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大学形象定位与塑造有助于增强大学的内部凝聚力、发展潜力和外部竞争力与吸引力。而农业大学形象建设一直为大学中的弱势群体,华中农业大学又是农业院校的典型代表,因此建设好华中农业大学的形象对其他农业学校和其他性质高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形象 组织形象识别系统 华中农业大学
大学形象建设不仅是大学自身历史、师资力量、社会贡献、社会声誉等关乎自身发展方面的反映,也是大学综合竞争力、整体综合实力和自身发展潜力的体现,更关乎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由于中国一直存在着强烈的轻农思想,因而农业院校形象较难为社会认知,农业大学形象建设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而目前大学形象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都适用于所有的大学,有放之天下皆为准“真理性概念”,这样固然可以为大学的形象塑造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但是同时又缺乏针对性,容易导致 “千校一面”的感觉。本文将利用组织形象塑造中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原理对华中农业大学形象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其他农业大学和其他类型大学的形象建设与塑造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华中农业大学形象分析与定位
(一)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是一个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体系,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的精神支柱和个性化的集中体现,校训是理念识别的外在集中体现。华中农业大学的大学精神集中体现在“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上:“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
学校将自身定位于“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突出学校农业学科的专业特色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在竞争中明确立足之地。同时由于学校倾其所有发展农业学科,在农业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认可时,导致大学形象与农业学科形象的趋于雷同,影响其他理、工、文、法、经、管学科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导致其他学科发展空间和潜力相对较小,出现一种将华中农业大学与农业学科在形态与实质上画等号、不利于教学空间的拓展和建设多学科性高水平的大学目标的实现的现象。
(二)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是一个组织在理念指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组织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或工作方式。”学生是大学最大的行为主体,他们承载着大学大部分的形象。由于学校生源主要以农村为主,且大学自身气质相对保守,这难免给人留下学生思想相对保守、意识相对落后的不良印象。在主观上,很多农村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对城市感到莫名的恐惧,所以把精力全部发泄在学习上以转移注意力。在客观上,农村学生经济实力相对拮据,没有多余财力去提升形象,所以造成了提升形象主观意识与提升形象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
二﹑华中农业大学形象识别元素改进建议
(一)理念识别系统改进
由于学生的主要来源为农村地区,学生首先要摒弃农民阶级的保守与落后思想,在坚持农业大学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同时,不要把其误解为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和保守不前。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开拓创新,借助学校农业学科强势的地位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科学研究方面创新的农业发展方法。
根据学校的农业学科的地位和在全国的排名来看,所遇到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而是其他211大学和其他农业重点大学。与其他农业大学竞争,学校既要保持现在农学地位的优势地位,也要主动出击,夺取农业院校前沿的位置。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科学与学术研究,发现并且组织学校内部农业学科重点研究方向。与非农业院校的竞争中,加大力度发展非农业学科,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努力提升在全国综合实力的排名。同时对其他非农专业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摆脱专业设置在表面上大而全的面子工程,消除学校内部“空壳院系”的存在。
(二)行为识别系统改进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肩负着提高自身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建设社会的使命。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懵懂和无知,客观上要求学校要在新生入学时帮助他们了解到大学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力耕”理念的理解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要扩展为投身社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改造世界,将“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赋予时代新的内涵。
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经济上的顾虑去锻炼自己,首先就要为他们提供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援助,如学校通过扩展和加大助学金覆盖面以及春季和秋季伙食补助范围。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的平台,多组织对学生就业、学业、心理等方面有意义和形式相对简单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如人文讲座、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普及,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气质,帮助他们普及未来发展知识。
在学校教师普遍缺乏人文气息问题上,教师可通过读经典名著提升人文气息,不能仅将人文气息停留在思维层次,还要应用到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使理论在实践中活化。学校也应在以制度和政策规约教师具体行为的同时,注重学校管理的人性化与互动化。同时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在学校外部,学校可从其他相邻人文学科强势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聘请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讲学与培训,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师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分批选派教师去其他文科专业强势的学校进行培训学习。
大学形象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这就要求高校在定位和塑造大学形象时,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思想,综合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者统一原则,逐步寻求到适合自身大学形象建设的道路。
