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追求和允许学生依照个人的个性特征和需求去发展。特别是语文这个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创造性,就更需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方面多做些工作,以同时促进其综合素养及语文素养的共同发展——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就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个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7-02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释放学生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去施展教育——这个理念或目标的落实,在数学这类的学科可能是不容易操作的(并不是不能操作),1+1就是等于2,而不能是其它。而在语文学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独立发展的意识,是具有先天优势的。从学的角度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明了语文理念和知识吸收的开放性;从用的角度上说,“我”是性格豪放的,喜欢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去创作诗词和撰写文章,或者“我”是内敛的,擅长用温婉的笔触去表达思想……说明语文具有开阔的个性展示空间。
所以,通过语文教学来释放学生的个性,并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意识,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任务。下面,就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并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告别填鸭和灌输
在课改前,应试教育是教师一种几乎必然的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强调的是素质教育,那么,以“填鸭”“灌输”为特征的教学就应该“告别”语文课堂了——这也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不填鸭、不灌输,那我们的课堂就不讲授了吗?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真的能脱离教师独立完成学习吗?那还让学生上学干啥?”这一连串的问题,说明这些教师对新教育理念和方略还缺少研究和认知——其实,“告别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不讲授、不引导。而是不简单传授、不单向引导。比如,先学后教法、自主探究法就是这样符合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我们先让学生驰骋思想、发挥个人能力去先学、先思、先探,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同样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样是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对学生个性成长的作用却完全不同。
比如,在学《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首诗之前,我先安排学生自学,给他们布置任务: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一说自己家的生活场景与诗歌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异同?哪首诗所写的场景与我们家乡的农村生活是相似的?(因为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乡村,研究这些内容并不难,也是他们喜欢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汇总,然后我再根據学生们总结出来的材料进行诗歌的讲解,引导他们理解作者们向往田园生活、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先入为主”,然后再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听教师讲,个性思想和个人体验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用这些思想、经验促进、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
二、方法多样且灵动
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单一,不仅是会造成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情感上的消极,会感到语文学习的无趣,而且也会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造成他们创新思维、个性施展意识和条件的不足。再加上,学生因为学习心理、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对学习形式的需求和兴趣取向也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游戏式的学习方式,而有的学生喜欢智力比赛式的学习,还有的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与同学交流……这样,一种方法和形式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们个性多样化成长的需求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和形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形态的需求。
比如,在学习《夹竹桃》这一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研究,“哪些事物还可以用‘雨后春笋’来比拟?比如这篇课文中用‘雨后春笋’来比拟仰光佛塔……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用来比喻其它事物,比如用下雪来比喻树叶落下、用雷鸣来比喻巨大的声响……”等学生们讨论之后,我又让他们进行接力式诵读,一个学生读一段,大家依次轮流读。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抗赛,“看哪个小组说出的家乡植物种类多”——这一节课,先后用了讨论法、展示法和比赛法。你会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思维敏捷,成为探讨的“主角”(多是一些平时喜欢思考问题、爱琢磨事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声情并茂陶醉其中(女生比较多),有的学生在比赛的时候积极踊跃(生活中比较活跃、爱走街串巷的学生占据优势)——可以看出,不同的方法为不同的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以上,从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进行了探讨。当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还有一些,比如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多思考、多发言,比如通过开放性的写作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等等——主要的原则就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个性和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组织教学,尽量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条件和时机,尽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韩雪伟.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J].新课程(上),2015(12).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个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7-02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释放学生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去施展教育——这个理念或目标的落实,在数学这类的学科可能是不容易操作的(并不是不能操作),1+1就是等于2,而不能是其它。而在语文学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独立发展的意识,是具有先天优势的。从学的角度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明了语文理念和知识吸收的开放性;从用的角度上说,“我”是性格豪放的,喜欢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去创作诗词和撰写文章,或者“我”是内敛的,擅长用温婉的笔触去表达思想……说明语文具有开阔的个性展示空间。
所以,通过语文教学来释放学生的个性,并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意识,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任务。下面,就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并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告别填鸭和灌输
在课改前,应试教育是教师一种几乎必然的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强调的是素质教育,那么,以“填鸭”“灌输”为特征的教学就应该“告别”语文课堂了——这也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不填鸭、不灌输,那我们的课堂就不讲授了吗?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真的能脱离教师独立完成学习吗?那还让学生上学干啥?”这一连串的问题,说明这些教师对新教育理念和方略还缺少研究和认知——其实,“告别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不讲授、不引导。而是不简单传授、不单向引导。比如,先学后教法、自主探究法就是这样符合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我们先让学生驰骋思想、发挥个人能力去先学、先思、先探,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同样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样是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对学生个性成长的作用却完全不同。
比如,在学《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首诗之前,我先安排学生自学,给他们布置任务: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一说自己家的生活场景与诗歌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异同?哪首诗所写的场景与我们家乡的农村生活是相似的?(因为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乡村,研究这些内容并不难,也是他们喜欢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汇总,然后我再根據学生们总结出来的材料进行诗歌的讲解,引导他们理解作者们向往田园生活、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先入为主”,然后再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听教师讲,个性思想和个人体验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用这些思想、经验促进、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
二、方法多样且灵动
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单一,不仅是会造成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情感上的消极,会感到语文学习的无趣,而且也会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造成他们创新思维、个性施展意识和条件的不足。再加上,学生因为学习心理、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对学习形式的需求和兴趣取向也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游戏式的学习方式,而有的学生喜欢智力比赛式的学习,还有的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与同学交流……这样,一种方法和形式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们个性多样化成长的需求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和形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形态的需求。
比如,在学习《夹竹桃》这一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研究,“哪些事物还可以用‘雨后春笋’来比拟?比如这篇课文中用‘雨后春笋’来比拟仰光佛塔……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用来比喻其它事物,比如用下雪来比喻树叶落下、用雷鸣来比喻巨大的声响……”等学生们讨论之后,我又让他们进行接力式诵读,一个学生读一段,大家依次轮流读。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抗赛,“看哪个小组说出的家乡植物种类多”——这一节课,先后用了讨论法、展示法和比赛法。你会发现,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思维敏捷,成为探讨的“主角”(多是一些平时喜欢思考问题、爱琢磨事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声情并茂陶醉其中(女生比较多),有的学生在比赛的时候积极踊跃(生活中比较活跃、爱走街串巷的学生占据优势)——可以看出,不同的方法为不同的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以上,从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进行了探讨。当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还有一些,比如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多思考、多发言,比如通过开放性的写作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等等——主要的原则就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个性和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组织教学,尽量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条件和时机,尽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韩雪伟.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J].新课程(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