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惭形秽的高一学霸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我是井底蛙
  16岁的小桐是珠海市金湾区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男生,因近期出现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情绪反应,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强烈要求休学,最后在其妈妈张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张女士告诉我,小桐小学、初中都在珠海市香洲区就读,始终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初中时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英语演讲比赛和奧数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中考,小桐如愿被現在就读的重点中学录取。在录取成绩排行榜上,小桐名列第3名,一时春风得意。
  “小桐是全家族的骄傲!”张女士自豪地说,“在堂兄弟姐妹中,小桐学习成绩最好,是同辈人学习的榜样。每次小桐取得好成绩,我都在家族微信群中公布,以此鞭策同辈人努力,各家的父母都羡慕我有这么一个争气的儿子!”
  “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委婉地制止张女士的炫耀,因为我看到小桐已经鄙夷地把脸扭到了一边。
  张女士茫然地摇头,嗫嚅道:“可能是班里竞争太激烈了吧。”
  我把目光转向小桐,微笑着冲他点头,请他发表意见,并保持这个姿势。
  小桐见躲不过,不大情愿地说:“父母只知道我的入学成绩年级第3名,全班第1名,却不知道班里与我成绩相差5分以内的有11人,根本就是同一水平嘛!入学后的几次月考和一个月前的期中考试,我都没有再拿第1名,勉强保住了前10名的地位。”
  “前10名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我插话给他宽心,“我知道那所学校,学生几乎都是各初中学校的学霸,能在班里保持前10名的水平,两年后考上重点大学不成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小桐冲我笑了笑,算是接受了我的好意,继续说:“您说的没错,我考第10名的时候,总成绩与第1名也只是差了7分,差距很小。但是,我感觉如此小的差距就像天堑般不可逾越。”
  “为什么呢?男孩子这么没志气!”张女士忍不住斥责儿子。
  “因为综合素质!”小桐突然暴发了,大声回怼妈妈,“你只看学习成绩,却不知道分数背后隐藏的实力!”平复情绪后他告诉我,班里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在知识面、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特长发掘方面都比他强。在宿舍聊天时,他几乎插不上嘴,于是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落伍感。
  张女士焦急地问:“你倒是说说看,都差在什么地方?”
  小桐说:“比如有一半同学出国旅行过,做过志愿者的同学也超过一半,至少五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全国性知识竞赛,见识明显超过我。跟他们相比,我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课本以外的问题,我根本不敢举手,就怕被同学们笑话。”
  我问:“你被同学们笑话过吗?”
  小桐马上涨红了脸,嘴唇紧闭,痛苦地摇头。看来,他一定有过此类经历,而且十分令他不堪,以至于他不愿回忆。
  我转换话题,问小桐:“后来呢?是什么让你产生了休学的念头?”
  小桐告诉我,期中考试以后,他感觉上课时越来越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做题时有思维停顿的感觉,老是不由自主地关注同学的一举一动,继而失眠,有时凌晨5点才睡着。服了校医给的安定类药物,睡眠有所改善,但情绪问题没有解决。“学校的一切都让我害怕,黑板、课桌、宿舍的床、操场上的双杠……一切的一切。”小桐说。
  我问:“你怀念小学和初中那段岁月吗?”
  小桐顿时泪流满面:“几乎每天都在怀念啊!想起过去的同学、老师,我总想大哭一场。有一次我在宿舍里陷入回忆,同学大吃一惊,急忙问我怎么了,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才发现自己在默默流泪。我知道回不到过去了,但现在的学校我待不下去,只好休学一年。”
  盲目自卑要不得
  通过交谈,我深入了解了小桐的心理状态,辅以两份心理自测量表,我诊断他患有中度的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
  张女士大吃一惊:“世界上还有这种病?”
  我告诉她,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是适应性障碍的一种,在中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小桐表现出多种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信心丧失的抑郁状态,无法自控地注意他人的强迫状态,对学校、对同学的恐惧状态等,但都不严重;同时,他又表现出无法积极思考、听课听不进、作业做不下去等能力抑制障碍。不难看出,进入高中后,他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是产生症状的主要刺激源,在自己成绩不能遥遥领先时,他不能正确应对,导致心理失衡。”
  张女士问:“这种病有哪些负面后果?”
  我说:“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患者在心理上无法适应,会出现异常情绪变化,轻者出现迷茫、困惑、苦闷、迷失、烦躁、失眠或日夜颠倒、拒绝与人交往、冲动任性、做事无耐心、注意力难集中等症状;重者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甚至出现各种犯罪或自残、自杀倾向。”
  张女士说:“小桐可是尖子生啊,怎么会不适应学校呢?”
  我说:“临床统计显示,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多为尖子生,他们具有刻苦学习的主观愿望,而且学习十分用功,但由于身心因素的影响难以如愿,几番挣扎之后,渐渐对学校产生抗拒心理。”
  张女士问:“您说的身心因素,包括什么?”
