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具有无限魅力,能够凝聚师生力量,影响校园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包括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等。但是校园文化活动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壁垒影响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所以针对各种问题学校必须从管理者、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角度出发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满足学生内在道德需求,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小学德育;隐性德育功能
一、 文化魅力: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之间关系密切,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包含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的价值观念,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内涵,凝结了其精神财富,同时校园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师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师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统一于校园文化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实施了德育,中小学德育的开展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都能够体现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包括显性德育功能和隐性德育功能: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影响中小学德育的实施,发挥教育导向、辐射、稳定、约束等显性德育功能,同时也具备凝聚、思想引导、榜样示范、价值引导等隐性德育功能,沉淀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校园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发展具有凝聚力和导向功能,而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直接有效的形式领域,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
二、德育内涵: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一)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
学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各种类型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后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的基础上,校园文化活动也就从主观上满足了其幸福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达到了预期的主观效果,即高级需要的满足。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终生教育奠定基础[3]。
(二)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
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能够促进师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榜样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领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对师生进行合理性教化,从而塑造思想品德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是指开展先进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文明礼仪类活动和问题艺术类活动对于增强师生审美能力、启迪学生心灵、塑造青年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德育路径: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审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活动规模具有局限性,活动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形式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所以从学校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角度出发,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一)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
(二)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高质量、高标准,严格要求,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豐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沟通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具备将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总之,学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中小学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8.
[2]路琳.校园文化与中小学德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1.
[3]杨林玉.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4]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5]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109.
[6]秦江.浅论校园文化对德育实效的提升[J].品牌,2012,(5),61-6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小学德育;隐性德育功能
一、 文化魅力: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之间关系密切,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包含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的价值观念,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内涵,凝结了其精神财富,同时校园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师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师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统一于校园文化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实施了德育,中小学德育的开展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德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都能够体现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包括显性德育功能和隐性德育功能: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影响中小学德育的实施,发挥教育导向、辐射、稳定、约束等显性德育功能,同时也具备凝聚、思想引导、榜样示范、价值引导等隐性德育功能,沉淀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校园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发展具有凝聚力和导向功能,而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直接有效的形式领域,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
二、德育内涵: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一)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
学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各种类型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后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的基础上,校园文化活动也就从主观上满足了其幸福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达到了预期的主观效果,即高级需要的满足。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终生教育奠定基础[3]。
(二)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
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能够促进师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榜样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领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对师生进行合理性教化,从而塑造思想品德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功能是指开展先进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文明礼仪类活动和问题艺术类活动对于增强师生审美能力、启迪学生心灵、塑造青年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德育路径: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审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活动规模具有局限性,活动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形式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所以从学校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角度出发,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一)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
(二)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高质量、高标准,严格要求,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豐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沟通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具备将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总之,学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中小学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8.
[2]路琳.校园文化与中小学德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1.
[3]杨林玉.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4]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5]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109.
[6]秦江.浅论校园文化对德育实效的提升[J].品牌,2012,(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