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哪些途径呢?
途径一:在教材中发现美
1.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超越自然、更加深刻。有如画卷般的《桂林山水》,有《迷人的张家界》秀丽的风光,有北大荒……教学中要细致品味和赏析这些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察情态,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给学生以陶冶和滋养。
2.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在教学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正面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如写《在金色的沙滩上》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之美,《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性美等,让学生了解人际间的真善美,可以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途径二:在教学方法中感受美
1. 以“直观”手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雾凇》一课描写了北国神奇迤逦的风光,但由于我们身处在南方,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作者所写的美景,只能从文字的表象描述和插图中了解一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展示更多的美丽的图片,跨越时空,带领学生在课内欣赏美丽的雾凇。课后,让学生举办图片展,更直观地领略自然美。
2.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氛围,促使学生被作品中的美所感动,进而积极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获得审美体验。如《天鹅的故事》一课,借助多媒体展现一群天鹅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齐心协力、勇破坚冰的壮观场面。同时播放录音:“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学生边看边听,很快就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情境之中,一种强烈的爱鸟之情油然而生。
3. 以朗读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載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教师应重视朗读,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4. 教师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头脑里的审美形象
教师可以借助声情并茂、极具传神色彩的形象性教学语言的讲述,调动学生想象,唤起审美体验。调动学生头脑中产生想象、联想,再造和创造出课文用语言描述出的各种形象,能够让课文的语言符号完全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甚至比课文语言符号的形象更生动丰满。
途径三:在对话中生发美
1. 在对话中指向美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时可能会陷入困境,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船长》时,教师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壮举谈感受,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不理解哈尔威的举动,说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审美出现了断层,课堂生成了问题。学生的这些问题透露出了人文思想底蕴的不足及审美能力的欠缺,哈尔威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审美体验的铺垫,迫切需要教师调整,据此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向培养审美能力。
2. 在对话中体验美
语文教学是指老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认知、情感等领域的多向交流。因此,语文教学要有一种直指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与心灵的对话。我们来看一则案例《一棵斜长的树》,出示两棵截然不同的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你喜欢做一棵笔直的树还是一棵斜长的树?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再是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后,用自己的解读来辩论,大家逐渐明白了这棵斜长的树虽不好看,但他一直为别人默默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也有存在的价值。学生在与老师、文本的对话中走到了阅读的心灵之处,体验到了真正人生价值的美。
途径四:在课堂延伸中深化美
1. 从课堂拓展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新课标要求教师除了利用教材资源外,还要善于利用一切课外资源。例如,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时,教室外下起了大雪,望着漫天的雪花,教师即兴让学生吟诵咏雪的古诗,同学们的头脑中不断地活跃着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诗意激扬在课堂上,同学们不仅在读雪,更在读雪天里应有的不屈的精神。课后,让学生仔细地观雪、赏雪、玩雪,体味雪之美、领略雪中情。语文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在课堂外激扬起一个寻找美、鉴赏美、感受美获得审美愉悦的新高潮。
2. 在教材拓展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教学《春联》后,让学生走进古迹楹联、嫁娶婚联、祝寿寿联以及相关的联语文化中;读《江雪》让学生去沿着“寒江独钓”的轨迹寻觅诗人不附流俗的清心傲骨;学完《静夜思》,课后让学生寻访诗人眼中不同的月色……带领学生们在学课文的同时,将他们的触角伸向社会、历史、古人……去欣赏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丽、语文的美丽。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用美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
途径一:在教材中发现美
1.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超越自然、更加深刻。有如画卷般的《桂林山水》,有《迷人的张家界》秀丽的风光,有北大荒……教学中要细致品味和赏析这些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察情态,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给学生以陶冶和滋养。
2.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在教学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正面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如写《在金色的沙滩上》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之美,《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性美等,让学生了解人际间的真善美,可以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途径二:在教学方法中感受美
1. 以“直观”手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雾凇》一课描写了北国神奇迤逦的风光,但由于我们身处在南方,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作者所写的美景,只能从文字的表象描述和插图中了解一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展示更多的美丽的图片,跨越时空,带领学生在课内欣赏美丽的雾凇。课后,让学生举办图片展,更直观地领略自然美。
2.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氛围,促使学生被作品中的美所感动,进而积极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获得审美体验。如《天鹅的故事》一课,借助多媒体展现一群天鹅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齐心协力、勇破坚冰的壮观场面。同时播放录音:“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学生边看边听,很快就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情境之中,一种强烈的爱鸟之情油然而生。
3. 以朗读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載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教师应重视朗读,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4. 教师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头脑里的审美形象
教师可以借助声情并茂、极具传神色彩的形象性教学语言的讲述,调动学生想象,唤起审美体验。调动学生头脑中产生想象、联想,再造和创造出课文用语言描述出的各种形象,能够让课文的语言符号完全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甚至比课文语言符号的形象更生动丰满。
途径三:在对话中生发美
1. 在对话中指向美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时可能会陷入困境,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船长》时,教师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壮举谈感受,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不理解哈尔威的举动,说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审美出现了断层,课堂生成了问题。学生的这些问题透露出了人文思想底蕴的不足及审美能力的欠缺,哈尔威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审美体验的铺垫,迫切需要教师调整,据此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向培养审美能力。
2. 在对话中体验美
语文教学是指老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认知、情感等领域的多向交流。因此,语文教学要有一种直指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与心灵的对话。我们来看一则案例《一棵斜长的树》,出示两棵截然不同的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你喜欢做一棵笔直的树还是一棵斜长的树?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再是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后,用自己的解读来辩论,大家逐渐明白了这棵斜长的树虽不好看,但他一直为别人默默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也有存在的价值。学生在与老师、文本的对话中走到了阅读的心灵之处,体验到了真正人生价值的美。
途径四:在课堂延伸中深化美
1. 从课堂拓展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新课标要求教师除了利用教材资源外,还要善于利用一切课外资源。例如,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时,教室外下起了大雪,望着漫天的雪花,教师即兴让学生吟诵咏雪的古诗,同学们的头脑中不断地活跃着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诗意激扬在课堂上,同学们不仅在读雪,更在读雪天里应有的不屈的精神。课后,让学生仔细地观雪、赏雪、玩雪,体味雪之美、领略雪中情。语文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在课堂外激扬起一个寻找美、鉴赏美、感受美获得审美愉悦的新高潮。
2. 在教材拓展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教学《春联》后,让学生走进古迹楹联、嫁娶婚联、祝寿寿联以及相关的联语文化中;读《江雪》让学生去沿着“寒江独钓”的轨迹寻觅诗人不附流俗的清心傲骨;学完《静夜思》,课后让学生寻访诗人眼中不同的月色……带领学生们在学课文的同时,将他们的触角伸向社会、历史、古人……去欣赏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丽、语文的美丽。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用美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