【关键词】大学形象 组织形象识别系统 华中农业大学
大学形象建设不仅是大学自身历史、师资力量、社会贡献、社会声誉等关乎自身发展方面的反映,也是大学综合竞争力、整体综合实力和自身发展潜力的体现,更关乎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由于中国一直存在着强烈的轻农思想,因而农业院校形象较难为社会认知,农业大学形象建设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而目前大学形象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都适用于所有的大学,有放之天下皆为准“真理性概念”,这样固然可以为大学的形象塑造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但是同时又缺乏针对性,容易导致 “千校一面”的感觉。本文将利用组织形象塑造中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原理对华中农业大学形象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其他农业大学和其他类型大学的形象建设与塑造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华中农业大学形象分析与定位
(一)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是一个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体系,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的精神支柱和个性化的集中体现,校训是理念识别的外在集中体现。华中农业大学的大学精神集中体现在“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上:“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
学校将自身定位于“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突出学校农业学科的专业特色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在竞争中明确立足之地。同时由于学校倾其所有发展农业学科,在农业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认可时,导致大学形象与农业学科形象的趋于雷同,影响其他理、工、文、法、经、管学科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导致其他学科发展空间和潜力相对较小,出现一种将华中农业大学与农业学科在形态与实质上画等号、不利于教学空间的拓展和建设多学科性高水平的大学目标的实现的现象。
(二)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是一个组织在理念指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组织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或工作方式。”学生是大学最大的行为主体,他们承载着大学大部分的形象。由于学校生源主要以农村为主,且大学自身气质相对保守,这难免给人留下学生思想相对保守、意识相对落后的不良印象。在主观上,很多农村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对城市感到莫名的恐惧,所以把精力全部发泄在学习上以转移注意力。在客观上,农村学生经济实力相对拮据,没有多余财力去提升形象,所以造成了提升形象主观意识与提升形象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
二﹑华中农业大学形象识别元素改进建议
(一)理念识别系统改进
由于学生的主要来源为农村地区,学生首先要摒弃农民阶级的保守与落后思想,在坚持农业大学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同时,不要把其误解为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和保守不前。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开拓创新,借助学校农业学科强势的地位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科学研究方面创新的农业发展方法。
根据学校的农业学科的地位和在全国的排名来看,所遇到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而是其他211大学和其他农业重点大学。与其他农业大学竞争,学校既要保持现在农学地位的优势地位,也要主动出击,夺取农业院校前沿的位置。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科学与学术研究,发现并且组织学校内部农业学科重点研究方向。与非农业院校的竞争中,加大力度发展非农业学科,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努力提升在全国综合实力的排名。同时对其他非农专业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摆脱专业设置在表面上大而全的面子工程,消除学校内部“空壳院系”的存在。
(二)行为识别系统改进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肩负着提高自身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建设社会的使命。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懵懂和无知,客观上要求学校要在新生入学时帮助他们了解到大学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力耕”理念的理解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要扩展为投身社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改造世界,将“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赋予时代新的内涵。
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经济上的顾虑去锻炼自己,首先就要为他们提供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援助,如学校通过扩展和加大助学金覆盖面以及春季和秋季伙食补助范围。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的平台,多组织对学生就业、学业、心理等方面有意义和形式相对简单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如人文讲座、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普及,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气质,帮助他们普及未来发展知识。
在学校教师普遍缺乏人文气息问题上,教师可通过读经典名著提升人文气息,不能仅将人文气息停留在思维层次,还要应用到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使理论在实践中活化。学校也应在以制度和政策规约教师具体行为的同时,注重学校管理的人性化与互动化。同时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在学校外部,学校可从其他相邻人文学科强势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聘请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讲学与培训,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师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分批选派教师去其他文科专业强势的学校进行培训学习。
大学形象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这就要求高校在定位和塑造大学形象时,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思想,综合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者统一原则,逐步寻求到适合自身大学形象建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