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EPR)有助于解决废旧产品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绩效。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组织探讨汽车行业EPR的实施模式。本文首先构建了EPR的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并对生产者行为策略、系统实践改进及绩效改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以我国汽车行业为例,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并修正,提出我国EPR的实施绩效及运行机理实证模型;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实施绩效;作用机理;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8)01-0046-07
Empirical Study on Performs and Functioning Mechanisms of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Based o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ZAO Yi-ping, ZU Qi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echnology, Dalian 11602, China)
Abstrac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could contribute to re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end-of-life products,and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products as well. 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tarting wo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EPR in the car industry recently.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paper sets up a conceptual model of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EPR. ypothese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ehavioral strat egies, practice improvement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are generated afterwards. hese hypotheses are testified by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data from over ten major car producers in China. As a result, an empirical model 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EPR based o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ormulated accordingly.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the last part.
Key words: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 performs;functioning mechanisms; automobile industry
1 引言
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在多种行业确立了基于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EPR)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制度体系,旨在提高产品消费后环节乃至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1]。这一法规要求生产企业承担其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主要责任[2],促使各国生产企业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响应,但实施方式及绩效不尽相同。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生产企业在废弃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2005年4月1日起生效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法》(简称《固废法》)中原则性地确立EPR制度。随着我国废旧汽车所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国家有关部门还先后制订出台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和《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等,积极探讨建设由生产者参与的废旧汽车回收管理体系。
国外学者对EPR的涵义、原则及政策[1,5,6],以及各国实践经验[7~10]进行了广泛研究,并从环境、经济以及生产者行为等角度对EPR的实施绩效进行了探讨[11~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现状问题[2,4,14~16]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17~19]也已进行了一定探讨。生产企业的行为响应是实施EPR的关键[12,20],同时产品生产与回收系统的整合与重建也是EPR运行的重要内容[11,1],EPR的最终绩效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目前文献中对二者关系及对其绩效影响的专门研究尚未多见,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研究则更少。本文从生产企业以及整个系统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EPR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理论模型,并对生产者行为策略、系统实践改进及绩效改进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以我国汽车行业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模型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揭示了EPR系统运行的内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我国汽车行业的EPR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实证模型,以期对我国EPR的建立以及企业实践提供依据与指导。
2 EPR实施绩效及运行机理模型
2.1 模型构建
EPR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管理制度由“生产导向”向“产品导向”发展创新的结果[1,9]。其涵义可表述为:“延伸生产者的责任范围,使其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承担一定责任,从而促使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的源头即充分考虑生态化原则,以最小化(包括消费末端在内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21]。EPR强调生产者的生产设计行为对于产品废弃后的可回收程度具有极为重要责任[22]。EPR能够促使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8,12],开发“环境友好”的产品,从源头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
同时,生产企业通过供应链的作用将改进的压力传递给上游供应企业,促使整个供应系统在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革命。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结已有实践及研究成果[10],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如电子、汽车等,核心生产企业的作用发挥得越明显。生产企业的参与提高了废旧产品回收再用的效率,并促使产品供应、生产、消费及回收体系的一体化和物质的闭合循环[9,1]。
可见,通过促使生产企业承担产品回收的一定责任,EPR促进了“源头管理”、“末端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等的结合,最终提高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及最终处置的绩效,并改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由此,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EPR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框架模型。
2.2 假设提出
下面从三个层面进一步分析EPR实施的影响和绩效实现的机理并提出假设。
