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在《幼儿趣味游戏绘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教学形式定位在师生之间以游戏为媒介不断进行沟通和交往,通过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幼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搜索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教师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利用“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绘画游戏中的巧问与有效调控”“绘画游戏中的再生成、梳理与积极回应”等进行式互动策略,有助于建立起积极、适宜、和谐的师幼关系,充分调动幼儿绘画的情感因素和积极性,使其发挥想象与创造的潜能。
一、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
《指南》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成为发展儿童的主要手段。而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只有当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出来。
(一)教师在趣味游戏、氛围营造中与幼儿的互动实例
以中班添画活动《放烟花》为例,游戏设计为:《放烟花》—《看烟花》—《砸烟花》—《烟花大变身》,游戏围绕烟花层层推进,教师在每个游戏都充分和孩子互动。首先用《点烟花》游戏导入,教师是点炮人,幼儿扮演烟花,玩着玩着幼儿很快进入主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觉得烟花像什么?”幼儿说出了很多奇妙想法,如“像太空宇宙”“卷曲的刺猬”等,教师适时地互动一句:“我觉得像巨大的棒棒糖,好想吃一口哦!”引发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游戏《砸烟花》中,有些幼儿用涂画法,有些幼儿用拖画法,非常有创意,教師没有刻意示范砸画法,而是和幼儿一起作画,在教师用砸画法作画时,吸引了幼儿,他们纷纷问教师“老师,还可以这样画,好好玩”,教师回应说:“你们也可以试试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种新式画法在游戏互动中自然掌握了。在最后的游戏《烟花大变身》中,教师把幼儿变为魔术师,能力强的幼儿很快添画出狮子、城堡等较复杂的图案,能力弱的幼儿也能画出太阳、云朵等,整个活动在游戏的愉悦氛围中通过师幼互动做到了教学无痕的效果,拉近了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联结,让幼儿得以充分自主的学习与发展。
(二)“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的互动策略
游戏和氛围营造注重合理性。充分把握内容的活动因素和幼儿的思维现状,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经验,要在活动前进行经验的积累。
在游戏互动中,教师的语言、行为、肢体动作、表情、手势等技巧都能帮助教师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欣赏每一位幼儿的绘画作品,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动来表达教师对幼儿的欣赏,从而达到激趣和促使每一位幼儿乐于作画的目的。
二、绘画游戏中的巧问与有效调控
(一)教师在绘画游戏中与幼儿巧问的互动实例
大班手印添画《我的小手变变变》,一位幼儿想要把手印变成一匹奔腾的高大骏马,却画出了一匹小小的马,“我画的马不够好,马儿太小了,跑不起来” 幼儿不好意思的说,“刚刚在音乐游戏的画面中有多少匹马?马儿的姿势是怎样的呢?”教师的提示让幼儿联想出神态各异的马,紧接着在其它手印上添加了不同姿势的马,教师再追问“这些马儿在什么地方奔跑呢?”幼儿想了一会回答:“草地上。”聪明的小姑娘立即画出一片草地,创作出一副完整的作品。教师和幼儿的提问互动帮助幼儿合理地构图,创作并不需要固定的构图方式,而是根据现场表现内容来决定和安排。
(二)“游戏互动中巧问与有效调控”的互动策略
倾听是巧问的前提,要在倾听的基础上走进童心。通过倾听幼儿的语言发现幼儿的妙想;了解幼儿的童心;纠正幼儿的错误;提升幼儿的能力。
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的手段,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真迹”。既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能使幼儿感到问题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由此得到启发。
有意识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或者创造精彩的提问,可以生成教育智慧。
三、绘画游戏中的再生成、梳理与积极回应
(一)教师在绘画游戏中与幼儿再生成并积极回应的互动实例
有一位教师,在大班幼儿绘画活动《大头像》中发现幼儿笔下的“大头像”嘴巴最难表现,不是画一个半圆就是用一条直线代替了事,只有一名幼儿画出了张开的嘴,还有牙齿,教师问他:“你怎么想到嘴是这样的?”幼儿说;“我看到浩浩吃鸡腿,他的牙齿都露出来了,哈哈……”在这位幼儿的启发下,教师利用幼儿“爱吃”的特点生成了教学主题《神奇的糖果》,教师准备的糖果有甜的、酸的、硬的、软的、酥心的等,和幼儿一起品尝,让幼儿互相观察糖果是怎样在嘴里变没的,请幼儿画一张吃糖的“大头像”。最终幼儿的作品没有一个是用一条线代替嘴巴的,对教师的模仿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千姿百态的嘴巴,很多幼儿不仅画出了上下嘴唇,还令人意外地表现出了舌头、牙齿等更多细节。“神奇的糖果”其实并不神奇,神奇的是这位教师读懂了幼儿的心思,在与幼儿的思想碰撞下生成充满趣味的、易于幼儿理解的活动,幼儿就会有“神奇”的表现。
(二)“游戏中再生成、梳理与积极回应”的互动策略
有效判断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并和其发展相吻合。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再提出问题,把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和幼儿一起共同讨论,生成的内容。
