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获得广泛认可。但是,由于竞赛形式的限制,能够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只能是少数学生。因此,如何将技能竞赛融入常规教学实现教赛融通,使广大学生受益,才能全面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本文结合长期的竞赛组织实践,从教赛融通的设计和教赛融通的实施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赛融通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赛融通;设计;实施
1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教赛融通长效机制,对于全面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9年以来,山东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连续承办了五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制造类“注塑模具CAD与加工装配”、“机械产品数控加工”、“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三个项目的竞赛。基于多年的竞赛组织经验,机械工程系积极探索教赛融通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教赛融通模式的设计
2.1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从竞赛的组织形式来讲,能够参加省赛或者国赛的毕竟是极少数的学生。但是,竞赛的根本目的是引领职业教育,回馈职业教育,惠及广大职业院校的学生。因此,能否将技能竞赛的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学当中去,是极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導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如何将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对反馈竞赛成果是至为关键的。
2.1.1构建岗课证赛相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多年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致力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出有机械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产品质量控制、机械加工设备(包括数控加工设备)操作、机械加工设备管理、机械加工设备安调维等组成的职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同时把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构建了岗课证相通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广多年承办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经验,联系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大赛组委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结合课程内容、国家职业标准,分别开发了针对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单项技能竞赛和针对各专业的综合技能竞赛,并将这些竞赛项目固化下来,形成与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专业技能证书和专业综合能力相对应的竞赛体系,构建岗课证赛相通的课程体系。
2.1.2设置技能竞赛周
在进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注意结合省赛和国赛的开展,将竞赛项目增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目前,教育部等部委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般在每年6月底举行,山东省教育厅等厅委组织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结合这两项赛事的选手选拔和备赛,我们在第五学期(每年年底)设置为期两周的技能竞赛项目实训周。实训项目为省赛或国赛赛题,或者根据省赛或国赛相关项目竞赛规程进行设计的项目,以开放的形式进行竞赛项目实作,按照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提交实物进行检验考核,考核合格获2学分。同时,根据实作成绩选拔成绩优秀者作为下一年参加省赛或者国赛的备赛选手。
将竞赛项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使技能竞赛的成果及时在专业教学中得以体现和实施,使得技能竞赛不再单单是一场赛事,而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
2.1.3 学分奖励
无论是单项技能竞赛还是综合技能竞赛,其竞赛项目都包含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技能竞赛的技术标准还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和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因此,技能竞赛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将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纳入学生考核体系。根据竞赛等级和获奖等级进行学分的合理量化,对学生进行学分奖励。比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奖励4学分;获得二等奖,奖励2学分,等等。通过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热情。
2.2进行项目课程开发
将竞赛项目引入项目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获得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的竞赛题目为: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对该竞赛项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分为两个教学子项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子项目、机械部件数控加工子项目。前者作为《机械工程基础》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后者作为《典型零件数控加工》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
3 教赛融通模式的实施
教赛融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比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课程设计等,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创造实施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教赛融通,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1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不论是单项技能竞赛,还是综合技能竞赛,都是重在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融入到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当中,而不再是传统理论考试的纸上谈兵的考核形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堂,就不能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就要求课堂也应该是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这一变化对老师提出的挑战比对学生提出的挑战要大得多。这种项目式的课堂,要求老师不但要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要是一个合格的“讲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高的业务能力,要能够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可操作性的定量的指导,不再是泛泛的定性的指导。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既是一个“讲师”,又是一个“工程师”。 内培外引,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队伍。对于校内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和校内竞赛,提高其基本的实践能力。以老带新,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逐步提高年轻老师的业务能力。定期派出教师赴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丰富老师们的生产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校内任教,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为止,已经引进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人员成为专任教师,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兼职教师队伍。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兼职教师或独立担任一门课程,或者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一门课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保障项目课程的切实实施。