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作为EPR实施的核心对象,生产企业必须采取新的行为策略以满足法规要求。除了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管理,加强与回收环节的沟通和联系以外,为了降低成本[20],多数制造商主动实施了“面向回收的设计”,并努力推动供应链的环境友好行为。对此,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生产企业可能采取的行为策略类型。
其次,从系统角度看,为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末端管理”、“源头管理”以及“系统的整合管理”等措施是同时并举,不能偏废的,这既是国内外环境管理实践几十年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在学术界也已得到广泛共识。在以EPR为基础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体系中,包括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回收企业以及政府在内的整个系统都在参与这一过程。其中,核心的生产企业的行为选择对整个系统的实践改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系统的源头管理改进有影响。
H2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系统的整合管理改进有影响。
H3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系统的末端治理改进有影响。
最后,从实践目标的角度看,实施EPR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产品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效率,解决由废旧产品产生的环境压力,最终目标是改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显然依赖于整个系统的实践改进,同时也依赖于生产企业的行为响应水平。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 系统的源头管理改进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H5 系统的整合管理改进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H6 系统的末端管理改进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H7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汽车产业中整车生产企业的核心地位突出,供应链系统层级关系清晰,这一特点决定了实施EPR对汽车制造企业行为策略以及系统实践的影响均较为显著,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我国汽车行业EPR的具体实施模式正在探讨之中。为保证本次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我们走访了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北京、天津以及湖北等地的我国10家主要汽车生产厂商。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汽车再利用研究课题,均对EPR有一定理解,有些企业在应对措施方面已有所考虑和实践。同时,我们将调研对象限定为企业研发部门、规划管理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及相关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包括部分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调研问卷包括了生产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系统实践改进以及实施绩效三方面内容。行为策略题项旨在探索生产企业行为改变的程度,并识别企业可能的行为策略类型。该题项涵盖了企业可能采取的主要行为方案共9个变量,并根据行为倾向的大小对每个问题设计了5个等级,分别为:1=“绝不采取”,2=“可能性较小”,=“一般”,4=“可能性较大”,5=“一定采取”。系统实践题项旨在考察在实施EPR过程中三大类环境管理手段对于提高产品回收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具体方案与实施EPR的相关程度,本研究重点选取了源头管理个变量,系统整合管理2个变量,末端管理4个变量,对各方案影响程度的设计分别为:1=“毫无影响”,2=“影响较小”,=“有一定影响”,4=“影响较大”,5=“关键性影响”。实施绩效题项旨在考察EPR实施的最终贡献,本研究只考虑了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改进,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实施EPR的直接目的和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比较复杂,难以用少数几个指标表述清楚。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问卷围绕4个主要绩效指标分别对现阶段以及实施EPR以后的绩效水平进行了考察,5个等级分别为:1=“非常差”,2=“较差”,=“一般”,4=“较好”,5=“非常好”。
调研主要以访谈为主,在此基础上对被访谈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随后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并结合网上问卷调查等途径进一步发放问卷。调研时间从2006年月~5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份。被调研者中来自研发部门49人(占4%),环境管理部门24人(占21%),规划管理部门19人(占17%),生产部门21人(占19%)。有50名被调研对象来自国有企业(占44%),6名来自合资企业(占56%)。其中有9名被调研者对EPR有所了解(占82%),55名已知道我国新出台的《固废法》中原则性地规定了EPR制度(占49%)。
3.2 初始数据分析
3.2.1 行为策略因子分析
为识别汽车生产企业可能选取的行为策略类型,本研究利用SPSS统计工具进一步对所得数据作因子分析,MO检验结果为0.742(>0.5),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取特征值大于1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因子提取结果为个(分别以SH1、SH2、SH表示)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6.49%,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918,0.712,0.750。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各因子所代表的原始信息,分别将三个行为策略因子定义为:SH1为生态设计行为,SH2为与供应系统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SH为绿色营销行为。单个因子的贡献率水平分别为:7.20%、20.15%、19.14%。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重新计算行为策略因子变量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三个行为策略因子的均值均大于,表明EPR具有较为明显地改变汽车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的潜力,能够促使其采取有利于提高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环境友好行为
3.2.2 实践改进因子分析
为了考察本研究对实践改进题项设计的有效性,首先分别对三类改进因子进行可信度检验,所得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69,0.64,0.57,认为各因子所包涵题项的一致性可以接受。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所示,三个实践改进因子的均值在.75~4.15之间,说明在实施EPR的前提下,三类改进措施对于废旧产品管理水平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加强产品生产系统与回收系统的重要性略微突出。为便于讨论,本文将三个改进因子分别表示为:MH1,MH2,MH。
3.2.3 绩效因子计算与整理
本文的目标是考察实施EPR后废旧产品回收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此,我们首先以现阶段绩效水平为基准分别计算四个绩效变量的变化值,即:绩效提高程度=实施EPR后的绩效水平-现阶段的绩效水平。此时5个量级对应的数值和涵义发生如下变化:0=“无改善”,1=“较小改善”,2=“中度改善”,=“较大改善”,4=“显著提高”。生成的四个新变量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4,所得均值介于2.07和2.96之间,说明实施EPR对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改进有较明显的贡献,其中改善最大的是回收水平,其次是末端处置水平,最小的是循环利用水平。为便于讨论,我们将四个绩效变量分别用PH1、PH2、PH、PH4表示。