有效梳理幼儿的回答和表现,必须读懂幼儿到底想表达什么,并联系活动目标有机地生成下一活动主题,不违背幼儿的意愿,这样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推进活动效果,又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我们发现,在趣味游戏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幼互动,对改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教学灵动源于多样游戏、多样互动,师幼互动造就教学生动。多一份觉察,多一份心思,绘画教学就会奇迹般地发出光彩。让教师与幼儿在思维中碰撞、在体会中交流、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在搜索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教师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利用“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绘画游戏中的巧问与有效调控”“绘画游戏中的再生成、梳理与积极回应”等进行式互动策略,有助于建立起积极、适宜、和谐的师幼关系,充分调动幼儿绘画的情感因素和积极性,使其发挥想象与创造的潜能。
一、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
《指南》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成为发展儿童的主要手段。而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只有当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出来。
(一)教师在趣味游戏、氛围营造中与幼儿的互动实例
以中班添画活动《放烟花》为例,游戏设计为:《放烟花》—《看烟花》—《砸烟花》—《烟花大变身》,游戏围绕烟花层层推进,教师在每个游戏都充分和孩子互动。首先用《点烟花》游戏导入,教师是点炮人,幼儿扮演烟花,玩着玩着幼儿很快进入主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觉得烟花像什么?”幼儿说出了很多奇妙想法,如“像太空宇宙”“卷曲的刺猬”等,教师适时地互动一句:“我觉得像巨大的棒棒糖,好想吃一口哦!”引发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游戏《砸烟花》中,有些幼儿用涂画法,有些幼儿用拖画法,非常有创意,教師没有刻意示范砸画法,而是和幼儿一起作画,在教师用砸画法作画时,吸引了幼儿,他们纷纷问教师“老师,还可以这样画,好好玩”,教师回应说:“你们也可以试试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种新式画法在游戏互动中自然掌握了。在最后的游戏《烟花大变身》中,教师把幼儿变为魔术师,能力强的幼儿很快添画出狮子、城堡等较复杂的图案,能力弱的幼儿也能画出太阳、云朵等,整个活动在游戏的愉悦氛围中通过师幼互动做到了教学无痕的效果,拉近了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联结,让幼儿得以充分自主的学习与发展。
(二)“趣味游戏与氛围营造”的互动策略
游戏和氛围营造注重合理性。充分把握内容的活动因素和幼儿的思维现状,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经验,要在活动前进行经验的积累。
在游戏互动中,教师的语言、行为、肢体动作、表情、手势等技巧都能帮助教师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欣赏每一位幼儿的绘画作品,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动来表达教师对幼儿的欣赏,从而达到激趣和促使每一位幼儿乐于作画的目的。
二、绘画游戏中的巧问与有效调控
(一)教师在绘画游戏中与幼儿巧问的互动实例
大班手印添画《我的小手变变变》,一位幼儿想要把手印变成一匹奔腾的高大骏马,却画出了一匹小小的马,“我画的马不够好,马儿太小了,跑不起来” 幼儿不好意思的说,“刚刚在音乐游戏的画面中有多少匹马?马儿的姿势是怎样的呢?”教师的提示让幼儿联想出神态各异的马,紧接着在其它手印上添加了不同姿势的马,教师再追问“这些马儿在什么地方奔跑呢?”幼儿想了一会回答:“草地上。”聪明的小姑娘立即画出一片草地,创作出一副完整的作品。教师和幼儿的提问互动帮助幼儿合理地构图,创作并不需要固定的构图方式,而是根据现场表现内容来决定和安排。
(二)“游戏互动中巧问与有效调控”的互动策略
倾听是巧问的前提,要在倾听的基础上走进童心。通过倾听幼儿的语言发现幼儿的妙想;了解幼儿的童心;纠正幼儿的错误;提升幼儿的能力。
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的手段,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真迹”。既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能使幼儿感到问题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由此得到启发。
有意识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或者创造精彩的提问,可以生成教育智慧。
三、绘画游戏中的再生成、梳理与积极回应
(一)教师在绘画游戏中与幼儿再生成并积极回应的互动实例
有一位教师,在大班幼儿绘画活动《大头像》中发现幼儿笔下的“大头像”嘴巴最难表现,不是画一个半圆就是用一条直线代替了事,只有一名幼儿画出了张开的嘴,还有牙齿,教师问他:“你怎么想到嘴是这样的?”幼儿说;“我看到浩浩吃鸡腿,他的牙齿都露出来了,哈哈……”在这位幼儿的启发下,教师利用幼儿“爱吃”的特点生成了教学主题《神奇的糖果》,教师准备的糖果有甜的、酸的、硬的、软的、酥心的等,和幼儿一起品尝,让幼儿互相观察糖果是怎样在嘴里变没的,请幼儿画一张吃糖的“大头像”。最终幼儿的作品没有一个是用一条线代替嘴巴的,对教师的模仿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千姿百态的嘴巴,很多幼儿不仅画出了上下嘴唇,还令人意外地表现出了舌头、牙齿等更多细节。“神奇的糖果”其实并不神奇,神奇的是这位教师读懂了幼儿的心思,在与幼儿的思想碰撞下生成充满趣味的、易于幼儿理解的活动,幼儿就会有“神奇”的表现。
(二)“游戏中再生成、梳理与积极回应”的互动策略
有效判断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并和其发展相吻合。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再提出问题,把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和幼儿一起共同讨论,生成的内容。
有效梳理幼儿的回答和表现,必须读懂幼儿到底想表达什么,并联系活动目标有机地生成下一活动主题,不违背幼儿的意愿,这样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推进活动效果,又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我们发现,在趣味游戏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幼互动,对改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教学灵动源于多样游戏、多样互动,师幼互动造就教学生动。多一份觉察,多一份心思,绘画教学就会奇迹般地发出光彩。让教师与幼儿在思维中碰撞、在体会中交流、在互动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