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多弼: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文化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_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多弼(Torbjorn Loden),瑞典著名汉学家,生于1947年,1970至197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进修。1973至1976年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1980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现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瑞典笔会”(Swedish Pen)、“中国研究欧洲协会”董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历史文化。
  解读中国文化价值
  通过长期研究,罗多弼发现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普世意义和独特价值。他在多个场合都提及,“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这个宝库应该打开,提供给全人类,这样大家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对差异的尊重以及文艺的审美感等三个方面,应当成为全人类文化中特别重要、特别宝贵的组成部分。
  对比在不同阶段研究中国文化的感受,罗多弼认为,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以瑞典为例介绍说,瑞典受中国影响的方面越来越多,最明显的是饮食文化。1967年整个斯德哥尔摩只有两家中国餐馆,今天已经有200多家。如今中国很多电影在西方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作为先驱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的电影影响非常大。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逐渐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瑞典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在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读者不是特别多。
  他特别指出,汉语在西方地位的上升是中国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汉语在西方是非常边缘的专业,现在对汉语感兴趣、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汉语的时候,它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工具,今天很多人则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学习汉语,就像选择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一样。他赞成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推广和发展,认为这完全顺应时代需要,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本人也担任了北欧孔子学院的院长。
  罗多弼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归因为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他认为,东方文明在西方逐渐兴起,与强大的中国经济分不开。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很大,各国政府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不得不考虑深化与中国的关系。
  分析中国文化挑战
  罗多弼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向瑞典乃至欧洲介绍儒家文化。他坦言,自己并不强求瑞典人接受儒家文化,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瑞典人创造更多理解儒家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为,对儒家传统的了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在长期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也认为,中国文化正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缺少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他说,“从鸦片战争开始,100多年来,为了民族救亡和复兴,中国逐渐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文化决裂的道路。市场经济盛行后,金钱至上观念也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如今中国人的认同问题成为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个人问题:“我作为中国人要认同什么?到底何种意义上是‘中国人’?”
  第二,夸大中西文化差异。他指出,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很多人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屈辱感被骄傲感所代替,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他同时也提醒,不能因为强调“独特性”而夸大差异性,不能把中西文化描述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文化。他说,“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
  展望未来,罗多弼认为,中国整体上在朝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但也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水平和教育公平等。他希望中国继续走在开放的道路上,也希望中国更多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环保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等。
  (孙敬鑫)
其他文献
马悦然(Nils G?ran David Malmqvist),瑞典著名汉学家,曾跟随汉学家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赴四川峨眉山地区研究成都方言声调在句中的变化。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两度当选欧洲汉学协会会长,他最为人广知的身份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而且是诺奖评奖委员会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评委。  所做工作  马悦然
期刊
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时专门阐述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鉴于此次表态恰逢十八大召开前夕,外
期刊
作为伦敦奥运会东道主转播机构,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奥运会举行期间对我国运动员进行了重点聚焦,先后累计播发涉华报道228篇。从BBC这面媒体之镜中映射出的我国国际媒体形象,虽然还仍然具有一些偏见和扭曲的成分,但也较为清晰地体现出了较以往更加人格化、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点,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际媒体形象出现了转好的趋势和迹象。  一、以人格化的方式,较为客观公正地肯定了我国取得的成绩  长久以来,我国在
期刊
决定中国未来的国家领导干部们是在中共中央党校接受培训的。中央党校坐落于北京西北部,是喧闹之中一片宁静而宽阔的学术绿洲。这所学校看起来很像一所常眷藤盟校,只不过有着中国特色。翠竹挺立、垂柳曳曳;波光塔影、野鸭嬉戏;这一切都妆点着它的美景。  学校有一千五百多名学生;教授的人数与学生差不多,其中很多人比他们的学生还要年轻得多。这里的课程有经济学、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共产主义理论,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期刊
由中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江苏省文化厅共同承办的“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于9月6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文化的语境:文化与人类、文化与历史”,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从地域、历史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比中美文化,为如何看待两国文化与两国关系带来了更多新的视角。  “中美文化论坛”根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签署的《关
期刊
山东临沂商品城里,主营文体用品的老板宋连胜刚刚发走一车货。他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说:“今年情况还不错,比去年有一成多增幅。”  这与统计数据反映的中国经济形势形成了一些反差。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7.8%;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9月份继续低于50%:受国际环境影响,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之一的出口疲弱,8月增幅仅为2.7%;中国股市更是连创新低,成为全球最“熊”的股市。  “中国神话破灭。”中共十八
期刊
7月21日至23日,韩国丽水世博会“浙江宁波”在韩国丽水世博园中国馆隆重举行。宁波市委外宣办紧紧围绕“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主题,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借助国际性盛会的重大平台,通过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文保展览、儿童画作品展示、形象片播放、外宣品发送等多种形式与手段,大力宣传宁波的城市形象、人文风情及与韩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宣传宁波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
期刊
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走出阴霾的艰辛,家人、社会和政府的帮助;家庭的重建,婴儿的新生……读罢全文,就如同看过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或者故事影片,男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对他们的悲喜酸甜亦心有戚戚。  更重要的是,文章所描述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西方社会所宣扬的“信念、希望、爱”等,在这里得以展现。东西方价值观跨越了文化、社会差异,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得
期刊
7月6日至7日,由五洲传播出版社、西班牙三角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2中国当代作家及文学作品国际出版(西班牙语地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西班牙Planeta、Popular、Kailas等出版社的嘉宾,以及莫言、刘震云、麦家等当代作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当代作家及文学作品海外推广(西班牙语地区)”项目旨在依托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整合国内优秀出
期刊
每个国家都有“外宣”,但方式、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即使如瑞士这样一个“国际形象比较好”的西方国家,也专门成立了“外宣”部门——瑞士形象委员会( Présence Suisse ),专事对外推介瑞士工作,其做法或许能给我国外宣以启示。  成立背景  瑞士一直以“美好的”国际形象著称于世。瑞士独特的中立政策和安定、富裕的生活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明信片”一样深深地印在外人的脑海里。然而,从20世纪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