3.3 相关分析与假设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系统实践改进以及实施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对四个行为策略因子、三个实践改进因子和四个绩效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综合所得结果,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行为对系统的源头管理、整合管理以及末端管理的改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接受H1。生产企业与供应系统以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对系统的源头管理与整合管理的改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修正H2。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行为对系统实践的改进没有影响,拒绝H。
系统源头管理、整合管理以及末端管理的改进均与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同时整合管理的改进与废旧产品的回收水平的提高正相关,据此分别修正H4、H5、H6。
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与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正相关,生产企业与供应系统以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正相关,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行为与废旧产品拆解以及循环水平的提高正相关,据此修正H7。
通过研究还发现,系统整合管理的改进与源头管理及末端管理的改进均具有正相关性。废旧产品拆解水平的提高与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水平的提高正相关。
4 结果讨论与模型修正
EPR的建立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EPR过程中,生产企业最为重视的是与供应系统以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见表2),整个系统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也是系统的整合管理(见表、表5)。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企业行为以生产企业为主导,通过供应链管理以及企业间合作应对EPR的压力与挑战;而系统整合以政府为主导,搭建系统间合作的平台,促进解决生产系统与回收系统合作的关键问题,比如:责任划分、加强监督管理等。这一研究结果还表明,EPR的实施使原来仅包括政府和回收企业两个主体的回收管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生产企业和回收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新体系,这也正是基于EPR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制度与传统回收管理制度的最大区别。
ERP是对现有废弃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对末端管理手段的取代与否定,加强废旧产品的回收管理依然是实施EPR的重要内容(见表)。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废弃物管理立法、回收体系建设、回收技术发展以及回收环节的污染控制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解决现有回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促进我国EPR顺利实施的关键。
EPR对生产企业的最大压力是经济压力,相关立法通常要求生产企业全部或者部分承担废旧产品回收、循环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成本。面对这一压力,企业的首选策略是加强系统间的沟通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供应链管理传递成本压力及技术改进压力。此外,生产企业还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当经济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企业将产生开展生态设计提高产品易拆解、易回收程度,降低最终处置成本的驱动力。设置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与结构是有效促进生产企业源头改进的关键。
实施EPR最显著的绩效是实现回收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末端处置水平的提高(见表4)。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及系统合作行为对于全面改进系统实践,提高废旧产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的作用最大。所有的企业行为策略及系统实践改进都将直接促进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由此在实现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了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至此,本文对初始的概念模型进行修正,提出基于我国汽车行业的EPR的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实证模型,如图2所示。
5 建议与局限
EPR能够实现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绩效的提高,促进整个回收管理系统的重建,同时以新的视角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促使源头改进的实现,因此具有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潜力。生产企业的行为响应是实施EPR的核心,整个系统的实践改进是EPR运行的重要支撑。结合我国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现状,本文对我国EPR的建立与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经济驱动与制度规范并行。加快EPR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产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进步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的配套,充分发挥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引导作用,促进生产企业乃至整个生产系统的参与和改进。
第二,逐步确立生产者责任。扩大生产者责任范围是EPR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应该根据主要产业的结构特点,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责任范围的划分,有步骤、分阶段地建设并推动EPR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系统整合与末端管理并举。在解决我国废旧产品回收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加强生产系统与回收系统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推动技术进步。
第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并重。通过生产者乃至整个系统的积极参与,在降低废旧产品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同步提高。本研究以汽车行业为基础,所得结论的适用性有待论证。比如,如果行业中不具备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如包装业,或者生产企业在整个供应系统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如零售业,那么供应系统的参与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另外,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因子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并未对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因果关系主要以定性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或实证研究还有待展开。
参 考 文 献:
[1]Lindhqvist .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policy principle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of product systems[D]. Sweden: Lund University, 2001.
[2]李湘洲.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与趋势[J].资源再生利用,2005,(2):22-24.
[3]OECD.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the OECD area. phase 1 report.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approaches in member countries and policy options for EPR programmes[R]. OECD Environment Monographs No.114, Paris: OECD, 1996.
