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班区角游戏中,文文对着“装彩灯”游戏材料,模仿教师排好的顺序“红灯、黄灯、红灯、黄灯……”,反复“装”上红色和黄色的“彩灯”进行模式排序。排了几组后,他说:“老师,我可以换一个新游戏玩吗?”我想:这孩子才玩了两三次就不想玩了,不行,还有好几组排序没有完成呢。于是,我鼓励道:“区角活动还没有结束,你再动动脑筋换个新的方法排,要坚持哦!”文文只得接着摆弄,但显然已经没有兴趣,不再专注,开始东张西望,看同伴桌子上的游戏材料……
毕业前夕,当我第一次动情地给孩子们朗诵毕业诗时,我和孩子们的眼眶中充盈着泪水。毕业典礼上,虽然孩子们已能熟练朗诵毕业诗,但是因为经历了反复排练,似乎已经没有了初次聆听和朗诵时的那种感动……
精心设计、制作的区角材料,被孩子们冷落;经过反复排练的毕业诗朗诵,孩子却不再感动……类似案例总让我有挫败感:一切都尽力了,为什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应该“蹲”下来,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检视、调整活动,关注到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风格的孩子。
我意识到,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设计的玩法指向性太单一,孩子反复操作几遍后自然会失去兴趣。每个孩子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会产生需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教师设计活动时目标比较笼统,对幼儿水平的层次性考虑不足,评价过于单一。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对“装彩灯”这一区角游戏材料进行了调整,提供了几个空的“灯架”,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排列,结果“空灯架”更受孩子们的欢迎,满足了孩子不同水平的排列需要。
怎样让区角游戏材料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怎样让孩子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感受探索发现、战胜困难、挑战成功的快乐?我通过各种尝试和研究,摸索出了“开放玩法设计、改变固定规则、师幼同乐共玩”的方法。开放玩法设计,是指支持孩子对区角游戏材料进行改变,创造新的玩法;改变固定规则,是指支持孩子根据自己的游戏体验改变规则,或降低难度获得期盼的成功,或提高难度勇于挑战困难;师幼同乐共玩,是指教师以支持欣赏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由孩子改变、创造的区角游戏材料,适时回应孩子,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教师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儿童的视角,如果仅凭经验行事,不经意间就会成为刻舟求剑的人。教师应该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观察、辨别孩子真正的需求,使教育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比如,以往大班毕业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且经常挤占孩子的游戏时间来反复排练,令教师和孩子身心疲惫。我决定让孩子们参与毕业活动设计,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己做主。
我们开展了有关毕业主题活动计划的讨论——“毕业最想做的几件事”。制订计划的过程充满仪式感,孩子们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每个孩子的意见都受到尊重,最后全班孩子举手表决,确定了在毕业前想要完成的10件事情:拍毕业照,毕业聚餐,去小班部看看小班老师,玩一整天的游戏,再搞一次远足活动,举行毕业典礼,当一次幼儿园的升旗手,到操场上玩整整一上午,最后一周不想睡午觉就可以不睡,给好朋友签名和留电话号码。
比如,针对孩子们高票通过的“最后一周不想睡午觉就可以不睡”,我和孩子们商量怎样做既不打扰别人,又能满足自己不睡午觉的要求。孩子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不睡午觉的人必须在活动室里玩安静的游戏或阅读图书。令人欣喜的是,不睡午觉的孩子都能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体会到了长大的自豪感。
又如,在拍毕业照时,我提供了几个可以拍照的旧手机,请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选择喜欢的地方,利用喜欢的道具,设计喜欢的造型。我只有一个要求:请他们和班上每个好朋友合影。于是,我看到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场景,看到了孩子们非凡的能力:自己寻找拍摄背景、伙伴,自己设计动作,解决拍摄难题。透过孩子们的拍摄,我看到了他们3年来对幼儿园最美好的记忆,看到了他们的不舍……举行毕业典礼当天,我在电子屏幕上播放孩子们拍摄的照片,让他们讲述选择这些拍摄场景、选择这些朋友的原因。他们娓娓道来、深情介绍,人生的第一次毕业典礼铭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毫无疑问,幼儿园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也知道應站在儿童视角开展教育,然而知易行难,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偏离儿童的视角。这时,孩子们就会用他们的方式“提醒”教师,让教师看到他们的需求、听到他们的心声。我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当我用儿童的视角去检视工作时,我就能自我纠偏;当我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活动时,我就能策划出适宜的方案……我要继续努力,拥有儿童的视角,走进儿童的世界,永远做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作者单位:上海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毕业前夕,当我第一次动情地给孩子们朗诵毕业诗时,我和孩子们的眼眶中充盈着泪水。毕业典礼上,虽然孩子们已能熟练朗诵毕业诗,但是因为经历了反复排练,似乎已经没有了初次聆听和朗诵时的那种感动……
