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它内含两个子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第一个子问题指向问题依托的载体,第二个子问题指向问题内容的科学合理与否。本文旨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积极盘活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设计;情境;有效
建构主义指出,教学应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可见,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做到“三化”
1.联系学生实际,立足“生活化”
初中学生对于电视剧、偶像明星、闯关游戏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喜好,如果老师的问题情境能与之相结合,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记得在讲授《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一课时,我借鉴《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设计了整节课的核心问题:“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古代阿拉伯地区。同学们能告诉我阿拉伯的自然地理特点吗?”“迫于生计,我给当地的牧民放牧。我和我的牧民兄弟们最渴望什么?”“有一天,部落来了一位传教者,给了我两张传单(内容是伊斯兰教教义)。我该不该追随?”“回到现代,我要告诉人们应该从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学到会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我可以从哪些角度论述?……”从课堂导入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被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吸引,发言踊跃充满睿智,课堂高潮迭起笑声不断,很好地达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2.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化”
由于地区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我们就需要机动灵活地使用教材,“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必要时要大胆取舍,对不适合本地区学生的材料可以简略甚至舍去,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们熟悉的内容。
比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我们就可以在讲述PRED问题时引入“全球气候峰会”、“全球人口达到70亿”、“台州血铅事件”等新闻素材,讲述和平与发展问题时结合“叙利亚危机”、“利比亚问题”等热点背景,讲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时分析政府出台“限购令”和“仙居油菜花节”等社会现象。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社会热点,既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又能直面中考,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
3.激发多感互动,体现“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他们的感官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听觉发达,有的视觉发达,有的触觉发达,有的则属于听觉、视觉、触觉综合发展型……单一感官刺激不能满足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需要。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贯穿始终,从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学生之间差异逐渐增大,使得学生学得累、家长辅导得累、老师教得更累。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在《友善用脑》一书中提出了“多感官教学法”的观点,他指出只有调动越多的感官,利用越多的大脑通络,从而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刺激多感官,才能建立对课堂活动的深刻记忆,更多的记忆才能被轻松地存储下来。因此,我们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可能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去感受,从声音、从图文、从触觉等各方面去体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接受、理解、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有效设计问题,做到“三到位”
1.吃透教材,把握核心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比以往活跃了,但热闹背后却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课堂活动活而不实,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实惠”反而少了。很多教师对教材本身的深入钻研不够,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吃透教材、钻研教材上。教师要强化教材解读能力,正确理解教材,精心设计主干问题。同时,灵活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合理调整,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
《妈妈的账本》一课讲述的是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规划家庭生活。教材本身所选取的案例是相对比较枯燥的,为了有效创设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李妈妈购买福利彩票中了500万巨奖。现在老师扮演李妈妈,请各组同学分别扮演银行工作人员甲、乙,保险公司业务员丙,房地产公司推销员丁,分别劝说李妈妈到银行储蓄、买国债、到保险公司买保险、到房产公司买房子。”在这个《谁能打动我的心》的“模拟公关”小游戏中,学生们大胆阐述见解,展示着他们活泼大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谈吐自如的一面。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劣,就在这个类似于辩论的游戏中轻松地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富兵老师的高度评价。
2.关注层次,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分清层次,既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又关注水平低的学生;既有思维浅显的问题,又有逻辑缜密的问题。尤其是突破重难点时要分清问题层次,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如九年级教材在提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时指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这里的“机遇”“挑战”分别指什么?如何让初中学生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选择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案例,再结合学生熟知的本市的汽车状况,设计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本市人开的很多是国外品牌的汽车?②面对大量的进口汽车,我国汽车行业如何应对外来品牌的冲击?③汽车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对国内汽车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具体化,通过富有层次和梯度的问题设计,轻松让学生接受和消化。
3.具体科学,指向明确
我们在教学中总不可避免遇到学生犯“错误”或答非所问。仔细分析学生的犯错,有些是因其马虎大意所致,然而更多的“错误”是由于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泛化,指向性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思维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长此以往,最终会耗尽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有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礼乐文明》为例。一上课教师即出示《孔子》的图片及其名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问:哪位同学能介绍孔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学生普遍一愣后四五位学生举手)生1:不礼貌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讲,不要去动。生2:我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东西不要去看……师:“不学礼,无以立”又是什么意思?(学生更觉困难,鸦雀无声)师:这里的“礼”指什么?A、礼貌。B、礼乐制度。生:(有点垂头丧气)礼乐制度。师:孔子对礼乐制度非常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问题设计没有依据学情,不能激起兴奋点,学生回答热情不高。
如何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首先,提问用语要明确、贴切。再好的问题如果用晦涩、笼统的语言来进行提问,学生的思维就要拐个大弯,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其次,提问要结合原有知识。问题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去尝试,从而启发思维,达成目标。再次,提问要考虑问题的呈现形式。若过于琐碎,就会使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跨度过小,使学生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总之,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张弛有度的对话氛围中,自由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让老师在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中,找到问题的症结点,为学生铺就一条掌握知识、提升水平的平坦大道。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要让有效问题成为盘活课堂的“润滑剂”,在有效问题的铺陈中自然地展开师生对话,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全面地盘活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关键词】问题设计;情境;有效
