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z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办公室看报纸,窗外忽然飘来炸茴片、炸豌豆的香味。忽浓忽淡,熟悉亲切,沁人心田。寻“味”暗问,才知窗外家属楼里居然有人返璞归真地在“炸锅”。这久违的芳香,不仅撩得我垂涎欲滴。
  小时候因为穷,平时想吃什么都很难。哪怕是茴片、豌豆和糯米泡块都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因此,小孩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前的“炸锅”。
  说到炸锅,技术性很强。在我们路北,大人们不管有多忙,古历年以前总会抽出一天时间炸锅——将细河沙淘洗晒干,用干柴烧大火在大铁锅里先将河沙炒红,再加入少许桐油,待河沙浸足桐油后,才开始将茴片、豌豆等事先准备好的春节“特供食品”逐一倒入锅中进行炸炒。祖父母和父母分工协作,他们一边烧大火,一边用竹条扎在一起做的“锅铲”随着河沙的温度翻炒。火功不到桐油味特浓,翻快了会“生沙”,翻慢了会烧煳,只有既拿捏力度又把握火候炸出的东西才好吃。炸得好的茴片上有小鼓泡,豌豆会粒粒开口,既有看相又受欢迎,炸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小孩们争先恐后,在暖烘烘的锅台边帮忙添柴送火,越帮越“忙”,目的是想待茴片变色、豌豆开口取锅时“先尝为快”。细吃一口,津液生香,五脏六腑,顿感通彻。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祖父母、父母欣慰地笑着,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家人欢天喜地,在冷暖两重天的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这一天,大人们还熬夜将炸好的糯米爆米花和谷糖熬制成糯米泡块,趁热用大菜刀把糯米泡块切成扑克盒的模样。然后用铁筒、瓷坛等器物盛好,既让小孩们慢慢吃,又防变质变味。待过年时摆上几盘几碟待客,以示自家富有和勤奋。
  而在我家,变质变味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可以说,我们家经常年还未过,姐弟四个就吃了个八成。到过年几乎没有吃的了。为了不犯同样的“错误”,大人们来年一是多准备点,二是炸锅后用不同器物装好放到三门柜上、木板楼上、杂屋里的米坛旁边等小孩够不着和看不起眼的地方。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姐弟四人仿佛天生“火眼金睛”,大有“挖地三尺,也要找到”的决心。大家边找边想,边想边找,眼睛滴溜溜转。“一个茅屋只有十二只角”,发现有“情况”,就马上互通“情报”;找不到就到处翻,够不着就搭木梯,也“分工协作”——一个上楼,一个扶梯,一个“站岗”,一个用篓子装,事成后还互相抵赖。既“合伙”,也“单独行动”。一次,弟弟骗妹妹说米坛旁边的坛子里是豌豆加糯米泡块,待妹妹伸手一摸,结果全是菜油……想来实在好笑。也就从那次起,大人们干脆也不藏了,还为我们一人准备了一个瓜瓢,我们打着写有自己名字的亮壳(灯笼),端着瓜瓢到处“炫耀”。我们上学或放学回家时还嘱咐我们带点或吃点茴片、豌豆充饥。那时,离过年还有几个月,大人们就抢住晴天将相当数量的红薯去皮洗净煮熟,待冷却后捣成泥,用木刮刀烫在垫好布的特制木板上,俗称“烫茴片”,然后一块一块放在晒帘上晒,晒上若干太阳后,剪成菱形块状,算是半成品。这可是个实足的技术活——烫厚了剪不动,吃起来牙齿特费劲,烫薄了容易穿眼,既不好看更不好吃。大人们还慢慢积累经验,在茴片中掺入一些芝麻、橘子皮、生姜调味。后来,又将茴片做成“猫鸡屎”,这“猫鸡屎”虽然“名声”不太好听,它可是倾注了大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大人们用干净布做成袋子,将袋子留出一个手指头粗细的眼,然后将红薯泥装入其中,用尽手中力气将红薯泥从眼中挤出,活像猫鸡拉的屎,所以取名“猫鸡屎”,既有创意,又好吃好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年时大人们买回一些花生、玉兰片和茴片、豌豆一起炸,还将玉米粒炸成爆米花;后来,就干脆用菜油炸茴片、炸油饺、炸翻饺;买回甜橙、苹果、橘子;再后来,买回腰果、桂圆、果冻、酸奶草饼;现在,父母又将看得中的香梨、蛇果、冬枣、布林等高级水果及各类副食品要弟弟妹妹用小车往家里拖。到过年时活脱脱一个小吃上的“满汉全席”。看着这些食品的精致样儿,精美包装,细想那烟熏火烤的茴片子、豌豆、糯米泡块简直潦草至极,但它们绝对的绿色环保无污染,对小孩而言,可以说是既填饱了肚子,养育了筋骨,还开启了心智,我对它们充满敬意。我不知是吃惯了喜欢那个味,还是怀念那段日子,在我看来,它们不知要比现在的肯德基、汉堡包甚至必胜客要胜出多少倍,也要好吃多少倍。
  于是,我关门步出办公楼,走到炸锅的同事家里凑热闹,和掌锅师傅套近乎,共同品味着这渐渐远去的芳香。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牛杂面已成了襄樊的一大特色风味小吃了。  “老板,来一碗!”  “黄豆芽还是绿豆芽?”  掌柜的一边问,一面将你要的豆芽底菜与面一起放进竹漏勺中,在滚沸的热汤中冒热后倒进碗里,再舀上牛杂,抓上一撮绿嫩翠生的香菜,浇上地道的襄阳小磨香麻油。这样,一大碗热辣辣、香喷喷的牛杂面就递到客人手中。桌上的大蒜由你随便用,小姐随后斟上一碗黄酒,冬温夏凉。  吃牛杂面还要有功夫的,这功夫是吃出来
