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院前急救是医院医疗工作最前沿,是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各危急重症专科“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体系。院前急救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科学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工作,明确其基本特点、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提高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院前急救任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水平低,从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护理人员少,没有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意识;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护理科研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护理急救水平,特别是急诊科科研项目溃泛,没有很好的科研方向,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组建一支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对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技术、设施、灾害急救护理等进行研究,不仅培养了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提高急救护理水平,更有效促进了研究型急诊科的建设。现报告如下。
1 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配置的低要求,必然导致院前急救科研优势难以获取[1],我们科从2010年起开始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结构层次分明,形成以院前急救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长等多层次的院前急救护理科研队伍,将护理科研创新纳入正常工作中,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设立了院前急救科内科研基金,增加科内院前急救科研培训机会,每月进行2-3次科内院前急救护理指南学习,使护理人员意识到必须将科研工作纳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来,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留意科研点,能够自觉地查阅护理文献.组建护理科研团队是一种激发科研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手段,有效的形成急诊科科内科研的氛围。
2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意识的培养.
我科针对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经常性组织科内学习,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院前急救护理论文报告会及护理科研交流会等,讲解以科研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技术的创新,使院前急救护士了解护理科研来源于临床工作并服务于临床工作,激发院前急救护士的科研兴趣和参与科研的意愿,逐渐增强其主动掌握科研知识的自觉性,从而提升护士开展科研的自信心。
3 建立急诊科科内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工作制度
科内明确规定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根据情况与绩效、护士年终考评挂钩,要有计划、有目标,要求主管护师及本科学历护士以上职称者,每年至少发表论文一篇。促进护士主动参与护理科研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制度,对科研论文按级别进行奖励,对科研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激励机制,使护士的个人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拥有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积极参与院前急救护理科研的热情,促进护理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后,完成科内科研项目4项,学术论文10余篇,提高了急诊科知名度,有效的促进了急诊科的发展。
4 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方向
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可以推动学科发展,而学科发展也必将带动相关科学研究。院前急救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受客观工作环境和辅助检查条件的限制较多,护理工作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各种积极的护理治疗,所以我们经常性派出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到综合实力强的医院去进修学习,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了解医学新进展;另一方面尽可能多接触新的病种,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护理治疗规范.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已涉及广泛:针对此情况我们科确立了包括急诊科数据化分诊系统的建立、家庭暴力受害者急救处置、急诊科护理管理模式对护士流失及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急救护士职业满意度、病人满意度、急救职业防护、远程急救、急救设备、器具应用、急救安全转运、急救护士法律责任研究、灾害救护、急诊科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研究、急诊护士工作负荷研究等作为研究方向,逐步形成经常性的科研项目立项,在科室内不断形成科研意识,促进科研点、科研方向的发现。
5 体会
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回答和解决院前急救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院前急救护理实践的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病残、提高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急救护理不论是在体系建设、人员结构,还是护理科研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所幸的是这种差距已被越来越多的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所认识。护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医院护理水平及学术氛围的主要指标之一[2]。她既是临床急救护理的实践者,也是临床急救护理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急救护理科研的过程,既能够帮助院前急救护士建立科学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也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因此,院前急救护士对开展护理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参与护理科学研究的动机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地协助护士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并使护理科研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提高护理科研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保证护理科研工作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应从团队建设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院前急救护理团队参与护理科研,为团队营造合适的科研氛围,从而对护理人才培养、护理质量的提高和院前急救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济华,赵嘉芸,陈建中.论文分布特征对医院科技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3):177,165.
[2]孙京文,王在英,魏爱华.将护理论文撰写纳人星级护士管理体系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8,22(3):633-634.
1 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配置的低要求,必然导致院前急救科研优势难以获取[1],我们科从2010年起开始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结构层次分明,形成以院前急救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长等多层次的院前急救护理科研队伍,将护理科研创新纳入正常工作中,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设立了院前急救科内科研基金,增加科内院前急救科研培训机会,每月进行2-3次科内院前急救护理指南学习,使护理人员意识到必须将科研工作纳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来,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留意科研点,能够自觉地查阅护理文献.组建护理科研团队是一种激发科研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手段,有效的形成急诊科科内科研的氛围。
2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意识的培养.
我科针对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经常性组织科内学习,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院前急救护理论文报告会及护理科研交流会等,讲解以科研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技术的创新,使院前急救护士了解护理科研来源于临床工作并服务于临床工作,激发院前急救护士的科研兴趣和参与科研的意愿,逐渐增强其主动掌握科研知识的自觉性,从而提升护士开展科研的自信心。
3 建立急诊科科内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工作制度
科内明确规定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根据情况与绩效、护士年终考评挂钩,要有计划、有目标,要求主管护师及本科学历护士以上职称者,每年至少发表论文一篇。促进护士主动参与护理科研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制度,对科研论文按级别进行奖励,对科研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激励机制,使护士的个人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拥有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积极参与院前急救护理科研的热情,促进护理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小组后,完成科内科研项目4项,学术论文10余篇,提高了急诊科知名度,有效的促进了急诊科的发展。
4 建立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方向
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可以推动学科发展,而学科发展也必将带动相关科学研究。院前急救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受客观工作环境和辅助检查条件的限制较多,护理工作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各种积极的护理治疗,所以我们经常性派出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到综合实力强的医院去进修学习,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了解医学新进展;另一方面尽可能多接触新的病种,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护理治疗规范.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已涉及广泛:针对此情况我们科确立了包括急诊科数据化分诊系统的建立、家庭暴力受害者急救处置、急诊科护理管理模式对护士流失及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急救护士职业满意度、病人满意度、急救职业防护、远程急救、急救设备、器具应用、急救安全转运、急救护士法律责任研究、灾害救护、急诊科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研究、急诊护士工作负荷研究等作为研究方向,逐步形成经常性的科研项目立项,在科室内不断形成科研意识,促进科研点、科研方向的发现。
5 体会
院前急救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回答和解决院前急救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院前急救护理实践的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病残、提高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急救护理不论是在体系建设、人员结构,还是护理科研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所幸的是这种差距已被越来越多的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所认识。护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医院护理水平及学术氛围的主要指标之一[2]。她既是临床急救护理的实践者,也是临床急救护理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急救护理科研的过程,既能够帮助院前急救护士建立科学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在临床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也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因此,院前急救护士对开展护理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参与护理科学研究的动机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地协助护士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并使护理科研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提高护理科研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保证护理科研工作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院前急救护理科研应从团队建设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院前急救护理团队参与护理科研,为团队营造合适的科研氛围,从而对护理人才培养、护理质量的提高和院前急救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济华,赵嘉芸,陈建中.论文分布特征对医院科技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3):177,165.
[2]孙京文,王在英,魏爱华.将护理论文撰写纳人星级护士管理体系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8,22(3):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