建构主义指出,教学应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可见,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做到“三化”
1.联系学生实际,立足“生活化”
初中学生对于电视剧、偶像明星、闯关游戏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喜好,如果老师的问题情境能与之相结合,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记得在讲授《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一课时,我借鉴《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设计了整节课的核心问题:“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古代阿拉伯地区。同学们能告诉我阿拉伯的自然地理特点吗?”“迫于生计,我给当地的牧民放牧。我和我的牧民兄弟们最渴望什么?”“有一天,部落来了一位传教者,给了我两张传单(内容是伊斯兰教教义)。我该不该追随?”“回到现代,我要告诉人们应该从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学到会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我可以从哪些角度论述?……”从课堂导入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被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吸引,发言踊跃充满睿智,课堂高潮迭起笑声不断,很好地达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2.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化”
由于地区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我们就需要机动灵活地使用教材,“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必要时要大胆取舍,对不适合本地区学生的材料可以简略甚至舍去,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们熟悉的内容。
比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我们就可以在讲述PRED问题时引入“全球气候峰会”、“全球人口达到70亿”、“台州血铅事件”等新闻素材,讲述和平与发展问题时结合“叙利亚危机”、“利比亚问题”等热点背景,讲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时分析政府出台“限购令”和“仙居油菜花节”等社会现象。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社会热点,既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又能直面中考,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
3.激发多感互动,体现“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他们的感官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听觉发达,有的视觉发达,有的触觉发达,有的则属于听觉、视觉、触觉综合发展型……单一感官刺激不能满足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信息的需要。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贯穿始终,从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学生之间差异逐渐增大,使得学生学得累、家长辅导得累、老师教得更累。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在《友善用脑》一书中提出了“多感官教学法”的观点,他指出只有调动越多的感官,利用越多的大脑通络,从而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刺激多感官,才能建立对课堂活动的深刻记忆,更多的记忆才能被轻松地存储下来。因此,我们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可能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去感受,从声音、从图文、从触觉等各方面去体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接受、理解、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有效设计问题,做到“三到位”
1.吃透教材,把握核心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比以往活跃了,但热闹背后却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课堂活动活而不实,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实惠”反而少了。很多教师对教材本身的深入钻研不够,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吃透教材、钻研教材上。教师要强化教材解读能力,正确理解教材,精心设计主干问题。同时,灵活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合理调整,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
《妈妈的账本》一课讲述的是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规划家庭生活。教材本身所选取的案例是相对比较枯燥的,为了有效创设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李妈妈购买福利彩票中了500万巨奖。现在老师扮演李妈妈,请各组同学分别扮演银行工作人员甲、乙,保险公司业务员丙,房地产公司推销员丁,分别劝说李妈妈到银行储蓄、买国债、到保险公司买保险、到房产公司买房子。”在这个《谁能打动我的心》的“模拟公关”小游戏中,学生们大胆阐述见解,展示着他们活泼大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谈吐自如的一面。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劣,就在这个类似于辩论的游戏中轻松地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富兵老师的高度评价。
2.关注层次,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分清层次,既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又关注水平低的学生;既有思维浅显的问题,又有逻辑缜密的问题。尤其是突破重难点时要分清问题层次,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如九年级教材在提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时指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这里的“机遇”“挑战”分别指什么?如何让初中学生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选择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案例,再结合学生熟知的本市的汽车状况,设计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本市人开的很多是国外品牌的汽车?②面对大量的进口汽车,我国汽车行业如何应对外来品牌的冲击?③汽车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对国内汽车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具体化,通过富有层次和梯度的问题设计,轻松让学生接受和消化。
3.具体科学,指向明确
我们在教学中总不可避免遇到学生犯“错误”或答非所问。仔细分析学生的犯错,有些是因其马虎大意所致,然而更多的“错误”是由于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泛化,指向性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思维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长此以往,最终会耗尽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有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礼乐文明》为例。一上课教师即出示《孔子》的图片及其名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问:哪位同学能介绍孔子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学生普遍一愣后四五位学生举手)生1:不礼貌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讲,不要去动。生2:我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东西不要去看……师:“不学礼,无以立”又是什么意思?(学生更觉困难,鸦雀无声)师:这里的“礼”指什么?A、礼貌。B、礼乐制度。生:(有点垂头丧气)礼乐制度。师:孔子对礼乐制度非常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问题设计没有依据学情,不能激起兴奋点,学生回答热情不高。
如何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首先,提问用语要明确、贴切。再好的问题如果用晦涩、笼统的语言来进行提问,学生的思维就要拐个大弯,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其次,提问要结合原有知识。问题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去尝试,从而启发思维,达成目标。再次,提问要考虑问题的呈现形式。若过于琐碎,就会使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跨度过小,使学生学习被动,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总之,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张弛有度的对话氛围中,自由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让老师在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中,找到问题的症结点,为学生铺就一条掌握知识、提升水平的平坦大道。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要让有效问题成为盘活课堂的“润滑剂”,在有效问题的铺陈中自然地展开师生对话,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全面地盘活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