期刊
清明节快到了,又常常梦见父亲。长在农村,一辈子都把父亲叫爹。爹2007年农历九月十六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八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爹的思念,感觉爹时刻都在自己身边,保佑着我!但每每想起爹,总有一种情结压抑着我,那就是对不起爹,欠爹太多!  爹娘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活到了本世纪初,也享受过现代文明,但总归是受苦的一生,劳作的一生!我们姊妹六个,我是长子,在孝敬赡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想起过
期刊
我站在莽莽的大巴山深处,楮河的岸边,面对它,面对这棵两千年的神树,这棵饱经沧桑、震撼古今的神树,我心潮起伏,我虔诚膜拜。  一河乱石,苔藓密布,野草丛生,溪水横流。而树,无数的麻柳,胡狸,泡桐,橡树,青冈,它们伴随着从远古走来的青檀,在闷热而斑斑点点的丛林阳光下,一棵不小的青檀树干,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横倒在泉壑鸣响的河流之中,枝叶腐朽,皮开肉绽,但树皮的白嫩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河流,这样的丛林,这样的
期刊
它的头高昂着,追逐着阳光,向着前方不断地伸展。而每前行一步,就向大地深深地扎下一簇根系。它的身体始终匍匐在大地上,一步一节,节节生根,执着而虔诚。  这就是爬蔓儿草。在我的家乡昌潍大平原上,每到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大路边,沟壑旁,特别是玉米地、大豆地、高粱地里,爬蔓儿草像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整个大地,都成了爬蔓儿草的舞台,爬蔓儿草像疯了一样狂欢。刚刚锄过的草根,不几天就又生出了新芽;看着要晒死的蔓
期刊
老黄是在酗酒后撒手人寰的,我得到这消息时,怔了好久,脑海中全是老黄那熟悉的尴尬笑容。  认识老黄时,老黄已近不惑之年,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在湘南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教书。那天,我刚走出教室,老黄找到我,说跟我有亲戚关系。我愣了一下,一个跟我有亲戚关系的人在我教书的镇上,以前咋没听我爹娘提起过?  老黄就尴尬地笑了,说是若干年前,他任生产队长,我大姨父作为知青下放在他所在的生产队。因
期刊
锄头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种庄稼农具,农民种粮、务菜离不了它。  母亲的小锄头,可不同于一般的锄头,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小而精。先说其小,小到什么程度——仅有巴掌那么大。精到啥样子,母亲量体裁衣专门让铁匠按自己特殊要求打出来的,薄而轻、钢火好,用起来灵泛,锄把选择上等的檀木。上百户的一个生产队,就母亲这个锄头与众不同。二是作用大。一个小锄头养活一个家。  母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个子4尺有余,重不足百斤,
期刊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又到了一年中吃杨梅的季节,禁不住乌紫杨梅的诱惑,我携妻契囡又来到九龙湖西岙的门前山上吃杨梅。  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稽山杨梅世无双,深知风味胜他乡”的诗吟。家乡西岙曾是这一带少有的杨梅产地,也是杨梅之乡。西岙杨梅曾一度鼎名远扬,惠及乡邻。记得小时候,一到杨梅季节,西岙山上人山人海。而杨梅采摘的季节,也恰是我放暑假的时候。记得有些年我住在同学的家里,边做暑假
期刊
我听说富阳的时候,富阳很遥远,遥远得根本不知道有郁达夫这么一个人,更没听说过什么《富春山居图》了。富春江也是我妈告诉我的,当年她从梅城流浪到临平,估计也是顺水流下来的,她说上游是新安江,下游是钱塘江,其实是同一条江。  我和富阳的缘分,更多起自于文学。  上大学后阅读沈从文,得知沈从文闯荡北京时郁达夫对其有知遇之恩,得知郁达夫是富阳人,一下子就把我和富阳的距离拉近了,渐渐就进入了一个圈。沈从文的表
期刊
妻子怀孕数月,行动开始出现迟钝,最不能自如是晚上睡眠,必须仰面朝天,不能侧转,更不能“倒趴”。据说妻子做姑娘时,睡觉最不安分,经常蹬被子踢蚊帐的,有时翻身之际落空了还被摔到地上。自从妻子怀上宝宝之后,她就给自己定下一条戒律,一定要一个姿势睡到天亮,以保护宝宝不受挤压。  婴儿诞生的那一刻,令我刻骨铭心!  妻子隐隐阵痛了一夜,她还以为体内患了什么意外的疾病呢!因为是怀第一个孩子,妻子完全没有什么经
期刊
从西环路左拐进到克塔高速路,车子立马变得轻快。这条穿山路段直接凌空架设,和同样穿山的老路——省道201比,少了没完没了的弯道和上下坡,又无须会车,实在是跑得惬意。一个小时左右,就从托里县转道乡间公路,直奔裕民县而去。  还没到裕民县,忽然看到天空有大群大群的鸟。赶紧喊停,我家司机先生靠路边停车。我提着相机站在路边看天空飞鸟。来回变换队形的,不消说是大雁了,还有许多我辨识不出名字的鸟儿,它们一群一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