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多弼(Torbjorn Loden),瑞典著名汉学家,生于1947年,1970至197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进修。1973至1976年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1980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现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瑞典笔会”(Swedish Pen)、“中国研究欧洲协会”董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历史文化。
解读中国文化价值
通过长期研究,罗多弼发现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普世意义和独特价值。他在多个场合都提及,“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这个宝库应该打开,提供给全人类,这样大家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对差异的尊重以及文艺的审美感等三个方面,应当成为全人类文化中特别重要、特别宝贵的组成部分。
对比在不同阶段研究中国文化的感受,罗多弼认为,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以瑞典为例介绍说,瑞典受中国影响的方面越来越多,最明显的是饮食文化。1967年整个斯德哥尔摩只有两家中国餐馆,今天已经有200多家。如今中国很多电影在西方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作为先驱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的电影影响非常大。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逐渐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瑞典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在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读者不是特别多。
他特别指出,汉语在西方地位的上升是中国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汉语在西方是非常边缘的专业,现在对汉语感兴趣、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汉语的时候,它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工具,今天很多人则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学习汉语,就像选择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一样。他赞成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推广和发展,认为这完全顺应时代需要,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本人也担任了北欧孔子学院的院长。
罗多弼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归因为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他认为,东方文明在西方逐渐兴起,与强大的中国经济分不开。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很大,各国政府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不得不考虑深化与中国的关系。
分析中国文化挑战
罗多弼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向瑞典乃至欧洲介绍儒家文化。他坦言,自己并不强求瑞典人接受儒家文化,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瑞典人创造更多理解儒家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为,对儒家传统的了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在长期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也认为,中国文化正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缺少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他说,“从鸦片战争开始,100多年来,为了民族救亡和复兴,中国逐渐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文化决裂的道路。市场经济盛行后,金钱至上观念也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如今中国人的认同问题成为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个人问题:“我作为中国人要认同什么?到底何种意义上是‘中国人’?”
第二,夸大中西文化差异。他指出,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很多人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屈辱感被骄傲感所代替,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他同时也提醒,不能因为强调“独特性”而夸大差异性,不能把中西文化描述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文化。他说,“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
展望未来,罗多弼认为,中国整体上在朝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但也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水平和教育公平等。他希望中国继续走在开放的道路上,也希望中国更多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环保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等。
(孙敬鑫)
解读中国文化价值
通过长期研究,罗多弼发现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普世意义和独特价值。他在多个场合都提及,“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这个宝库应该打开,提供给全人类,这样大家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对差异的尊重以及文艺的审美感等三个方面,应当成为全人类文化中特别重要、特别宝贵的组成部分。
对比在不同阶段研究中国文化的感受,罗多弼认为,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以瑞典为例介绍说,瑞典受中国影响的方面越来越多,最明显的是饮食文化。1967年整个斯德哥尔摩只有两家中国餐馆,今天已经有200多家。如今中国很多电影在西方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作为先驱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的电影影响非常大。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逐渐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瑞典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在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读者不是特别多。
他特别指出,汉语在西方地位的上升是中国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汉语在西方是非常边缘的专业,现在对汉语感兴趣、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汉语的时候,它仅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工具,今天很多人则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学习汉语,就像选择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一样。他赞成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推广和发展,认为这完全顺应时代需要,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本人也担任了北欧孔子学院的院长。
罗多弼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归因为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他认为,东方文明在西方逐渐兴起,与强大的中国经济分不开。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很大,各国政府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不得不考虑深化与中国的关系。
分析中国文化挑战
罗多弼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向瑞典乃至欧洲介绍儒家文化。他坦言,自己并不强求瑞典人接受儒家文化,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瑞典人创造更多理解儒家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为,对儒家传统的了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在长期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也认为,中国文化正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缺少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他说,“从鸦片战争开始,100多年来,为了民族救亡和复兴,中国逐渐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文化决裂的道路。市场经济盛行后,金钱至上观念也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如今中国人的认同问题成为每个人面临的重要个人问题:“我作为中国人要认同什么?到底何种意义上是‘中国人’?”
第二,夸大中西文化差异。他指出,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很多人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屈辱感被骄傲感所代替,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他同时也提醒,不能因为强调“独特性”而夸大差异性,不能把中西文化描述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文化。他说,“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
展望未来,罗多弼认为,中国整体上在朝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但也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水平和教育公平等。他希望中国继续走在开放的道路上,也希望中国更多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环保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等。
(孙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