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描写了黑人女子茜莉从童年到中年,从麻木、觉醒、抗争到最后独立的生活历程,是一个关于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所造成的各种逆境中寻求自我的故事。从“女性声音”的视角出发研究,最初,茜莉话语和身份是缺失的;之后,茜莉话语渐渐恢复,开始自我觉醒;最后,茜莉变得独立、拥有了话语权,并最终完成了自我蜕变和自我的身份寻求。
【关键词】话语 身份缺失 身份寻求
《紫色》(The Color Purple)是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Walker)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书信体的长篇小说,全书由92封信组成。此小说于1982年出版,自出版之日起便成了人们争相购读的畅销书。第二年此书一举包揽美国书坛三项大奖 —— 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
故事的背景是艾丽斯·沃克所熟悉的美国南方乡村,时间跨度长约40年(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小说描写了黑人女子茜莉(Celie)从童年到中年的生活历程,着重刻画了茜莉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一系列变化。女主人公茜莉在14岁时被继父强暴,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继父送走。母亲去世后,继父将茜莉嫁给了已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X先生对茜莉百般虐待。后来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Shug)、儿媳索菲亚(Sofia)等人的帮助影响下,茜莉逐渐转变为一位拥有独立个性的新女性。
通读小说,读者能通过“女性声音”的变化感受到茜莉思想逐步成熟。在作者沃克的笔下,“女性声音”是茜莉从没有话语交流、遭受性虐待并最终实现话语交流并融入完美的、理想的、家庭的、女性主义的世界的见证。全书开始时,茜莉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这时,她的语言简单笨拙,以她的单纯和稚气感人肺腑。随着茜莉的成长,她对事物的观察越来越深刻,语言也越来越成熟、细腻,以她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引起读者的赞赏。茜莉思想的成长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经过痛苦、层层蜕变,最终“蝶变”的。
1 茜莉话语的失去和身份的缺失
小说开始时,沃克用个人型叙述声音叙述了茜莉失去话语和女性主体身份的缺失。第一人称叙述使叙述者与人物合一,就使读者如听当事人侃侃而谈,内容均为叙述者的亲见、亲闻、亲感,故鲜明生动,真切感人。茜莉和其他许多同年龄的女孩一样,本该有一个花季般的、天真烂漫的少女年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在她刚满十四岁时,就遭到她继父的强奸,并开始逐渐压制她的话语权,使她处于沉默之中。“除了上帝,你最好什么人也别告诉,否则会杀了你妈妈。”即便偶尔说话也被视为“撒谎”。 茜莉此时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对自己所受的虐待和不幸懵懂无知,用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目睹身边发生的一切。“他(指
茜莉的丈夫)打我就像打孩子一样,我对自己说:茜莉你是棵树。”把茜莉自己比作失去知觉、没有声音、没有话语权的一棵树,她潜意识地认为在男权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意识浓厚的美国南方,不幸的命运从她降生到这个世上就已经注定,这是她个人所无法抗拒的。因此,当他的妹妹聂蒂(Nettie)告诉她“你应该去战斗”时,茜莉回答说:“我不知道怎样去战斗。我所知道的是保持活着。”茜莉已经把父权警告内在化了,认为反抗与生存是不能共存的。沃克用这种经验叙述视角的“女性声音”,把幼小不幸的茜莉所遭受的“失语症”和性虐待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茜莉话语的恢复和自我的觉醒
X先生把其情妇莎格接到家中养病。莎格是一位自由职业歌手,她靠演唱独立谋生,养活自己。莎格到家里养病,茜莉不仅不记恨,反而激动万分。她精心地照料莎格,使她的健康很快得到恢复。茜莉的真诚、善良深深地感动了莎格,她们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真诚相爱了。莎格决心帮助茜莉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教茜莉性知识,使她了解自身,了解女人和男人,启发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莎格的帮助下,茜莉抛弃了以前虚无的幻想,找回了自信心。她认识到不应该在《圣经》里寻找出路,并意识到上帝的虚假,她问“上帝为我做了什么?”原来她一直向他祈祷和写信的上帝态度就象她认得的男人一样:无情而冷漠。“假如他听过可怜的黑人妇女的呼声,世界也许会变个样。” 她明白了,给上帝写信、祈祷是没用的,因为她的苦难一点儿也没有得到改善。她应该在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中寻找精神力量。莎格的思想大大开阔了西丽的眼界,她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此,她的性意识彻底觉醒,并且在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逐渐认识自我的价值并寻回失去的声音。