3.2 积极开展个性化培养
专业必修课的开设,在内容和课时上,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在经过充分论證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必修课课时,开设创新教育第二课堂。配合第二课堂的开设,建设了创新设计实训室、多功能项目教室,购置仪器设备,根据项目课程教学的需求,进行场地布置。组成教师团队专门开发创新教育项目,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组成项目小组。创新设计实训室、多功能项目教室全天开放,学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提前申请使用,并且上交备料单,和管理人员一起,提前准备耗材和工具。除了报名参加老师提供的创新项目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创新项目,经老师研讨批准后也可以在创新设计实训室或多功能项目教室进行实施。在管理方面,除了提供项目实施的场地、耗材和工具外,还安排老师轮流值班辅导,提供技术支持。
3.3 考核方式的改变
考核方式对于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为教学管理层,一方面大力号召老师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实施学做一体的教学,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考核方式方面,却还是沿袭传统的理论笔试的方式。这就存在考与教不相匹配的情况。这种不匹配,不单单是在形式上的不匹配,更为深层次的是在理念上的不匹配。职业教育注重的应该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应该考核的是学生借助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了多少理论背过了多少知识。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我们大力提倡并积极实施项目实作式的考核,可以是单人实施的项目,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的项目。比如,机械制图与三维建模是单人实施的项目,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就是借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形式的团队合作项目。单人实施项目的考核,只设置教师评分标准,由老师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完成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团队合作项目的考核,除了设置教师评分标准外,还设置学生互评标准,体现学生在合作实施项目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集中在几天内所有学生统一完成理论笔试。采用竞赛实作的考核方式,由于具体实作内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很多项目要学生分批完成,各门课程无法统一组织。因此,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再采用过去的各门课程按照规定的周课时齐头并进的形式,而是基于便于项目课程实施的原则,以一个基本的项目课程单元(4课时或者6课时)为单位连续排课或者以整周的形式进行排课,各门课程可以并行进行,也可以串行接力进行。各门课程的考核,根据课程进度和课程性质,自行安排实作考核,可以统一在一天内完成,也可以分批在几天内完成,保障了竞赛实作考核方式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赛融通;设计;实施
1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教赛融通长效机制,对于全面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9年以来,山东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连续承办了五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制造类“注塑模具CAD与加工装配”、“机械产品数控加工”、“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三个项目的竞赛。基于多年的竞赛组织经验,机械工程系积极探索教赛融通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教赛融通模式的设计
2.1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从竞赛的组织形式来讲,能够参加省赛或者国赛的毕竟是极少数的学生。但是,竞赛的根本目的是引领职业教育,回馈职业教育,惠及广大职业院校的学生。因此,能否将技能竞赛的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学当中去,是极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導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如何将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对反馈竞赛成果是至为关键的。
2.1.1构建岗课证赛相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多年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致力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出有机械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产品质量控制、机械加工设备(包括数控加工设备)操作、机械加工设备管理、机械加工设备安调维等组成的职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同时把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构建了岗课证相通的课程体系。
积极推广多年承办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经验,联系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大赛组委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结合课程内容、国家职业标准,分别开发了针对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单项技能竞赛和针对各专业的综合技能竞赛,并将这些竞赛项目固化下来,形成与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专业技能证书和专业综合能力相对应的竞赛体系,构建岗课证赛相通的课程体系。
2.1.2设置技能竞赛周
在进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注意结合省赛和国赛的开展,将竞赛项目增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目前,教育部等部委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般在每年6月底举行,山东省教育厅等厅委组织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结合这两项赛事的选手选拔和备赛,我们在第五学期(每年年底)设置为期两周的技能竞赛项目实训周。实训项目为省赛或国赛赛题,或者根据省赛或国赛相关项目竞赛规程进行设计的项目,以开放的形式进行竞赛项目实作,按照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提交实物进行检验考核,考核合格获2学分。同时,根据实作成绩选拔成绩优秀者作为下一年参加省赛或者国赛的备赛选手。
