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语文课堂,扬人文风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教师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通过在课堂里的精神品格和情绪感染,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彰显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情境孕情,如沐春风;朗读激情,润物无声;品味悟情,春风化雨;写作延情,花开有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人文性 彰显方式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通过教师在课堂里的精神品格和情绪感染,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语文学科“追求实用,重思维,轻情感”现象依旧存在,况且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一种“冷漠症”。注重熏陶感染,彰显人文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至关重要,力争展现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魅力:人文熏陶传递出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以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彰显为切入点,强化情感熏陶,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从而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情境孕情,如沐春风
  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使学生以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进行学习活动;情境更是孕育情感的摇篮,拉近教师、学生、文本间的情感距离,催化学生情感的滋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课堂中创设真实情境。以情感的课堂,动情的教师来牵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是人文性的有力彰显,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人文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要先进入课文,进入角色,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以准确的情感,采用各种手段激情入境:用图画、录音、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情境渲染,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方法进行情境再现,等等。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具有视听结合、形声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
  《永恒的母亲》一文蕴含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感。执教此课时,我为了帮助学生寻求情感上的共鸣点,我先给学生讲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理解与支持,适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资料,无形中把文中的境界、情感融入学生脑海中,促使学生去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继而要求学生讲他们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父母的关爱”之情悄悄萌生。顺势组织学生学习《永恒的母亲》。这样,师生就在一种人伦情怀中一起自然地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
  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创设情境,形成融洽的情感氛围,学生便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情感自然孕育,学生定能感到“如沐春风”的愉悦,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完善人格。
  二、朗读激情,润物无声
  一切作品都是有情物,它们反映的人、事、景、物、理,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具有人文性。“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梁启超)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无私伟大的母爱、高尚的爱国情感等等健康的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情范读,以读传“情”;学生倚“情”而读,因读生“情”,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永恒的母亲》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其文绘声绘色,传情传形,凝练含蓄地表达了母亲深沉、永恒的爱。它的语言犹如一杯美酒,朴实甜美,耐人寻味。执教此课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动情之处,或声音嘶哑,或深情高亢。在此情景之下,学生的感情被大大激发起来,有沉默,有凝神,表情足以证明他们初步感受到三毛笔下母亲的善良、宽厚、温柔、坚毅;继而趁热打铁,组织他们朗读课文,那时,学生对作者的感情如同身受。
  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使学生与文本初次亲密接触;学生激情而读使他们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发展。借助朗读、范读、自读,把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取美感,激发情愫,有“润物无声”之效。
  三、品味悟情,春风化雨
  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的一大转变为由重分析向重感悟的转变。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
  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它既能启迪智慧,更滋补精神。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它给人的启迪,是蕴含在词、句之中的,需要学生潜心揣摩,认真“品味”,咀嚼词句,感悟人文。因此,课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分析、发掘,才能昭显文意,给人教育。
  《永恒的母亲》一文表现母爱的伟大。讲授此课时,我抛出疑问:“文章中的情感十分深沉,这种深沉而永恒的母爱具体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认真咀嚼文章,学生屏神凝思,反复研读文本,勾画、品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的语句,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三毛母亲的生活:为了家,付出了所有的爱,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为了家,她牺牲了自己,“相夫教子”。反复品味、熏陶情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提升,更深层次地感悟那永恒、深沉的母爱。
  阅读文本、咀嚼文句方能使学生感悟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
  四、写作延情,花开有声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与原标准比,新课标更强调了其人文性。余秋雨曾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里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在教学《永恒的母亲》时,我引领学生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永恒。为了家,付出了所有的爱;为了家,她牺牲了自己。我立即出示母亲的有关照片,满怀深情地说:“此刻,假如三毛的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说些什么?”“奶奶,你的坚强、奉献令我敬佩。”“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谢谢你,我也要关爱妈妈。”一席话着实让我感动。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课后,不少同学阅读伟大的母亲的故事及报答母亲的故事,进一步触动了自己的情感。“春晖普照”,唤醒了“寸草”们的良知,一篇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便出现了。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课文不仅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而且让学生感悟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学生联系实际,回忆母爱的点滴,付之于文,这是对母爱理解的一种有效延伸,激发学生感恩之心,熏陶学生的品格,收到“润物有声”之功。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扬起人文风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这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的责任,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人文的阳光普照课堂,学生的道德永驻心田。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教育大辞典编写委员会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7,第1版.
  [2][英]F.C.S.席勒著.麻乔志等译.人本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1,第1版.
  [3]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础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觉记忆困难、枯燥难懂,因此需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注意将板书与多媒体两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课堂上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以此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提升个人品质。  关
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低下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则成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笔者从自身教学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探索了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1.融入生活,享受写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
摘 要: 新课改下的体育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容易受到“意外”干扰,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还必须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化解课堂“意外”。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教学艺术  新课改下的体育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容易受到“意外”的干扰,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化解课堂“意外”。笔者现就体育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与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互相探讨。  一、因勢利导,借题发挥  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提问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就像流水般的平铺直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与精神疲劳。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问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导火索,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问  在数学学习中,
一  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就提出做笔记是“必要的痛苦”。他说,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系统性的记录,它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复习和记忆旧知识,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识有重要意义。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平常听课也懂,做题也不少,效率也不低,可一到考试时就发懵,会做的题都做不上来?”“越复习到后面,脑子越乱,这是怎么回事呢?”等等。 
打开记忆之门,翻阅与孩子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一种叫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曾经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好友问我:“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你后悔吗?每天和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的吵闹声、哭叫声。还要给他们喂饭,帮他们上厕所,你不觉得自己像个保姆吗?”我笑了笑,用自豪和幸福的语气对她说:“我觉得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光荣,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很幸运。作为一个班主任,尽管每天孩子们总有调解不完的‘小纠纷’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不能只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议程上,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  一、鲜活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让人觉得政治理论空洞,毫无现实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
摘 要: 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为后世所称道。其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词采篇章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深邃的人生哲思之中。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其主要哲学观虽与陶渊明的思想有千差万别,但通过具体分析,还是能够发现他们在生死观的问题上有某种程度上的共通性。  关键词: 陶渊明 海德格尔 生死观  一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隐逸文人,一位是“恒兀兀以穷
摘 要: 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差异发展需要,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有所发展和进步,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因材施教,能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和兴趣。探讨差异化教学模式运用,对活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不断内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差异化 教学策略  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主体,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总结了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素质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利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