3.茜莉的“蝶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茜莉开始用追忆往事的眼光来观察和描述周围及自身的变化。X先生的情人莎格不但帮助茜莉成立了“大众衬裤非有限公司”, 作者为茜莉选择经营裤子的职业有其深刻的含意。在黑人文化中,妇女只能穿裙子,只有男人才有穿裤子的特权。当莎格第一次说给茜莉做一条衬裤穿时,茜莉说:“我要衬裤干吗! 我又不是男人。X先生不会让他的老婆穿衬裤的。”现在,茜莉不仅自己穿裤子,还专门经营裤子。这里,制做经营裤子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茜莉独立谋生的手段,而是黑人女性向传统文化的宣战,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象征。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不再用经验叙述视角而改用叙述自我视角,把茜莉的成长的过程通过她相当理性和成熟的口气传达给读者,她往日的懵懂和无知已荡然无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茜莉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幸福的勇敢追求及对自己权利的捍卫。这两种视角的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黑人女性从自哀自怜的消极状态转向积极反思,积极寻求出路的乐观生活态度。茜莉从逆来顺受、受尽男人欺压到经济独立,眼界开阔,知识增长,性格坚强,独立自主,完成了自己的“蝶变”。
故事最后X先生不仅听茜莉讲从聂蒂那里得知的有关非洲的故事,而且成为了茜莉的经济帮手,到茜莉的“衬裤非有限公司”去做衬衫。这说明X先生已变成了一位胜任的、理想的听众。平等是亲密关系变革的一个内在因素,两性间关系的调和是可能的,这要基于男女间恢复的尊重和信任,需要最大程度的经济平等和女性的心理重建。茜莉和莎格继续沿着光明的道路追求自己新的生活。“女性声音” 折射出了女主人公的茜莉成长足迹。从茜莉话语的失去和身份的缺失,到话语的恢复和自我的觉醒,再到最后茜莉的“蝶变”,茜莉完成了艰难的自我身份寻求之路。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z].杨仁敬译,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1987.
[2]李洁平.论艾利斯·沃克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67.
[3]王成宇.《紫色》的空白语言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0,(4):64—70.
本文系201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外事专项)课题“培养大学生英语语感的经典导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IN16。
【关键词】话语 身份缺失 身份寻求
《紫色》(The Color Purple)是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Walker)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书信体的长篇小说,全书由92封信组成。此小说于1982年出版,自出版之日起便成了人们争相购读的畅销书。第二年此书一举包揽美国书坛三项大奖 —— 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
故事的背景是艾丽斯·沃克所熟悉的美国南方乡村,时间跨度长约40年(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小说描写了黑人女子茜莉(Celie)从童年到中年的生活历程,着重刻画了茜莉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一系列变化。女主人公茜莉在14岁时被继父强暴,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继父送走。母亲去世后,继父将茜莉嫁给了已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X先生对茜莉百般虐待。后来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Shug)、儿媳索菲亚(Sofia)等人的帮助影响下,茜莉逐渐转变为一位拥有独立个性的新女性。
通读小说,读者能通过“女性声音”的变化感受到茜莉思想逐步成熟。在作者沃克的笔下,“女性声音”是茜莉从没有话语交流、遭受性虐待并最终实现话语交流并融入完美的、理想的、家庭的、女性主义的世界的见证。全书开始时,茜莉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这时,她的语言简单笨拙,以她的单纯和稚气感人肺腑。随着茜莉的成长,她对事物的观察越来越深刻,语言也越来越成熟、细腻,以她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引起读者的赞赏。茜莉思想的成长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经过痛苦、层层蜕变,最终“蝶变”的。
1 茜莉话语的失去和身份的缺失
