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机械地理解了列宁的“灌输理论”,师生关系偏向于单向传递,缺乏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与理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有区别的,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新的视角加以准确把握,建构主义的认知学习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视角。
【关键词】建构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有重要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人将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对师生关系内涵的理解大概包括以下几种说法。(1)教学关系,即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2)社会伦理关系,即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师生共同遵守和学习的道德经验以及各自履行的道德义务;(3)人际关系,即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包括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由于情趣相投而形成的非正式个人关系。” 根据历年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总体情况良好,对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分不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的成效。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师生互动关系得到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它与理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的发展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实践教学中师生关系。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时代境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关系正遭遇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首先,信息时代下教师失去对知识的掌握权。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全方位的改变。就学习而言,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学术巨匠为我们带来的鸿篇巨著,也可以通过网络聆听名师的精彩授课或是在线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遍访世界各地志同道合者就某一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在网络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但可以在网络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在网络中传播知识,从而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中教师对知识权威性的丧失。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成几何倍数增长态势。特别是在大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刁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出现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老师还是抱着“一本教案讲到老”的心态,知识更新的速度赶不上学生;二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管在哪个领域,教师都不再可能掌握这门知识的全部内容,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最新的,甚至是学界都还未得出公论的,无法做出回答也是很正常的。不管出于哪方面的原因,教师在知识领域的权威性地位正在丧失。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也是一种商品,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一方面,知识成为一种商品。我国的大学是收费教育,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按照选课的学分数缴纳学费,学生成为知识商品的消费者,教师则成为这一商品的提供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各种专业培训机构和补习班更是将知识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的量化,依据花费的多少获取不同的知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这种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实施者,更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这一层面来分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客观上存在着供求关系。学生有获取知识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有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先进知识和教育服务责任和义务。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必须是学生所需要的,或者说是对他的发展有帮助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学原理中,师生关系被定位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关系,尽管也强调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更侧重于单向“灌输”,将列宁的灌输理论机械地理解为了灌输方法,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向纵深发展,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研究,它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从哲学层面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过却引起我们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价值是反映的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满足的是人和社会发展对于思想的需要,价值问题的研究使我们不禁反思一个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关照了学生的需要?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将学生放在价值主体的位置,重新确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纠正错误思想和增强分析能力。实践的主体是人,这里主要是指直接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以传统的师生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三、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关系的重构
传统师生关系的现实危害性和所面对的时代境遇都促使其解构,但解构后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必须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这已论著颇多,不言已明。在理论基础之外,我们还需要博众家之长,广泛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精华,建构主义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是建立新型的民主对话、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为何以建构主义作为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关系的突破口呢?首先,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主要是解决与人类学习认知相关领域的问题,形成了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等在内的一系列学习理论,能够全方位地指导我们不仅在理论上重构师生关系,还能从实践的教学和学习中在贯彻这种关系。其次,建构主义关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因此,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访问教学是建构主义主要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执行者,教师主要提供导向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契合的,借鉴该理论重构的师生关系必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玲,张雪莲.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9(12):34-37.
[2]从1992年起,由教育部组织,每年对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从最初的京、津、沪、鄂、粤、陕、苏、赣8省市扩展到京、津、沪、浙、赣、鄂、粤、滇、陕、豫、鲁、黑、宁、川、新等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抽样的地区广、数量大,基本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3]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9):32-36.
[4]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0(6):19~22.
【关键词】建构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有重要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人将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对师生关系内涵的理解大概包括以下几种说法。(1)教学关系,即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2)社会伦理关系,即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师生共同遵守和学习的道德经验以及各自履行的道德义务;(3)人际关系,即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包括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由于情趣相投而形成的非正式个人关系。” 根据历年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总体情况良好,对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分不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的成效。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师生互动关系得到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它与理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的发展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实践教学中师生关系。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时代境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关系正遭遇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首先,信息时代下教师失去对知识的掌握权。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全方位的改变。就学习而言,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学术巨匠为我们带来的鸿篇巨著,也可以通过网络聆听名师的精彩授课或是在线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遍访世界各地志同道合者就某一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在网络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但可以在网络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在网络中传播知识,从而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中教师对知识权威性的丧失。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成几何倍数增长态势。特别是在大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刁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出现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老师还是抱着“一本教案讲到老”的心态,知识更新的速度赶不上学生;二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管在哪个领域,教师都不再可能掌握这门知识的全部内容,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最新的,甚至是学界都还未得出公论的,无法做出回答也是很正常的。不管出于哪方面的原因,教师在知识领域的权威性地位正在丧失。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也是一种商品,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一方面,知识成为一种商品。我国的大学是收费教育,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按照选课的学分数缴纳学费,学生成为知识商品的消费者,教师则成为这一商品的提供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各种专业培训机构和补习班更是将知识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的量化,依据花费的多少获取不同的知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这种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实施者,更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这一层面来分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客观上存在着供求关系。学生有获取知识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有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先进知识和教育服务责任和义务。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必须是学生所需要的,或者说是对他的发展有帮助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学原理中,师生关系被定位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关系,尽管也强调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更侧重于单向“灌输”,将列宁的灌输理论机械地理解为了灌输方法,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向纵深发展,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研究,它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从哲学层面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过却引起我们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价值是反映的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满足的是人和社会发展对于思想的需要,价值问题的研究使我们不禁反思一个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关照了学生的需要?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将学生放在价值主体的位置,重新确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纠正错误思想和增强分析能力。实践的主体是人,这里主要是指直接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以传统的师生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三、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关系的重构
传统师生关系的现实危害性和所面对的时代境遇都促使其解构,但解构后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必须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这已论著颇多,不言已明。在理论基础之外,我们还需要博众家之长,广泛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精华,建构主义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是建立新型的民主对话、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为何以建构主义作为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关系的突破口呢?首先,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主要是解决与人类学习认知相关领域的问题,形成了包括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等在内的一系列学习理论,能够全方位地指导我们不仅在理论上重构师生关系,还能从实践的教学和学习中在贯彻这种关系。其次,建构主义关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因此,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访问教学是建构主义主要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执行者,教师主要提供导向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契合的,借鉴该理论重构的师生关系必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玲,张雪莲.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9(12):34-37.
[2]从1992年起,由教育部组织,每年对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从最初的京、津、沪、鄂、粤、陕、苏、赣8省市扩展到京、津、沪、浙、赣、鄂、粤、滇、陕、豫、鲁、黑、宁、川、新等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抽样的地区广、数量大,基本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3]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9):32-36.
[4]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0(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