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人数剧增,而且造成了一些出现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职业价值观的错位,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把握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动态,作者对本院2007、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在对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及取向的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帮助就业指导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关键词: 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影响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人数剧增,而且带来了一些出现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是职业价值观的错位,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选择的最根本和最深层次的因素,它关系到大学生走向职场路径的选择及将来人生道路的方向抉择,因此,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一个深远的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找到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观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或者说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也被称为一套自我激励机制。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驱动力。生涯大师舒伯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也就是个人在从事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它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判断取向,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有所差别。
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取向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上。
(一)职业动机多元化。
职业动机也称择业动机。它是驱动人们在做职业选择时的内心的一种趋向。不同时期人们的职业动机会有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代,“分配”、“计划”充斥着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单一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被“大一统”的思想垄断着。由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已经颠覆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性的特征,在现实社会的变革中其职业动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取代了以往以政治、理想、信念等理想主义色彩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职业选择时不再只考虑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因素,而是更加务实、全方面地考虑个人的生存、发展及成长,不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而且关注个人收入等经济要素,在职业选择时全方面地分析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望、职业的稳定性、职业与专业对口等因素。因此,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由单一性转变成多元性是这个时期的特征。
从对我院学生情况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特点如下:一是注重自我发展,二是注重实惠和收入,三是注重关注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四是多元化倾向明显。这反映出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符合自身特长,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有较高收入的职业,尽量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他们希望能够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在经济方面是稳定持续增长的,在工作岗位上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的理想状态。而以往的“为人民服务”这一项高职业动机被大学生们打入“冷宫”。这种变化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1]
(二)职业理想的现实化。
职业理想伴随社会分工的进程而逐步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变迁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经历了由重视社会地位,然后发展为重视声望,后来在职业选择时开始重视实惠的同时还比较关注社会声望,又回归到重实惠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毕业首选的地方是国家机关、国营大厂,他们的价值取向主要以“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社会需要为主导的价值取向。90年代市场经济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的是高经济收入,这也成了影响他们工作态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时的行动标语是“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挣钱多的三资企业去”。以往的“服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逐渐被“个人地位”的价值选择、“个人功利目标”的追求所取代。这种职业选择主导地位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实行市场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职业追求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加理性和现实,追求三个主要目标即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个人施展才华的机会、薪酬福利。大学生把那些“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好”、“有发展前景的保险业、IT业、外资”公司作为首选。[2]总之,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趋于实际。
(三)择业期望值高,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
在择业期望值上,多数同学定位过高,在薪水方面,31.2%的同学要求在1500元以上,在就业单位上,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地方好的单位。这种择业期望值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
调查表明,48.4%大学毕业生希望去大城市就业,19.9%的愿意回生源地就业,只有7.3%选择去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数据表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较高,注重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 (四)职业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实现手段呈现多元化格局。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宽泛,实现就业的平台选择更多。他们选择工作时不再局限于国有大、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已经成为他们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下,很多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大军中。国家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相关政策,就业指导和服务已经纳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采取积极的行动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合理、充分地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高校毕业生都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他们能勇敢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能够主动择业,日益成熟,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影响,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受到个人认知水平、职业观念、心理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当前的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促使社会利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趋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环境、大趋势的作用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反映。因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不同层面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的影响。[3]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至上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视个人经济地位的转变,凸显了经济发展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2.就业体制的延革。大学生就业、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单一的国家分配模式,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由国家统一包分配。1999年就业制度改革打破了由国家统一包分配的模式,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转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就业制度的延革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积极的。从观念上改变了大学生以往固有的“一职定终生”的理念,“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就业模式下,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调节、市场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新的就业模式更加体现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愿性和宽泛的自由度。他们可以自愿地、有目的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模式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压力和难度会相应地增大,所以大学生逐渐形成并强化职业风险意识,这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
3.教育与市场脱节。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知识。但是有些高校在招生时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造成学校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自己的就业和择业选择时不会将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作为工具指导自己进行选择。[2]总之,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生择业的负面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二)职业指导滞后。
学校教育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他们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当前很多高校存在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局面,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滞后作用和影响。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已纳入教学大纲中,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教育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不断完善、不断澄清和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高校职业指导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表现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环节的不重视,那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1]在高教改革中,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只考虑眼前的现实需要,在专业与学科设置上,哪些专业生源好就多招哪些专业,很少从就业的角度做市场调研,招生时忽视学生日后就业需要,脱离社会需求,尤其是职业指导教育的滞后,必然带来大学生职业选择时不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
(三)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早、最初级的场所应该是家庭。因此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之一。家长的价值取向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思维观念、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他们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和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以及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认知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因此,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早期形成和确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四)个人因素。
1.职业认知缺乏。只有充分地认知自我、全面地进行职业探索,将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效果,才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加上缺少实践经验,对职业认知存在片面性、不准确性,因此,那些高收入、热门的职业成为他们盲目追求的首选职业,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造成市场供求不均衡状况。[3]
2.价值取向模糊。每个人的所有选择的出发点或者说深层次的因素都源于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他们未来职业目标的确立。那些价值取向积极、合理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会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目标,在工作中顺应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部分大学生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职业选择定位比较模糊。当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就产生了转变原来坚持的职业价值观的念头。其实质是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清楚。
3.综合素质高低不同。每一种职业对人才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才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进而才能胜任该职业。因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时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对其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起着筛选和定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闫锋,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120-121.