小说开始时,沃克用个人型叙述声音叙述了茜莉失去话语和女性主体身份的缺失。第一人称叙述使叙述者与人物合一,就使读者如听当事人侃侃而谈,内容均为叙述者的亲见、亲闻、亲感,故鲜明生动,真切感人。茜莉和其他许多同年龄的女孩一样,本该有一个花季般的、天真烂漫的少女年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在她刚满十四岁时,就遭到她继父的强奸,并开始逐渐压制她的话语权,使她处于沉默之中。“除了上帝,你最好什么人也别告诉,否则会杀了你妈妈。”即便偶尔说话也被视为“撒谎”。 茜莉此时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对自己所受的虐待和不幸懵懂无知,用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目睹身边发生的一切。“他(指
茜莉的丈夫)打我就像打孩子一样,我对自己说:茜莉你是棵树。”把茜莉自己比作失去知觉、没有声音、没有话语权的一棵树,她潜意识地认为在男权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意识浓厚的美国南方,不幸的命运从她降生到这个世上就已经注定,这是她个人所无法抗拒的。因此,当他的妹妹聂蒂(Nettie)告诉她“你应该去战斗”时,茜莉回答说:“我不知道怎样去战斗。我所知道的是保持活着。”茜莉已经把父权警告内在化了,认为反抗与生存是不能共存的。沃克用这种经验叙述视角的“女性声音”,把幼小不幸的茜莉所遭受的“失语症”和性虐待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茜莉话语的恢复和自我的觉醒
X先生把其情妇莎格接到家中养病。莎格是一位自由职业歌手,她靠演唱独立谋生,养活自己。莎格到家里养病,茜莉不仅不记恨,反而激动万分。她精心地照料莎格,使她的健康很快得到恢复。茜莉的真诚、善良深深地感动了莎格,她们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真诚相爱了。莎格决心帮助茜莉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教茜莉性知识,使她了解自身,了解女人和男人,启发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莎格的帮助下,茜莉抛弃了以前虚无的幻想,找回了自信心。她认识到不应该在《圣经》里寻找出路,并意识到上帝的虚假,她问“上帝为我做了什么?”原来她一直向他祈祷和写信的上帝态度就象她认得的男人一样:无情而冷漠。“假如他听过可怜的黑人妇女的呼声,世界也许会变个样。” 她明白了,给上帝写信、祈祷是没用的,因为她的苦难一点儿也没有得到改善。她应该在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中寻找精神力量。莎格的思想大大开阔了西丽的眼界,她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此,她的性意识彻底觉醒,并且在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逐渐认识自我的价值并寻回失去的声音。
3.茜莉的“蝶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茜莉开始用追忆往事的眼光来观察和描述周围及自身的变化。X先生的情人莎格不但帮助茜莉成立了“大众衬裤非有限公司”, 作者为茜莉选择经营裤子的职业有其深刻的含意。在黑人文化中,妇女只能穿裙子,只有男人才有穿裤子的特权。当莎格第一次说给茜莉做一条衬裤穿时,茜莉说:“我要衬裤干吗! 我又不是男人。X先生不会让他的老婆穿衬裤的。”现在,茜莉不仅自己穿裤子,还专门经营裤子。这里,制做经营裤子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茜莉独立谋生的手段,而是黑人女性向传统文化的宣战,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象征。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不再用经验叙述视角而改用叙述自我视角,把茜莉的成长的过程通过她相当理性和成熟的口气传达给读者,她往日的懵懂和无知已荡然无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茜莉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幸福的勇敢追求及对自己权利的捍卫。这两种视角的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黑人女性从自哀自怜的消极状态转向积极反思,积极寻求出路的乐观生活态度。茜莉从逆来顺受、受尽男人欺压到经济独立,眼界开阔,知识增长,性格坚强,独立自主,完成了自己的“蝶变”。
故事最后X先生不仅听茜莉讲从聂蒂那里得知的有关非洲的故事,而且成为了茜莉的经济帮手,到茜莉的“衬裤非有限公司”去做衬衫。这说明X先生已变成了一位胜任的、理想的听众。平等是亲密关系变革的一个内在因素,两性间关系的调和是可能的,这要基于男女间恢复的尊重和信任,需要最大程度的经济平等和女性的心理重建。茜莉和莎格继续沿着光明的道路追求自己新的生活。“女性声音” 折射出了女主人公的茜莉成长足迹。从茜莉话语的失去和身份的缺失,到话语的恢复和自我的觉醒,再到最后茜莉的“蝶变”,茜莉完成了艰难的自我身份寻求之路。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z].杨仁敬译,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1987.
[2]李洁平.论艾利斯·沃克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67.
[3]王成宇.《紫色》的空白语言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0,(4):64—70.
本文系201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外事专项)课题“培养大学生英语语感的经典导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IN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