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一向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要提高地理成绩,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行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励方法。
  1. 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1)在“做”中学: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方法。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些地理基本技能方法所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方法不仅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方法主要是进行地理实践。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创设情景和条件,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技能方法和基本环节。
  (2)在“图”中学:建立地理空间关系方法。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状态和关系的最好方法。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图”中学,建立地理空间关系方法,不仅能明了地理事物在“是什么?在哪里? ”而且对加深认识地理事物之间 “为什么”到“怎么办”以及“将会怎样”的空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通过区域政区图、区域地形图、区域交通图等来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建立起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是探询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2.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坚持每次上课前用一些时间去预习学习内容,把书本内容详细看一遍,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等都不要疏漏。在预习的过程中先找出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力求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难,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铅笔画上记号,提醒自己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讲解。预习时要把精力投入在对知识的思考上而非仅仅对书上知识的浏览、记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2)听课的习惯。
  听课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很重要,而会听课就更重要了。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了?首先要求学生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上课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听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
  (3)理解的习惯。
  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养成知识积累的习惯很重要。理解是对地理知识学习积累的基础。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有4本教材。按照中考要求,必须掌握初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参加中考的学生而言,不求甚解、生吞活剥,通过靠死记硬背4本地理教材来掌握地理知识,既不可能,也不可思议。地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只有在地理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本人的知识,为地理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地理问题打下基础。
  (4)应用的习惯。
  地理知识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在指导人们选择位置、适应环境、利用空间、方便出行等方面的生产生活价值;在认识和了解世界方面的文化素养价值;在协调人地关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科学价值等。如学生在学习农业地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气候、土壤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学习商业地理时,进行商业中心和市场的选址设计等。学生的学习贵在做到学以致用。地理学习的能力是在使用中形成的,是在应用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是在迁移中得到升华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生活的地理”、 “有用的地理”,养成应用的习惯。
  (5)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方法有很多,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关键是形成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复习方法,只要感觉效果好,就应该坚持下去,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时间和频率时间。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进行复习,时间拖得越晚,遗忘率就越高。复习时一方面通过看书、看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强化。复习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没有人只通过一次复习就能一步登天的。新学的东西,当天要复习,过三天还要再复习一遍,到周末则把本周所学的再总体复习一遍,还要进行“循环复习法”,以一个月为周期。
  收稿日期:2013-08-10
其他文献
在历代文人中,苏东坡无疑是一个具有绝世才华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当朝宰相韩琦曾言:“轼之才远,大器也。” 但他命途多舛,仕途坎坷不平,屡遭贬谪,历尽磨难。一曲《定分波》,篇幅虽短,然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本是一件小事,在东坡这里却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苏词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细细品读,愈觉心中沉醉,不能自已。而其中熠熠生辉的,恰恰就是苏东坡身处逆境而
期刊
【摘 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都是很有益的。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化学;课外活动;学生能力培养  化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近几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坚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结合近几年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谈
期刊
【摘 要】好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对做功的计算和动能定理的应用存在理解误区。通过例子来具体说明功W=Fv·(受力点位移L v),系统动能定理应为W内+W外=∑ni=1 12mi(vi末2-vi初2)。  【关键词】受力点位移;内力做功;系统动能定理  1. 功W=Fv·(受力点位移L v)  在高中阶段,谈力做功也好,谈动能也罢,都是默认为以地面为参考系。所以功W=Fv·L v 是力与受力点对地位移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下面是我多年来者学心得的一点体会和建议。  1. 用“语文味”营造课堂氛围  人文性、文学性应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搞好课堂教学,是当代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会学、乐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间合作极其重要,没有合作就难以实施新课程。师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老师角色应是学生平等的交
期刊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 特级教师孙双金也特别指出:“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学习语文就是应该让孩子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就是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孩子们才能捕捉到更多鲜活的语文信息。那么为孩子的课外延伸究竟该如何服务呢?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波斯诗人萨迪曾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对联是我国
期刊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联系班上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亲密而有利的助手,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肩负着对全班学生负责的教育重任,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特别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我想班主任不但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务实的创新精神,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有所作为,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和框架。  1. 创设情境  “探究─合作”模式教学首要环节是创设情境,即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实验等心理设计一个蕴含要研究的问题的小实验、游戏、魔术等,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卷入问题情境,迅速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 激发;配置;有效;开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
期刊
穷途而哭,这个成语的创造者,便是文学史上最令人敬仰的人物之一,阮籍。看见这四个字,仿佛就看见一辆孤独的马车,在一条荒僻的小路上摇摇晃晃的移行着。驾驭者并非手无缰绳,但却始终满盈酒杯。似乎也不是为了赶赴某个目的地,当车轮终于停下的时候,却是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驾驭者——阮籍,放声而哭,驱车而返,直至率意的再踏上另一条路,重复着又一次的癫荡与酒醉。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生民涂炭,阮籍在这样的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