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着眼于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下降这一客观事实,针对当前如何确保高校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創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苗素莲.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3]王建平.高校扩招与质量保证[J].重庆大学学报,2001,(5).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創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苗素莲.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3]王建平.高校扩招与质量保证[J].重庆大学学报,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