[4]刘青,夏北成.废旧汽车的环境问题与回收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16(4):158-161.
[5]Yamaguchi M.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Japan—introduction of “EPR” into Japanese waste policy and some controversy[R]. JEMAI ECP Newsletter No. 19, 2001.
[6]OECD.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a guidance manual for governments[R]. OECD, 2001.
[7]Babel, Jones C, David . Design properties for state-of-the-art thermal control materials for manned space vehicles in leo[J]. Acta Astronautica, 1996, 9(5): 69-79.
[8]Davis G A.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European initiatives[EB/OL]. http://www.eerc.ra.utk.edu/ccpct/presentations/glu/glu.ppt, 2001-02-21.
[9]Smink C, Nielsen E , Jrgensen. Process and product—oriented environmental policy within the car chain[R]. Division of 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Denmark: Aalborg University, orking Paper, 2004. -48.
[10]Lindhqvist . owards a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analysis of experiences and proposals. Products as hazards—background documents[R]. Stockholm: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1992. 28.
[11]Bellmann , Anshuman . A systems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strategy for end-of-life vehicles[J]. echnovation, 2001, 21(8): 489-499.
[12]ojo 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driver for design change—utopia or reality[D]. 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weden: Lund University, 2004.
[13]Jrgensen, Smink 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South Africa—a case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R]. Division of 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Denmark: Aalborg University, orking Paper, 2004. 49-64.
[14]龙少海.我国汽车回收产业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4):2-5.
[15]牛益平.报废、拼装车辆市场调查及整治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4):6.
[16]苟世清.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10):0.
[17]张郧生.国外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的现状[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4,(4):6-10.
[18]闫启平.日本报废汽车的再生利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废钢铁,2005,(5):16-24.
[19]李源.欧美汽车回收业的发展[J].世界汽车,1999,(1):7-8.
[20]OECD. Shar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A]. OECD International orkshop o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ho is the Producer[C]. Ottawa, Canada, 1997.
[21]OECD. Extended and shar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phase 2.framework report[R]. Paris: OECD, 1998.
[22]Lifset R. ake it back: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form of incentive—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J]. he Journal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chnology, 199, 21: 16-175.
关键词: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实施绩效;作用机理;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8)01-0046-07
Empirical Study on Performs and Functioning Mechanisms of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Based o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ZAO Yi-ping, ZU Qi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echnology, Dalian 11602, China)
Abstrac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could contribute to re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end-of-life products,and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products as well. 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tarting wo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EPR in the car industry recently.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paper sets up a conceptual model of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EPR. ypothese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ehavioral strat egies, practice improvement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are generated afterwards. hese hypotheses are testified by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data from over ten major car producers in China. As a result, an empirical model 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EPR based o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ormulated accordingly.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the last part.
Key words: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 performs;functioning mechanisms; automobile industry
1 引言
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在多种行业确立了基于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EPR)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制度体系,旨在提高产品消费后环节乃至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1]。这一法规要求生产企业承担其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主要责任[2],促使各国生产企业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响应,但实施方式及绩效不尽相同。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生产企业在废弃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2005年4月1日起生效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法》(简称《固废法》)中原则性地确立EPR制度。随着我国废旧汽车所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国家有关部门还先后制订出台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和《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等,积极探讨建设由生产者参与的废旧汽车回收管理体系。