[2]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研究,2008(10):76-77.
[3]刘京晶,张玉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J].
关键词: 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影响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人数剧增,而且带来了一些出现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是职业价值观的错位,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选择的最根本和最深层次的因素,它关系到大学生走向职场路径的选择及将来人生道路的方向抉择,因此,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一个深远的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找到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观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或者说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也被称为一套自我激励机制。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驱动力。生涯大师舒伯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也就是个人在从事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它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判断取向,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有所差别。
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取向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上。
(一)职业动机多元化。
职业动机也称择业动机。它是驱动人们在做职业选择时的内心的一种趋向。不同时期人们的职业动机会有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代,“分配”、“计划”充斥着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单一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被“大一统”的思想垄断着。由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已经颠覆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性的特征,在现实社会的变革中其职业动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取代了以往以政治、理想、信念等理想主义色彩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职业选择时不再只考虑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因素,而是更加务实、全方面地考虑个人的生存、发展及成长,不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而且关注个人收入等经济要素,在职业选择时全方面地分析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望、职业的稳定性、职业与专业对口等因素。因此,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由单一性转变成多元性是这个时期的特征。
从对我院学生情况调查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特点如下:一是注重自我发展,二是注重实惠和收入,三是注重关注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四是多元化倾向明显。这反映出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符合自身特长,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有较高收入的职业,尽量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他们希望能够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在经济方面是稳定持续增长的,在工作岗位上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的理想状态。而以往的“为人民服务”这一项高职业动机被大学生们打入“冷宫”。这种变化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1]
(二)职业理想的现实化。
职业理想伴随社会分工的进程而逐步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变迁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经历了由重视社会地位,然后发展为重视声望,后来在职业选择时开始重视实惠的同时还比较关注社会声望,又回归到重实惠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毕业首选的地方是国家机关、国营大厂,他们的价值取向主要以“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社会需要为主导的价值取向。90年代市场经济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的是高经济收入,这也成了影响他们工作态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时的行动标语是“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挣钱多的三资企业去”。以往的“服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逐渐被“个人地位”的价值选择、“个人功利目标”的追求所取代。这种职业选择主导地位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实行市场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职业追求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加理性和现实,追求三个主要目标即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个人施展才华的机会、薪酬福利。大学生把那些“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好”、“有发展前景的保险业、IT业、外资”公司作为首选。[2]总之,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趋于实际。
(三)择业期望值高,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
在择业期望值上,多数同学定位过高,在薪水方面,31.2%的同学要求在1500元以上,在就业单位上,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地方好的单位。这种择业期望值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
调查表明,48.4%大学毕业生希望去大城市就业,19.9%的愿意回生源地就业,只有7.3%选择去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数据表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较高,注重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 (四)职业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实现手段呈现多元化格局。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宽泛,实现就业的平台选择更多。他们选择工作时不再局限于国有大、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已经成为他们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下,很多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大军中。国家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相关政策,就业指导和服务已经纳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采取积极的行动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合理、充分地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高校毕业生都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他们能勇敢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能够主动择业,日益成熟,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影响,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受到个人认知水平、职业观念、心理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当前的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促使社会利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趋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环境、大趋势的作用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反映。因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不同层面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的影响。[3]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至上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视个人经济地位的转变,凸显了经济发展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2.就业体制的延革。大学生就业、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单一的国家分配模式,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由国家统一包分配。1999年就业制度改革打破了由国家统一包分配的模式,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转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就业制度的延革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积极的。从观念上改变了大学生以往固有的“一职定终生”的理念,“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就业模式下,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调节、市场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新的就业模式更加体现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愿性和宽泛的自由度。他们可以自愿地、有目的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模式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压力和难度会相应地增大,所以大学生逐渐形成并强化职业风险意识,这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
3.教育与市场脱节。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知识。但是有些高校在招生时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造成学校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自己的就业和择业选择时不会将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作为工具指导自己进行选择。[2]总之,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生择业的负面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二)职业指导滞后。
学校教育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他们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当前很多高校存在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局面,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滞后作用和影响。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已纳入教学大纲中,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教育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不断完善、不断澄清和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高校职业指导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表现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环节的不重视,那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1]在高教改革中,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只考虑眼前的现实需要,在专业与学科设置上,哪些专业生源好就多招哪些专业,很少从就业的角度做市场调研,招生时忽视学生日后就业需要,脱离社会需求,尤其是职业指导教育的滞后,必然带来大学生职业选择时不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
(三)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早、最初级的场所应该是家庭。因此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之一。家长的价值取向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思维观念、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他们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和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以及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认知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因此,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早期形成和确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四)个人因素。
1.职业认知缺乏。只有充分地认知自我、全面地进行职业探索,将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效果,才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加上缺少实践经验,对职业认知存在片面性、不准确性,因此,那些高收入、热门的职业成为他们盲目追求的首选职业,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造成市场供求不均衡状况。[3]
2.价值取向模糊。每个人的所有选择的出发点或者说深层次的因素都源于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他们未来职业目标的确立。那些价值取向积极、合理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会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目标,在工作中顺应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部分大学生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职业选择定位比较模糊。当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就产生了转变原来坚持的职业价值观的念头。其实质是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清楚。
3.综合素质高低不同。每一种职业对人才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才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进而才能胜任该职业。因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时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对其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起着筛选和定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闫锋,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120-121.
[2]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研究,2008(10):76-77.
[3]刘京晶,张玉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