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中幼儿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尤其是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幼儿教师资源的缺乏,使得中职学前教育成为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本文介绍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并提出其在中职学前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具体策略,旨在推动中职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小组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95-02
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制定与实施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的要求学前教育院校需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相关培养计划和方案,并要求各个院校需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与研究,并不断提升其教学的质量水平。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的个性素养与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小组合作形式作为学前专业的重要教学手段,对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小组合作策略的概论
1.内涵
小组合作教学是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来进行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1]。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又可称为团队学习与分享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组成员之前的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与教学的主体,需要在小组中扮演自我角色,以小组成员作为课堂活动的机体,并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成绩和表现的评价,教师基于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与特点进行适当的分组,保证小组间实力有一致性特点,促使学生融入集体学习过程中,并主动掌握应当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更加的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与深度交流,能够有效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意义
现阶段中职教育面临着重要的问题,招收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佳,且学习的兴趣较低,而这些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态度较差,综合品质有着较大的差异。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协调,小组之间人员分工比较明确,通过工同探索与努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2]。在此过程中,成员之间有着更多的交流机会,彼此支持并明确每一个人的作用和责任,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信任,极大的提升了团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转变,使得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多方交流的良性过程。这种双向的交流使得教学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且良好的沟通过程也会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较大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合理
由于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女生居多,且多数女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动性,如果小组之间多数为女生则成员学习的氛围会相对严肃,导致小组协作的教学形式难以开展。如果设置的小组之间成员过多,那么就会导致小组之间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不利于观点的分享。
2.教师的参与程度过高
在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着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全权控制,其参与程度过高,导致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难以发挥,使得小组合作的机制被破坏。
3.實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瑕疵
小组间的合作是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开展过程中实现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公平性,更倾向于性格开朗且发言较积极的学生,对于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并没有一视同仁,导致小组合作的效果不太理想。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策略的具体应用
1.混合分组、合理分工
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学习水平、性格、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意愿、态度以及基本技能情况等,进行学习小组的初步划分。4~6个人为一组,保证混合编组、角色互补[3],在小组中选择责任性较强、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为组长,保证小组内的角色多样化以及小组间的一致性,结合同学的意愿进行小组成员的适时调整,保证分组的灵活性以及合理性。
2.集体授课、分组落实
在中职学前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可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实现集体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以及目标,然后进行分组研究和讨论。在小组谈论结束之后,由组内的发言人对谈论结果进行汇总,并及时将成员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小组分别发言之后进行组际间的交流与汇报,并实现不同结果的良好沟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内,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巡查并掌握课堂秩序、进度等,及时纠正任何不合理情况,并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性化教学。
3.小组自评、合作互勉
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其重点在于基本性理论知识和观点的掌握,并基于此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技能。在小组讨论并由教师指导之后,可及时的进行小组自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与分析[4],对找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帮助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自我缺点与不足的克服,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强化,实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巩固。
4.教师普查、综合评价
教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扮演者指导者角色,需要掌握每一个组别之间不同的学习和谈论情况,并把握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和进度,以各组之间的学习情况作为参照,并对小组以及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以此成为本节课的成绩。教师需要准确并全面掌握小组间的参与与研究情况,并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学习知识效果、实践表现等方面做出公正、客观且合理的评价爱,评价需体现教学的积极性特点,以实现促进学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性技能提升的目的。
结束语: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生命与灵魂,是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合作学习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基本形式。幼儿教师需要好好具备讲解、演示、提问、强化、评价等多方面技能,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教育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芸.开放式、合作研究性学习典范——“学术沙龙”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27(02):23-24.
[2]饶兰兰,李元.合作学习法在高職院校学前教育中的研究[J].理论导报,2010,08(11):59-60.
[3]梁静.“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的应用[J].西南大学,2016,09(03):159-160.
[4]廖晓语.合作学习方式在学前专业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6,09(17):224-22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小组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95-02
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制定与实施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的要求学前教育院校需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相关培养计划和方案,并要求各个院校需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与研究,并不断提升其教学的质量水平。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的个性素养与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小组合作形式作为学前专业的重要教学手段,对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小组合作策略的概论
1.内涵
小组合作教学是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来进行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1]。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又可称为团队学习与分享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组成员之前的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与教学的主体,需要在小组中扮演自我角色,以小组成员作为课堂活动的机体,并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成绩和表现的评价,教师基于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与特点进行适当的分组,保证小组间实力有一致性特点,促使学生融入集体学习过程中,并主动掌握应当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更加的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与深度交流,能够有效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意义
现阶段中职教育面临着重要的问题,招收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佳,且学习的兴趣较低,而这些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态度较差,综合品质有着较大的差异。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协调,小组之间人员分工比较明确,通过工同探索与努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2]。在此过程中,成员之间有着更多的交流机会,彼此支持并明确每一个人的作用和责任,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信任,极大的提升了团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转变,使得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多方交流的良性过程。这种双向的交流使得教学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且良好的沟通过程也会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较大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合理
由于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女生居多,且多数女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动性,如果小组之间多数为女生则成员学习的氛围会相对严肃,导致小组协作的教学形式难以开展。如果设置的小组之间成员过多,那么就会导致小组之间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不利于观点的分享。
2.教师的参与程度过高
在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着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全权控制,其参与程度过高,导致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难以发挥,使得小组合作的机制被破坏。
3.實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瑕疵
小组间的合作是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开展过程中实现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公平性,更倾向于性格开朗且发言较积极的学生,对于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并没有一视同仁,导致小组合作的效果不太理想。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策略的具体应用
1.混合分组、合理分工
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学习水平、性格、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意愿、态度以及基本技能情况等,进行学习小组的初步划分。4~6个人为一组,保证混合编组、角色互补[3],在小组中选择责任性较强、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为组长,保证小组内的角色多样化以及小组间的一致性,结合同学的意愿进行小组成员的适时调整,保证分组的灵活性以及合理性。
2.集体授课、分组落实
在中职学前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可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实现集体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以及目标,然后进行分组研究和讨论。在小组谈论结束之后,由组内的发言人对谈论结果进行汇总,并及时将成员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小组分别发言之后进行组际间的交流与汇报,并实现不同结果的良好沟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内,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巡查并掌握课堂秩序、进度等,及时纠正任何不合理情况,并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性化教学。
3.小组自评、合作互勉
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其重点在于基本性理论知识和观点的掌握,并基于此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技能。在小组讨论并由教师指导之后,可及时的进行小组自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与分析[4],对找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帮助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自我缺点与不足的克服,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强化,实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巩固。
4.教师普查、综合评价
教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扮演者指导者角色,需要掌握每一个组别之间不同的学习和谈论情况,并把握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和进度,以各组之间的学习情况作为参照,并对小组以及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以此成为本节课的成绩。教师需要准确并全面掌握小组间的参与与研究情况,并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学习知识效果、实践表现等方面做出公正、客观且合理的评价爱,评价需体现教学的积极性特点,以实现促进学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性技能提升的目的。
结束语: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生命与灵魂,是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合作学习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基本形式。幼儿教师需要好好具备讲解、演示、提问、强化、评价等多方面技能,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教育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芸.开放式、合作研究性学习典范——“学术沙龙”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27(02):23-24.
[2]饶兰兰,李元.合作学习法在高職院校学前教育中的研究[J].理论导报,2010,08(11):59-60.
[3]梁静.“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的应用[J].西南大学,2016,09(03):159-160.
[4]廖晓语.合作学习方式在学前专业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6,09(17):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