国外学者对EPR的涵义、原则及政策[1,5,6],以及各国实践经验[7~10]进行了广泛研究,并从环境、经济以及生产者行为等角度对EPR的实施绩效进行了探讨[11~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现状问题[2,4,14~16]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17~19]也已进行了一定探讨。生产企业的行为响应是实施EPR的关键[12,20],同时产品生产与回收系统的整合与重建也是EPR运行的重要内容[11,1],EPR的最终绩效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目前文献中对二者关系及对其绩效影响的专门研究尚未多见,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研究则更少。本文从生产企业以及整个系统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EPR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理论模型,并对生产者行为策略、系统实践改进及绩效改进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以我国汽车行业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模型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揭示了EPR系统运行的内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我国汽车行业的EPR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实证模型,以期对我国EPR的建立以及企业实践提供依据与指导。
2 EPR实施绩效及运行机理模型
2.1 模型构建
EPR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管理制度由“生产导向”向“产品导向”发展创新的结果[1,9]。其涵义可表述为:“延伸生产者的责任范围,使其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承担一定责任,从而促使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的源头即充分考虑生态化原则,以最小化(包括消费末端在内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21]。EPR强调生产者的生产设计行为对于产品废弃后的可回收程度具有极为重要责任[22]。EPR能够促使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8,12],开发“环境友好”的产品,从源头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
同时,生产企业通过供应链的作用将改进的压力传递给上游供应企业,促使整个供应系统在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革命。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结已有实践及研究成果[10],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如电子、汽车等,核心生产企业的作用发挥得越明显。生产企业的参与提高了废旧产品回收再用的效率,并促使产品供应、生产、消费及回收体系的一体化和物质的闭合循环[9,1]。
可见,通过促使生产企业承担产品回收的一定责任,EPR促进了“源头管理”、“末端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等的结合,最终提高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及最终处置的绩效,并改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由此,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EPR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框架模型。
2.2 假设提出
下面从三个层面进一步分析EPR实施的影响和绩效实现的机理并提出假设。
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作为EPR实施的核心对象,生产企业必须采取新的行为策略以满足法规要求。除了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管理,加强与回收环节的沟通和联系以外,为了降低成本[20],多数制造商主动实施了“面向回收的设计”,并努力推动供应链的环境友好行为。对此,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生产企业可能采取的行为策略类型。
其次,从系统角度看,为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末端管理”、“源头管理”以及“系统的整合管理”等措施是同时并举,不能偏废的,这既是国内外环境管理实践几十年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在学术界也已得到广泛共识。在以EPR为基础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体系中,包括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回收企业以及政府在内的整个系统都在参与这一过程。其中,核心的生产企业的行为选择对整个系统的实践改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系统的源头管理改进有影响。
H2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系统的整合管理改进有影响。
H3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系统的末端治理改进有影响。
最后,从实践目标的角度看,实施EPR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产品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效率,解决由废旧产品产生的环境压力,最终目标是改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显然依赖于整个系统的实践改进,同时也依赖于生产企业的行为响应水平。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 系统的源头管理改进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H5 系统的整合管理改进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H6 系统的末端管理改进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H7 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对产品消费后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有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汽车产业中整车生产企业的核心地位突出,供应链系统层级关系清晰,这一特点决定了实施EPR对汽车制造企业行为策略以及系统实践的影响均较为显著,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我国汽车行业EPR的具体实施模式正在探讨之中。为保证本次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我们走访了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北京、天津以及湖北等地的我国10家主要汽车生产厂商。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汽车再利用研究课题,均对EPR有一定理解,有些企业在应对措施方面已有所考虑和实践。同时,我们将调研对象限定为企业研发部门、规划管理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及相关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包括部分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调研问卷包括了生产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系统实践改进以及实施绩效三方面内容。行为策略题项旨在探索生产企业行为改变的程度,并识别企业可能的行为策略类型。该题项涵盖了企业可能采取的主要行为方案共9个变量,并根据行为倾向的大小对每个问题设计了5个等级,分别为:1=“绝不采取”,2=“可能性较小”,=“一般”,4=“可能性较大”,5=“一定采取”。系统实践题项旨在考察在实施EPR过程中三大类环境管理手段对于提高产品回收及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重要程度。根据各具体方案与实施EPR的相关程度,本研究重点选取了源头管理个变量,系统整合管理2个变量,末端管理4个变量,对各方案影响程度的设计分别为:1=“毫无影响”,2=“影响较小”,=“有一定影响”,4=“影响较大”,5=“关键性影响”。实施绩效题项旨在考察EPR实施的最终贡献,本研究只考虑了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改进,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实施EPR的直接目的和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比较复杂,难以用少数几个指标表述清楚。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问卷围绕4个主要绩效指标分别对现阶段以及实施EPR以后的绩效水平进行了考察,5个等级分别为:1=“非常差”,2=“较差”,=“一般”,4=“较好”,5=“非常好”。
