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艺术是以人声为独特复杂乐器的一门音乐表现艺术形式,也是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艺术技能。戏剧表演专业分为声乐、台词、形体、表演四大主要课程,声乐是其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即通过中职2年半共5个学期的学习,掌握基本发声原理,具备较稳定的演唱方法和基本音乐素养,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一定理解力和表现力,能够通过声音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声乐学习中,找寻与台词、表演、戏曲等艺术中的共通之处,提高艺术鉴赏与表现能力,全面提升艺术品格。
一、声乐课在中职戏剧表演专业中的重要性及教学现状
在中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各因素影响,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声音条件差别较大,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中职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学生从小受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学习乐器或是戏曲,能够演唱民族、美声、通俗曲目,熟知名家名作;另一部分同学甚少聆听音乐,甚至五音不全。而在戏剧表演专业招生时,考核声、台、形、表四门专业,对于声乐素养要求较低,声乐素质非决定性因素,故造成入校后学生断层严重,授课难度增大。
(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中职声乐课受条件所限为集体授课,集体授课为“共性”的学习,固然有其优势,能让全体学生迅速建立歌唱意识与基本发声方法,并能促进学生演唱与表演的合作性,但对于“个性”的培养、风格性、独特性的塑造存在较大限制;
故笔者认为,中职声乐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设计,应当与戏剧表演专业紧密结合,分析声乐课训练的重点,并尝试声乐课与其他艺术课程的结合与创新,呈现综合的表演艺术。
二、中职戏剧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侧重点
(一)建立稳定的发声状态——“以中声区训练为主”
笔者认为,“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是声乐训练的基本要求和美学原则,戏剧表演专业与声乐专业教学要解决的基本发声问题、气息呼吸问题、U通道的保持与运用等基本一致,而不同之处在于,声乐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通道”大小与“支点”的配合,高音“面罩与掩盖”“头腔共鸣”“高位安放”等问题,而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旨在培养舞台戏剧、影视、音乐剧人才,能够通过演唱塑造人物内心、情感表达、舞台行动,具备音色变化及表达能力。故笔者认为,训练的重点应当是建立稳定的发声状态,并以中声区的训练为主,培养结实、饱满、明亮而富有表现力的中声区。在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笔者意识到胸腔共鸣的重要性,首先,“胸震”较多,声音比较扎实,音色明亮,符合听众的习惯,发音演唱比较亲切自然;其次,与台词朗诵结合,能够让声音唱响传远,符合戏剧舞台的要求;再次,巩固中声区,在声乐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中声区在演唱曲目中占据的比例最大。“中声区发声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音区的发声质量。中声区唱得越好,解决高音区的问题也就越容易。”
故在声乐课训练中,我们以中声区训练为主,让学生大声的朗诵歌唱、绕口令,增强口齿的灵活度与爆发力。在朗读的同时,注意让学生感受胸腔共鸣,可以尝试让学生把手放在衬衫的第二粒扣子处,作为一个演唱的支点,声音共振始终不能脱离该出,这样训练的好处一是让学生高低音位置不变、声音较统一,二是让学生解放喉嚨,避免出现用嗓过度的情况。在演唱曲目时,注意腔体打开,通道始终保持通畅,用“吸气”的感觉去演唱,让胸腔始终保持充盈的感觉,支点不动,把字头交代清晰。而在混合声的运用方面,注意训练“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这样练习的声音结实饱满,不会出现“虚弱无力”的状一致,对于台词朗诵也有促进,符合戏剧表演专业的舞台要求。实践证明,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演唱方法,并且声音洪亮、咬字清晰,通道通畅自然,舞台演唱中能够游刃有余的表现作品。
(二)把握小组课授课优势,培养两栖人才——音乐剧演唱训练
中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普遍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以大课为主、小课为辅。集体授课以共性训练为主,集体发声、集体演唱,学习声乐发声演唱的基础原理、欣赏国内外优秀作品。但在实际演唱上,由于共性教学不突出个性,容易使基础好与差的学生同时产生倦怠的学习态度,不易提高学习积极性。受教育成本和学时限制,无法完全采用小课和小组课等形式进行声乐教学,但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等将其分解成声乐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单独练习和辅导,提高声乐学习兴趣、提高演唱效果。实践证明小组课的授课优势在音乐剧的学习上效果尤为突出。
音乐剧,又称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具备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它糅合了诸如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特技等众多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在小组授课中设立了音乐剧演唱组,在演唱发声的要求上高于其他组别,由于音乐剧类似于“轻歌剧”,故在发声练习中,不仅强调“中声区”的训练,更要求学生腔体的通畅,能够保持“头腔共鸣”“高位安放”“面罩”等演唱要点,在“支点”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进行训练。在曲目的选择上,多选取百老汇经典唱段或是现今大热的音乐剧唱段,而在小组演唱上,曾选取音乐剧《吉屋出租》中《Seasons of love》片段、音乐剧《芝加哥》唱段《Roxie》等,以小组为单位,独唱与合唱、重唱交替,“说、唱、舞、演”于一体,调动和激发学生们的演唱热情和创作激情,使他们相互探讨、相互研究,让他们学会在“表演”中歌唱、在“歌唱”中表演、演唱。所有这些学习创作过程,不仅把声乐课的学习同台词、形体、表演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也使声乐课的学习更开放、更具主动性。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对歌唱的体验,使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声乐课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这在“教与学”上同时给师生提供思考、探索、实践、收获、反思的机会,带来全新的视角。
