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第一,了解物体具有能的标志。
第二,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第一,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二,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第三,在学生的头脑里种下“能量”观点的种子,为学生日后学动能定理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通过恰当的视频、图片及直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第一,通过探究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第二,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设计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方案
四、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过山车模型,斜轨,大铁球,小铁球,小玻璃球,长木板,沙盘,滚摆,单摆,弹簧,乒乓球,篮球,视频资料等。
五、教法
一是探究法,二是观察法,三是讲授法,四是类比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学意图: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引出物体具有能的标志,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同时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演示推动物体做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
第一,物理学中做功的含义?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第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答: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播放视频并提问:急驰的火车、燃烧的烈焰、爆炸的核弹、汹涌的海水、猛烈的飓风,它们对周围的物体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图片思考并回答产生破坏(能够做功)能的标志是什么?它们都能做功。
(二)新授
第一,显示能的定义。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就越大。能量有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核能等多种形式。
第二,动能。我们今天开始学机械能。再看视频,三者还有什么共性?
学生活动:得出动能的概念。
举例:一是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作动能。二是一切正在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如奔跑的猎豹、空中飞行的小鸟、高速行驶的汽车等。
第三,重力势能。
展示图片并提问:静止的物体还具有能吗?(举起哑铃在学生中行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说明,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重力势能:受到重力的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一切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学生活动:举例。
第四,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
(三)科学探究
第一,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意图:引出动能有大小;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探究的各个环节,正确使用控制变量法为下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探究做铺垫,为学生将来在高中学“动能定理”做方法上的准备。
一是情景创设。
问:能量有大小,动能也一样。马路上急驰的汽车撞到人,非死既伤;玩具小汽车即使撞到人,也没什么事,这就是因为它们的动能不同。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是引导猜想。
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想。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第二,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哪个物理量?怎么改变?控制哪个物理量相同?怎么控制?测量哪个物理量?怎么测量?
方法:控制变量法。
思路:一是研究物体的动能Ek与速度v的关系;保持物体的质量m不变,改变速度v大小,比较动能Ek大小。二是研究物体的动能Ek与物体的质量m的关系;保持速度v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m大小,比较动能Ek大小。
第三,用什么反映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
做功的多少用什么来反映?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具体设计
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控制质量相等→用同一物体;改变速度→让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二是保证速度相等→让不同小球从斜面同一高度滚下;改变质量→选用不同质量的小球。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运动的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第四,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意图:此实验不要求定量,只要求定性结论,所以操作不难,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对“控制变量法”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一是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是猜想:质量的大小、被举的高度。
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想。
三是设计实验。
探究目的: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和被举的高度的关系。
方法:控制变量法。
思路:分两步。
一是保证质量不变,改变被举的高度,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被举的高度关系。
二是保证被举的高度,改变质量,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关系。
问题:用什么来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做功的多少→陷入沙坑的深度
一是控制质量相等→用同一物体;改变被举的高度→让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
二是保证被举的高度相等→让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改变质量→选用不同质量的小球。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的高度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被举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四)课堂小结
教学意图: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第一题1、2小题和学案内容。
(六)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关于弹性势能和它与动能的转化,以及机械能守衡与不守衡的知识将放在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
(一)知识与技能
第一,了解物体具有能的标志。
第二,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第一,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二,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第三,在学生的头脑里种下“能量”观点的种子,为学生日后学动能定理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通过恰当的视频、图片及直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第一,通过探究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第二,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设计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方案
四、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过山车模型,斜轨,大铁球,小铁球,小玻璃球,长木板,沙盘,滚摆,单摆,弹簧,乒乓球,篮球,视频资料等。
五、教法
一是探究法,二是观察法,三是讲授法,四是类比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学意图: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引出物体具有能的标志,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同时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演示推动物体做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
第一,物理学中做功的含义?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第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答: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播放视频并提问:急驰的火车、燃烧的烈焰、爆炸的核弹、汹涌的海水、猛烈的飓风,它们对周围的物体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图片思考并回答产生破坏(能够做功)能的标志是什么?它们都能做功。
(二)新授
第一,显示能的定义。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就越大。能量有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核能等多种形式。
第二,动能。我们今天开始学机械能。再看视频,三者还有什么共性?
学生活动:得出动能的概念。
举例:一是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作动能。二是一切正在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如奔跑的猎豹、空中飞行的小鸟、高速行驶的汽车等。
第三,重力势能。
展示图片并提问:静止的物体还具有能吗?(举起哑铃在学生中行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说明,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重力势能:受到重力的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一切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学生活动:举例。
第四,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
(三)科学探究
第一,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意图:引出动能有大小;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探究的各个环节,正确使用控制变量法为下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探究做铺垫,为学生将来在高中学“动能定理”做方法上的准备。
一是情景创设。
问:能量有大小,动能也一样。马路上急驰的汽车撞到人,非死既伤;玩具小汽车即使撞到人,也没什么事,这就是因为它们的动能不同。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是引导猜想。
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想。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第二,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哪个物理量?怎么改变?控制哪个物理量相同?怎么控制?测量哪个物理量?怎么测量?
方法:控制变量法。
思路:一是研究物体的动能Ek与速度v的关系;保持物体的质量m不变,改变速度v大小,比较动能Ek大小。二是研究物体的动能Ek与物体的质量m的关系;保持速度v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m大小,比较动能Ek大小。
第三,用什么反映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
做功的多少用什么来反映?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具体设计
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控制质量相等→用同一物体;改变速度→让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二是保证速度相等→让不同小球从斜面同一高度滚下;改变质量→选用不同质量的小球。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运动的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第四,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意图:此实验不要求定量,只要求定性结论,所以操作不难,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对“控制变量法”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一是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是猜想:质量的大小、被举的高度。
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想。
三是设计实验。
探究目的: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和被举的高度的关系。
方法:控制变量法。
思路:分两步。
一是保证质量不变,改变被举的高度,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被举的高度关系。
二是保证被举的高度,改变质量,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关系。
问题:用什么来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做功的多少→陷入沙坑的深度
一是控制质量相等→用同一物体;改变被举的高度→让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
二是保证被举的高度相等→让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改变质量→选用不同质量的小球。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的高度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被举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四)课堂小结
教学意图: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第一题1、2小题和学案内容。
(六)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关于弹性势能和它与动能的转化,以及机械能守衡与不守衡的知识将放在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