调研主要以访谈为主,在此基础上对被访谈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随后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并结合网上问卷调查等途径进一步发放问卷。调研时间从2006年月~5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份。被调研者中来自研发部门49人(占4%),环境管理部门24人(占21%),规划管理部门19人(占17%),生产部门21人(占19%)。有50名被调研对象来自国有企业(占44%),6名来自合资企业(占56%)。其中有9名被调研者对EPR有所了解(占82%),55名已知道我国新出台的《固废法》中原则性地规定了EPR制度(占49%)。
3.2 初始数据分析
3.2.1 行为策略因子分析
为识别汽车生产企业可能选取的行为策略类型,本研究利用SPSS统计工具进一步对所得数据作因子分析,MO检验结果为0.742(>0.5),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取特征值大于1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因子提取结果为个(分别以SH1、SH2、SH表示)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6.49%,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918,0.712,0.750。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各因子所代表的原始信息,分别将三个行为策略因子定义为:SH1为生态设计行为,SH2为与供应系统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SH为绿色营销行为。单个因子的贡献率水平分别为:7.20%、20.15%、19.14%。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重新计算行为策略因子变量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三个行为策略因子的均值均大于,表明EPR具有较为明显地改变汽车生产企业的行为策略的潜力,能够促使其采取有利于提高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环境友好行为
3.2.2 实践改进因子分析
为了考察本研究对实践改进题项设计的有效性,首先分别对三类改进因子进行可信度检验,所得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69,0.64,0.57,认为各因子所包涵题项的一致性可以接受。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所示,三个实践改进因子的均值在.75~4.15之间,说明在实施EPR的前提下,三类改进措施对于废旧产品管理水平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提高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加强产品生产系统与回收系统的重要性略微突出。为便于讨论,本文将三个改进因子分别表示为:MH1,MH2,MH。
3.2.3 绩效因子计算与整理
本文的目标是考察实施EPR后废旧产品回收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此,我们首先以现阶段绩效水平为基准分别计算四个绩效变量的变化值,即:绩效提高程度=实施EPR后的绩效水平-现阶段的绩效水平。此时5个量级对应的数值和涵义发生如下变化:0=“无改善”,1=“较小改善”,2=“中度改善”,=“较大改善”,4=“显著提高”。生成的四个新变量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4,所得均值介于2.07和2.96之间,说明实施EPR对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改进有较明显的贡献,其中改善最大的是回收水平,其次是末端处置水平,最小的是循环利用水平。为便于讨论,我们将四个绩效变量分别用PH1、PH2、PH、PH4表示。
3.3 相关分析与假设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系统实践改进以及实施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对四个行为策略因子、三个实践改进因子和四个绩效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综合所得结果,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行为对系统的源头管理、整合管理以及末端管理的改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接受H1。生产企业与供应系统以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对系统的源头管理与整合管理的改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修正H2。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行为对系统实践的改进没有影响,拒绝H。
系统源头管理、整合管理以及末端管理的改进均与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同时整合管理的改进与废旧产品的回收水平的提高正相关,据此分别修正H4、H5、H6。
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与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正相关,生产企业与供应系统以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正相关,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行为与废旧产品拆解以及循环水平的提高正相关,据此修正H7。
通过研究还发现,系统整合管理的改进与源头管理及末端管理的改进均具有正相关性。废旧产品拆解水平的提高与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水平的提高正相关。
4 结果讨论与模型修正
EPR的建立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EPR过程中,生产企业最为重视的是与供应系统以及回收系统的环境友好合作(见表2),整个系统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也是系统的整合管理(见表、表5)。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企业行为以生产企业为主导,通过供应链管理以及企业间合作应对EPR的压力与挑战;而系统整合以政府为主导,搭建系统间合作的平台,促进解决生产系统与回收系统合作的关键问题,比如:责任划分、加强监督管理等。这一研究结果还表明,EPR的实施使原来仅包括政府和回收企业两个主体的回收管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生产企业和回收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新体系,这也正是基于EPR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制度与传统回收管理制度的最大区别。
ERP是对现有废弃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对末端管理手段的取代与否定,加强废旧产品的回收管理依然是实施EPR的重要内容(见表)。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废弃物管理立法、回收体系建设、回收技术发展以及回收环节的污染控制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解决现有回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促进我国EPR顺利实施的关键。
EPR对生产企业的最大压力是经济压力,相关立法通常要求生产企业全部或者部分承担废旧产品回收、循环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成本。面对这一压力,企业的首选策略是加强系统间的沟通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供应链管理传递成本压力及技术改进压力。此外,生产企业还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当经济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企业将产生开展生态设计提高产品易拆解、易回收程度,降低最终处置成本的驱动力。设置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与结构是有效促进生产企业源头改进的关键。
实施EPR最显著的绩效是实现回收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末端处置水平的提高(见表4)。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及系统合作行为对于全面改进系统实践,提高废旧产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的作用最大。所有的企业行为策略及系统实践改进都将直接促进废旧产品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由此在实现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了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至此,本文对初始的概念模型进行修正,提出基于我国汽车行业的EPR的实施绩效及作用机理实证模型,如图2所示。
5 建议与局限
