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弘扬国学经典,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文言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国学经典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止于诵读和把握知识的层面,还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其意义,在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润泽灵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以此切入,对在初中文言教学中强化国学经典传承做了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重视 文言教学 弘扬 国学经典
近年来,国家的教育职能部门和众多有识之士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国学经典的弘扬。我们知道,就中学生而言,文言文承载了厚重的国学经典内涵。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是我们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国学经典的挖掘就是一种“寻根”的教育,是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和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读出国学经典的精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
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喜欢吟诵。吟诵是由汉语文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极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音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易让人在背诵中领会其含义。所以借助背景音乐吟诵是全新诵读的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其次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课前三分钟诵读,每日早读阅读,大课间读,反复熟悉,读中感悟。在读的过程中还要重视诵读全员化,不仅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老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重视诵读交流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师长的点拨,同伴的交流;重视诵读活动氛围化,即通过校园环境营造诵读氛围,家庭氛围强调化。
二、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经典和精髓?
(1)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兴趣的培养。有论者称,“哪些沒有兴趣,哪些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否成功,是否能让学生有兴趣的学,是否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更多提高文化内涵,在于是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纵观三年的语文教材,如七年级的《狼》《口技》以及八年级的《三峡》等,都可以通过展示和播放体现狼的贪婪与狡猾、口技表演的精湛和三峡优美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合理的情境导入,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好的导入犹如一出好剧缓缓拉序幕;犹如一曲华美的乐章,能引起观众共鸣;犹如一个扣人心弦故事,不断引起读者无限的阅读欲望与兴趣。又如对《愚公移山》《湖心亭看雪》和《狼》等的教学,讲述课文故事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时则可以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创设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引”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因此,仅仅解决语言文字,了解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国学经典具体化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当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真正享受古代文化遗产的乐趣,将国学经典内化为学生的气质才是目的。如教师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等作为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将《弟子规》中规范、良好的行为指导与现代要求结合进行有益的指导,让学生不感到陌生,指导性更强。学生学习了《弟子规》,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比以前懂事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课间不文明现象减少了。又如,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典籍,许多闪耀心灵的文句那么叩动我们的心扉,诸如《增广贤文》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经》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坏,孝之始也”,《大学》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都可以化为滋养学生灵魂的绝佳养料。
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真感情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在家庭生活中,要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家庭。在不断的班会和亲子活动中,家长和老师不断的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感受到了国学经典教育带来的改变。
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浸润领悟了国学经典,最终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德行去评判与考量。对一个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评价,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应该看孩子学习国学后,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在行动中体现了。将国学经典的内容适当分成各个阶段,用实际情景的模仿来让诵读内容落实到行动,内化为气质,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文言文是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和沉淀,是国学经典的最为精简的“雅语”,它是一种智慧和精神的体现。承载了国学经典的文言文的教学,既是在学生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种子的过程,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修为的过程。我们将通过诵读经典,去追寻文化的根源,把握文化的血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增强爱国情怀。重视文言教学,弘扬国学经典,语文教师,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丁智惠.关于《论语》与文言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
[2]曾咏红.让经典浸润学生心灵——浅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新课程.2017.3。
关键词:重视 文言教学 弘扬 国学经典
近年来,国家的教育职能部门和众多有识之士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国学经典的弘扬。我们知道,就中学生而言,文言文承载了厚重的国学经典内涵。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是我们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国学经典的挖掘就是一种“寻根”的教育,是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和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读出国学经典的精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
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喜欢吟诵。吟诵是由汉语文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极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音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易让人在背诵中领会其含义。所以借助背景音乐吟诵是全新诵读的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其次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课前三分钟诵读,每日早读阅读,大课间读,反复熟悉,读中感悟。在读的过程中还要重视诵读全员化,不仅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老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重视诵读交流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师长的点拨,同伴的交流;重视诵读活动氛围化,即通过校园环境营造诵读氛围,家庭氛围强调化。
二、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经典和精髓?
(1)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兴趣的培养。有论者称,“哪些沒有兴趣,哪些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否成功,是否能让学生有兴趣的学,是否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更多提高文化内涵,在于是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纵观三年的语文教材,如七年级的《狼》《口技》以及八年级的《三峡》等,都可以通过展示和播放体现狼的贪婪与狡猾、口技表演的精湛和三峡优美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合理的情境导入,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好的导入犹如一出好剧缓缓拉序幕;犹如一曲华美的乐章,能引起观众共鸣;犹如一个扣人心弦故事,不断引起读者无限的阅读欲望与兴趣。又如对《愚公移山》《湖心亭看雪》和《狼》等的教学,讲述课文故事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时则可以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创设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引”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因此,仅仅解决语言文字,了解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国学经典具体化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当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真正享受古代文化遗产的乐趣,将国学经典内化为学生的气质才是目的。如教师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等作为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将《弟子规》中规范、良好的行为指导与现代要求结合进行有益的指导,让学生不感到陌生,指导性更强。学生学习了《弟子规》,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比以前懂事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课间不文明现象减少了。又如,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典籍,许多闪耀心灵的文句那么叩动我们的心扉,诸如《增广贤文》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经》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坏,孝之始也”,《大学》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都可以化为滋养学生灵魂的绝佳养料。
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真感情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在家庭生活中,要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家庭。在不断的班会和亲子活动中,家长和老师不断的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感受到了国学经典教育带来的改变。
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浸润领悟了国学经典,最终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德行去评判与考量。对一个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评价,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应该看孩子学习国学后,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在行动中体现了。将国学经典的内容适当分成各个阶段,用实际情景的模仿来让诵读内容落实到行动,内化为气质,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文言文是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和沉淀,是国学经典的最为精简的“雅语”,它是一种智慧和精神的体现。承载了国学经典的文言文的教学,既是在学生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种子的过程,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修为的过程。我们将通过诵读经典,去追寻文化的根源,把握文化的血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增强爱国情怀。重视文言教学,弘扬国学经典,语文教师,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丁智惠.关于《论语》与文言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
[2]曾咏红.让经典浸润学生心灵——浅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新课程.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