精心设计、制作的区角材料,被孩子们冷落;经过反复排练的毕业诗朗诵,孩子却不再感动……类似案例总让我有挫败感:一切都尽力了,为什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应该“蹲”下来,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检视、调整活动,关注到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风格的孩子。
我意识到,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设计的玩法指向性太单一,孩子反复操作几遍后自然会失去兴趣。每个孩子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会产生需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教师设计活动时目标比较笼统,对幼儿水平的层次性考虑不足,评价过于单一。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对“装彩灯”这一区角游戏材料进行了调整,提供了几个空的“灯架”,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排列,结果“空灯架”更受孩子们的欢迎,满足了孩子不同水平的排列需要。
怎样让区角游戏材料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怎样让孩子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断感受探索发现、战胜困难、挑战成功的快乐?我通过各种尝试和研究,摸索出了“开放玩法设计、改变固定规则、师幼同乐共玩”的方法。开放玩法设计,是指支持孩子对区角游戏材料进行改变,创造新的玩法;改变固定规则,是指支持孩子根据自己的游戏体验改变规则,或降低难度获得期盼的成功,或提高难度勇于挑战困难;师幼同乐共玩,是指教师以支持欣赏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由孩子改变、创造的区角游戏材料,适时回应孩子,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教师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儿童的视角,如果仅凭经验行事,不经意间就会成为刻舟求剑的人。教师应该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观察、辨别孩子真正的需求,使教育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比如,以往大班毕业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且经常挤占孩子的游戏时间来反复排练,令教师和孩子身心疲惫。我决定让孩子们参与毕业活动设计,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己做主。
我们开展了有关毕业主题活动计划的讨论——“毕业最想做的几件事”。制订计划的过程充满仪式感,孩子们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每个孩子的意见都受到尊重,最后全班孩子举手表决,确定了在毕业前想要完成的10件事情:拍毕业照,毕业聚餐,去小班部看看小班老师,玩一整天的游戏,再搞一次远足活动,举行毕业典礼,当一次幼儿园的升旗手,到操场上玩整整一上午,最后一周不想睡午觉就可以不睡,给好朋友签名和留电话号码。
比如,针对孩子们高票通过的“最后一周不想睡午觉就可以不睡”,我和孩子们商量怎样做既不打扰别人,又能满足自己不睡午觉的要求。孩子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不睡午觉的人必须在活动室里玩安静的游戏或阅读图书。令人欣喜的是,不睡午觉的孩子都能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体会到了长大的自豪感。
又如,在拍毕业照时,我提供了几个可以拍照的旧手机,请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选择喜欢的地方,利用喜欢的道具,设计喜欢的造型。我只有一个要求:请他们和班上每个好朋友合影。于是,我看到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场景,看到了孩子们非凡的能力:自己寻找拍摄背景、伙伴,自己设计动作,解决拍摄难题。透过孩子们的拍摄,我看到了他们3年来对幼儿园最美好的记忆,看到了他们的不舍……举行毕业典礼当天,我在电子屏幕上播放孩子们拍摄的照片,让他们讲述选择这些拍摄场景、选择这些朋友的原因。他们娓娓道来、深情介绍,人生的第一次毕业典礼铭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毫无疑问,幼儿园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也知道應站在儿童视角开展教育,然而知易行难,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偏离儿童的视角。这时,孩子们就会用他们的方式“提醒”教师,让教师看到他们的需求、听到他们的心声。我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当我用儿童的视角去检视工作时,我就能自我纠偏;当我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活动时,我就能策划出适宜的方案……我要继续努力,拥有儿童的视角,走进儿童的世界,永远做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作者单位:上海静安区南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