝.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3):3068-3069.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临床应用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中环保基础,也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是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的必要项目之一。血常规检查不仅可诊断血液病,更对全身器官组织病变也起着警示作用,对病情的诊断及确认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常规检查项目众多,较为常见的是WBC、RBC、Hct、PLT、Hb等。临床常见的血常规检查包括针刺法取末梢血、静脉血、动脉血等几种,其中末梢采血法以其痛苦小,易于被大众接受,但研究[1]指出,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我院通过对比观察末梢采血与静脉血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的检测结果,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91例,女性65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4±2.9)岁。对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采用三种不同的采血方式采血,三种采血方法在患者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检测前1d晚禁食油腻,20:00以后禁食,检测当天空腹,于早7:00取血,同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肘静脉)、动脉血(桡动脉)与末梢血(指尖),稀释液稀释,轻摇调匀,采末梢血于抗凝管内,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全部检测标本于2h内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对本组血样血常规检出的八项参数经统计学计算发现,动脉血WBC、RBC、Hct、PLT、Hb指标分别为(5.1±0.4)×109/L、(3.8±1.1)×1012/L、(0.4±2.1)%、(226±14.1)×109/L、(13.2±5.1)g/L,静脉血上述指标分别为(5.2±0.1)×109/L、(3.7±1.0)×1012/L、(0.5±2.0)%、(225±13.9)×109/L、(13.1±4.1)g/L,末梢血上述指标分别为(6.1±0.5)×109/L、(3.4±2.1)×1012/L、(0.3±1.1)%、(223±12.9)×109/L、(10.4±3.8)g/L,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末梢血与静脉血WBC、RBC、Hct、PLT、Hb指标比较,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参数平均CV值分别为27.2、9.2、11.1、25.2、10.7,静脉血CV值分别为22.5、5.4、6.3、17.4、4.4,动脉血CV值分别为23.1、5.7、6.4、18.1、4.5,末梢血CV值明顯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1)。上述指标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
3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其检查项目较多,包括WBC、RBC、Hct、PLT、Hb等指标,通过血常规松果,可以发现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分布情况,有利于早期发现全身疾病的相关迹象,同时对临床病情的诊断及确诊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常规针刺的方法有末梢、静脉、动脉等几种,动脉血采集后由于止血困难,一般体检不建议采用,静脉采血、末梢采血是较为常见的采血方法,而末梢采血相比之下,痛苦小,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但是,近几年,国内外大量研究[2]指出,传统末梢血采集多是手指、耳垂等部位,当温度比较低时,易发生溶血,而采血的过程中,常需经手挤压,造成组织渗入血液标本中,标本被稀释,挤压还会使白细胞破裂,使白细胞计数减少,末梢血采集时间较静脉采血时间长,会引起RBC、PLT等数量减少,使检测结果受到较大的影响,不能正确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且末梢采血需用棉球擦拭、消毒,脱落的棉纤维会随着血样进告诫计数系统,造成计数误差之外,还可能引起仪器损坏。而静脉血采集来自于肘前静脉等部位,血内成分受环境影响较小,可真实反映全身循环血液情况,不会因患者紧张或进针深浅等外界因素引起血液标本效果发生偏差,其所检测出的数据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另外,血液分析仪一般所需血量较大,静脉血采集血量较大,重复性高,使静脉血更适用于血液分析仪,相比于末梢血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本组研究中,在相同的条件下,在同一时间,对156例患者分别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采血,并对血样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本组全部采血检测均在采出后2h内进行,以减少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而发生溶血问题,造成检测结果不当。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条件、时间下,同一受试者末梢血RBC、Hct、PLT、Hb指标均低于静脉血,而WBC高于静脉血,但是,血液CV值检测结果均高于静脉血,提示末梢血相比没有静脉血稳定,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
由本组研究发现,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性,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建议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参考文献:
[1]包海晓.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2012,10(8):638-639.
[2]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7(9):170-172.
[3]刘建枝.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3):3068-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