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创新已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旋律。而实施创新教育,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但课堂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在本文就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2-01
一、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玻璃的。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二、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训练,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局,是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课本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如在教授传统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无疑这就达到了激发潜能,引发创新之目的。
三、因势利导,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实践告诉我,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如 《 穷人 》 结尾的补叙 《 桑娜拉开帐子后 》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樣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又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课文讲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只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它才获得真正的快乐。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的想象,续编这个童话《小木偶得到所有表情之后……》,学生们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编起故事来,记得其中一学生这样续写的:小木偶自从有了表情以后,就日夜想着把自己的红背包拿回来,想到了当时路边卖水果的老大爷,和一只小猫咪,他俩都看到小红狐抢他背包的过程,他还找了女巫给作证,就信心满满地去找熊警官。他对警官一五一十把事情经过讲清楚,女巫、老大爷、小猫咪都替小木偶作证人,终于真相大白,小木偶从小红狐那里要回自己的红背包了,开心极了,他感谢过老大爷、小猫咪、女巫和熊警官,走上了幸福之路。还有学生续写说小木偶找了小红狐的妈妈,她妈妈批评了小红狐,不能欺骗别人、抢别人的东西……故事续写合理有趣,就这样,因势利导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教育创新是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清.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学周刊,2018(29):44-45.
[2]余冰.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36):383-38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2-01
一、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玻璃的。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二、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训练,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局,是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课本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如在教授传统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无疑这就达到了激发潜能,引发创新之目的。
三、因势利导,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实践告诉我,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如 《 穷人 》 结尾的补叙 《 桑娜拉开帐子后 》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樣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又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课文讲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只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它才获得真正的快乐。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的想象,续编这个童话《小木偶得到所有表情之后……》,学生们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编起故事来,记得其中一学生这样续写的:小木偶自从有了表情以后,就日夜想着把自己的红背包拿回来,想到了当时路边卖水果的老大爷,和一只小猫咪,他俩都看到小红狐抢他背包的过程,他还找了女巫给作证,就信心满满地去找熊警官。他对警官一五一十把事情经过讲清楚,女巫、老大爷、小猫咪都替小木偶作证人,终于真相大白,小木偶从小红狐那里要回自己的红背包了,开心极了,他感谢过老大爷、小猫咪、女巫和熊警官,走上了幸福之路。还有学生续写说小木偶找了小红狐的妈妈,她妈妈批评了小红狐,不能欺骗别人、抢别人的东西……故事续写合理有趣,就这样,因势利导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教育创新是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清.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学周刊,2018(29):44-45.
[2]余冰.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36):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