将竞赛项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使技能竞赛的成果及时在专业教学中得以体现和实施,使得技能竞赛不再单单是一场赛事,而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
2.1.3 学分奖励
无论是单项技能竞赛还是综合技能竞赛,其竞赛项目都包含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技能竞赛的技术标准还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和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因此,技能竞赛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将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纳入学生考核体系。根据竞赛等级和获奖等级进行学分的合理量化,对学生进行学分奖励。比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奖励4学分;获得二等奖,奖励2学分,等等。通过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热情。
2.2进行项目课程开发
将竞赛项目引入项目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获得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的竞赛题目为: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对该竞赛项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分为两个教学子项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子项目、机械部件数控加工子项目。前者作为《机械工程基础》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后者作为《典型零件数控加工》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
3 教赛融通模式的实施
教赛融通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比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项目课程设计等,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创造实施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教赛融通,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1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不论是单项技能竞赛,还是综合技能竞赛,都是重在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融入到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当中,而不再是传统理论考试的纸上谈兵的考核形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堂,就不能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就要求课堂也应该是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这一变化对老师提出的挑战比对学生提出的挑战要大得多。这种项目式的课堂,要求老师不但要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要是一个合格的“讲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高的业务能力,要能够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可操作性的定量的指导,不再是泛泛的定性的指导。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既是一个“讲师”,又是一个“工程师”。 内培外引,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队伍。对于校内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和校内竞赛,提高其基本的实践能力。以老带新,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逐步提高年轻老师的业务能力。定期派出教师赴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丰富老师们的生产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校内任教,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为止,已经引进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人员成为专任教师,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兼职教师队伍。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兼职教师或独立担任一门课程,或者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一门课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保障项目课程的切实实施。
3.2 积极开展个性化培养
专业必修课的开设,在内容和课时上,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在经过充分论證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必修课课时,开设创新教育第二课堂。配合第二课堂的开设,建设了创新设计实训室、多功能项目教室,购置仪器设备,根据项目课程教学的需求,进行场地布置。组成教师团队专门开发创新教育项目,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组成项目小组。创新设计实训室、多功能项目教室全天开放,学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提前申请使用,并且上交备料单,和管理人员一起,提前准备耗材和工具。除了报名参加老师提供的创新项目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创新项目,经老师研讨批准后也可以在创新设计实训室或多功能项目教室进行实施。在管理方面,除了提供项目实施的场地、耗材和工具外,还安排老师轮流值班辅导,提供技术支持。
3.3 考核方式的改变
考核方式对于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为教学管理层,一方面大力号召老师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实施学做一体的教学,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考核方式方面,却还是沿袭传统的理论笔试的方式。这就存在考与教不相匹配的情况。这种不匹配,不单单是在形式上的不匹配,更为深层次的是在理念上的不匹配。职业教育注重的应该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应该考核的是学生借助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了多少理论背过了多少知识。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我们大力提倡并积极实施项目实作式的考核,可以是单人实施的项目,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的项目。比如,机械制图与三维建模是单人实施的项目,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就是借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形式的团队合作项目。单人实施项目的考核,只设置教师评分标准,由老师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完成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团队合作项目的考核,除了设置教师评分标准外,还设置学生互评标准,体现学生在合作实施项目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集中在几天内所有学生统一完成理论笔试。采用竞赛实作的考核方式,由于具体实作内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很多项目要学生分批完成,各门课程无法统一组织。因此,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再采用过去的各门课程按照规定的周课时齐头并进的形式,而是基于便于项目课程实施的原则,以一个基本的项目课程单元(4课时或者6课时)为单位连续排课或者以整周的形式进行排课,各门课程可以并行进行,也可以串行接力进行。各门课程的考核,根据课程进度和课程性质,自行安排实作考核,可以统一在一天内完成,也可以分批在几天内完成,保障了竞赛实作考核方式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