实践证明,提高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提升戏剧专业声乐教学层次和标准,培养两栖表演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阶段的必由之路。
一、声乐课在中职戏剧表演专业中的重要性及教学现状
在中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各因素影响,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声音条件差别较大,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中职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学生从小受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学习乐器或是戏曲,能够演唱民族、美声、通俗曲目,熟知名家名作;另一部分同学甚少聆听音乐,甚至五音不全。而在戏剧表演专业招生时,考核声、台、形、表四门专业,对于声乐素养要求较低,声乐素质非决定性因素,故造成入校后学生断层严重,授课难度增大。
(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中职声乐课受条件所限为集体授课,集体授课为“共性”的学习,固然有其优势,能让全体学生迅速建立歌唱意识与基本发声方法,并能促进学生演唱与表演的合作性,但对于“个性”的培养、风格性、独特性的塑造存在较大限制;
故笔者认为,中职声乐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设计,应当与戏剧表演专业紧密结合,分析声乐课训练的重点,并尝试声乐课与其他艺术课程的结合与创新,呈现综合的表演艺术。
二、中职戏剧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侧重点
(一)建立稳定的发声状态——“以中声区训练为主”
笔者认为,“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是声乐训练的基本要求和美学原则,戏剧表演专业与声乐专业教学要解决的基本发声问题、气息呼吸问题、U通道的保持与运用等基本一致,而不同之处在于,声乐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通道”大小与“支点”的配合,高音“面罩与掩盖”“头腔共鸣”“高位安放”等问题,而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旨在培养舞台戏剧、影视、音乐剧人才,能够通过演唱塑造人物内心、情感表达、舞台行动,具备音色变化及表达能力。故笔者认为,训练的重点应当是建立稳定的发声状态,并以中声区的训练为主,培养结实、饱满、明亮而富有表现力的中声区。在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笔者意识到胸腔共鸣的重要性,首先,“胸震”较多,声音比较扎实,音色明亮,符合听众的习惯,发音演唱比较亲切自然;其次,与台词朗诵结合,能够让声音唱响传远,符合戏剧舞台的要求;再次,巩固中声区,在声乐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中声区在演唱曲目中占据的比例最大。“中声区发声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音区的发声质量。中声区唱得越好,解决高音区的问题也就越容易。”
故在声乐课训练中,我们以中声区训练为主,让学生大声的朗诵歌唱、绕口令,增强口齿的灵活度与爆发力。在朗读的同时,注意让学生感受胸腔共鸣,可以尝试让学生把手放在衬衫的第二粒扣子处,作为一个演唱的支点,声音共振始终不能脱离该出,这样训练的好处一是让学生高低音位置不变、声音较统一,二是让学生解放喉嚨,避免出现用嗓过度的情况。在演唱曲目时,注意腔体打开,通道始终保持通畅,用“吸气”的感觉去演唱,让胸腔始终保持充盈的感觉,支点不动,把字头交代清晰。而在混合声的运用方面,注意训练“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这样练习的声音结实饱满,不会出现“虚弱无力”的状一致,对于台词朗诵也有促进,符合戏剧表演专业的舞台要求。实践证明,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演唱方法,并且声音洪亮、咬字清晰,通道通畅自然,舞台演唱中能够游刃有余的表现作品。
(二)把握小组课授课优势,培养两栖人才——音乐剧演唱训练
中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普遍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以大课为主、小课为辅。集体授课以共性训练为主,集体发声、集体演唱,学习声乐发声演唱的基础原理、欣赏国内外优秀作品。但在实际演唱上,由于共性教学不突出个性,容易使基础好与差的学生同时产生倦怠的学习态度,不易提高学习积极性。受教育成本和学时限制,无法完全采用小课和小组课等形式进行声乐教学,但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等将其分解成声乐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单独练习和辅导,提高声乐学习兴趣、提高演唱效果。实践证明小组课的授课优势在音乐剧的学习上效果尤为突出。
音乐剧,又称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具备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它糅合了诸如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特技等众多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在小组授课中设立了音乐剧演唱组,在演唱发声的要求上高于其他组别,由于音乐剧类似于“轻歌剧”,故在发声练习中,不仅强调“中声区”的训练,更要求学生腔体的通畅,能够保持“头腔共鸣”“高位安放”“面罩”等演唱要点,在“支点”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进行训练。在曲目的选择上,多选取百老汇经典唱段或是现今大热的音乐剧唱段,而在小组演唱上,曾选取音乐剧《吉屋出租》中《Seasons of love》片段、音乐剧《芝加哥》唱段《Roxie》等,以小组为单位,独唱与合唱、重唱交替,“说、唱、舞、演”于一体,调动和激发学生们的演唱热情和创作激情,使他们相互探讨、相互研究,让他们学会在“表演”中歌唱、在“歌唱”中表演、演唱。所有这些学习创作过程,不仅把声乐课的学习同台词、形体、表演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也使声乐课的学习更开放、更具主动性。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对歌唱的体验,使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声乐课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这在“教与学”上同时给师生提供思考、探索、实践、收获、反思的机会,带来全新的视角。
实践证明,提高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提升戏剧专业声乐教学层次和标准,培养两栖表演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阶段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