EPR能够实现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绩效的提高,促进整个回收管理系统的重建,同时以新的视角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促使源头改进的实现,因此具有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的潜力。生产企业的行为响应是实施EPR的核心,整个系统的实践改进是EPR运行的重要支撑。结合我国废旧产品回收管理的现状,本文对我国EPR的建立与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经济驱动与制度规范并行。加快EPR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产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进步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的配套,充分发挥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引导作用,促进生产企业乃至整个生产系统的参与和改进。
第二,逐步确立生产者责任。扩大生产者责任范围是EPR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应该根据主要产业的结构特点,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责任范围的划分,有步骤、分阶段地建设并推动EPR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系统整合与末端管理并举。在解决我国废旧产品回收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加强生产系统与回收系统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推动技术进步。
第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并重。通过生产者乃至整个系统的积极参与,在降低废旧产品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同步提高。本研究以汽车行业为基础,所得结论的适用性有待论证。比如,如果行业中不具备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如包装业,或者生产企业在整个供应系统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如零售业,那么供应系统的参与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另外,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因子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并未对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因果关系主要以定性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或实证研究还有待展开。
参 考 文 献:
[1]Lindhqvist .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policy principle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of product systems[D]. Sweden: Lund University, 2001.
[2]李湘洲.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与趋势[J].资源再生利用,2005,(2):22-24.
[3]OECD.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the OECD area. phase 1 report.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approaches in member countries and policy options for EPR programmes[R]. OECD Environment Monographs No.114, Paris: OECD, 1996.
[4]刘青,夏北成.废旧汽车的环境问题与回收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16(4):158-161.
[5]Yamaguchi M.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Japan—introduction of “EPR” into Japanese waste policy and some controversy[R]. JEMAI ECP Newsletter No. 19, 2001.
[6]OECD.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a guidance manual for governments[R]. OECD, 2001.
[7]Babel, Jones C, David . Design properties for state-of-the-art thermal control materials for manned space vehicles in leo[J]. Acta Astronautica, 1996, 9(5): 69-79.
[8]Davis G A.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European initiatives[EB/OL]. http://www.eerc.ra.utk.edu/ccpct/presentations/glu/glu.ppt, 2001-02-21.
[9]Smink C, Nielsen E , Jrgensen. Process and product—oriented environmental policy within the car chain[R]. Division of 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Denmark: Aalborg University, orking Paper, 2004. -48.
[10]Lindhqvist . owards a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analysis of experiences and proposals. Products as hazards—background documents[R]. Stockholm: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1992. 28.
[11]Bellmann , Anshuman . A systems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strategy for end-of-life vehicles[J]. echnovation, 2001, 21(8): 489-499.
[12]ojo 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driver for design change—utopia or reality[D]. 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weden: Lund University, 2004.
[13]Jrgensen, Smink 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South Africa—a case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R]. Division of 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Denmark: Aalborg University, orking Paper, 2004. 49-64.
[14]龙少海.我国汽车回收产业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4):2-5.
[15]牛益平.报废、拼装车辆市场调查及整治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4):6.
[16]苟世清.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10):0.
[17]张郧生.国外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的现状[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4,(4):6-10.
[18]闫启平.日本报废汽车的再生利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废钢铁,2005,(5):16-24.
[19]李源.欧美汽车回收业的发展[J].世界汽车,1999,(1):7-8.
[20]OECD. Shar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A]. OECD International orkshop o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ho is the Producer[C]. Ottawa, Canada, 1997.
[21]OECD. Extended and shar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phase 2.framework report[R]. Paris: OECD, 1998.
[22]Lifset R. ake it back: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form of incentive—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J]. he Journal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chnology, 199, 21: 1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