  我告诉她,造成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的身心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孩子人际关系不佳等。具体到小桐,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优越感丧失。刚进入高中时,小桐信心十足,但这种自信带有一定盲目性,因为他对新情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缺乏认识。该高中是尖子生集中之地,同学之间的差异缩小了,竞争十分激烈,自己原有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小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鹤立鸡群了,而他对这一变化缺乏客观的认识,出现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应对,从而使心理落差被放大。
  第二,综合素质的劣势逐渐显现。小桐是考试型学生,靠勤奋刻苦和大量训练对课本知识掌握得较好,考试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他在课外知识和能力方面发展不够,导致他在与同学的对比中感觉自卑。   第三,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高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要求较高,老师不再像小学和初中老师那样手把手地教。小桐对此没有思想准备,出现抵触情绪,所以经常回忆小学和初中的温馨时光,客观上造成了对高中的排斥。
  第四,自我调整能力较弱。环境改变了,对策也要变,这是每人都要具备的本领。进入高中后,成绩波动和地位改变是正常的,每个学生都要根据新情况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但小桐未能清醒认识到这些,仍用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应付新环境,当优越地位开始动摇时,他不能客观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是转向盲目自卑,产生种种不良的适应障碍,说明他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弱。
  第五,性格有缺陷。不能适应新环境,暴露出小桐性格发展上的弱点,如长期在顺境中形成的挫折耐受性较差、虚荣心较强、自我期望值过高、认识问题较偏执等。
  找回丢失的自信
  对我的分析,张女士和小桐都高度认可,小桐更是急切地要求接受我的辅导。
  我对小桐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解除局部症状,恢复上学。我采用暴露疗法和脱敏疗法,利用图片、视频、音乐和学校实际景物,帮助小桐渐渐解除对学校的恐惧和憎恶,再引导他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强调适应学校的可能性。其间,我通过张女士联系上小桐的班主任,请他配合我的治疗,发动班里的同学探望小桐。两周以后,小桐逐渐对学校产生了好感。他对我说:“其实同学们都挺好的,没有瞧不起我的意思,甚至公认我是班里的学霸!我的自卑纯属妄自菲薄。”他欣然回校上学,心理辅导的效果初步显现。
  第二,客观分析形势,端正认知。我采用认知疗法,对小桐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环境的变化、自己地位改变是正常的,适应不良主要是自身原因所致,如对新境遇没有心理准备,不能正确评价环境,从而主观上感受到强烈的负面刺激而庸人自扰。鼓励其正确面对现实,客观、全面地评价学校、班级、老师和同学,从而建立适应环境的信心。
  第三,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多次启发小桐,不是他的成绩下降了,而是别的同学赶上来了,若把自己放到全市、全省及至全国的范围中比较,自己仍是佼佼者,只是身在尖子群体中显现不出来而已。另外,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勤奋刻苦、基础知识扎实正是他的长处,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基础。这样的分析对小桐悲观情绪的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四,制订全面计划,督促执行。我指导小桐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特长开发等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并要求张女士负责督促小桐执行,使小桐通过具体可见的进步,不断巩固自信。
  第五,培训社交技能,融入集体。应张女士的要求,我对小桐开展了为期4周的社交培训,从见面如何打招呼到如何赢得别人情感上的共鸣,从拓展共同话题到化解争端,我帮助小桐建立了全面的同伴交往策略,使他能夠欣然接受同伴的缺点,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归属感。
  经过8周的心理辅导,小桐完全摆脱了学校适应不良综合征的困扰,每天开心地上学,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还被同学推举为校学生会干部。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幼儿园表现好的孩子,日后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为了解幼儿园生活对孩子未来成功的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卡罗琳·菲茨帕特里克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参与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的2000名儿童展开跟踪调查。调查从5岁开始,到高中结束。  研究人员先测试了参试儿童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在幼兒园毕业时,评估了老师们对参试儿童课堂表现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参试孩子高中
美国《精神病学前沿》杂志日前刊登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参与育儿有益父亲心理健康,降低其“产后抑郁”风险。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國5个地区、881名不同种族的低收入父亲进行走访调查。随访于孩子出生后1个月时进行。在控制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着重评估了参试父亲与婴儿相处时间的三项指标:父亲陪伴新生儿的时长、养育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孩子出生后1个月、6个月和
症状:孩子做事特别磨蹭  一大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语气焦急,说发现孩子不正常,请我尽快安排接待来访。于是,下午我就接待了这一家三口。  虽然听家长说孩子不正常,但出于职业习惯,我依然会有自己的观察。从这一家三口进门到落座,我初步的观察结果是,男孩挺正常,而且给我的第一印象不错。进入房间后,因为人多椅子少,男孩不仅帮忙搬椅子,还让父母先落座,然后自己才坐下,并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男孩的表现热情
有些孩子不能惹,因为他总把自己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他的玩具熊、小车、餐具……谁都不能碰。万一别人不小心招惹了他,他就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我的谁也不能碰  案例:小力的玩具太多了,多到不得不专门拿一个房间来放置。可即便这样,每当家里有小朋友来玩,妈妈希望小力把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分享时,小力却不同意。他最大的慷慨,是把玩具拿在自己手里,给小朋友看看,但坚决不让小朋友碰。就算他已经不玩了的旧玩具,如果
有了宝宝后,你希望他健康成长,并竭力做个好妈妈。可有时为赶时间,为尽快做完家务,为激励宝宝上进,你可能伤害了宝宝而不自知。但是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宝妈们尤其要注意,因为——  妈妈:没耐心听完宝宝的话   宝宝:妈妈不考虑我的愿望  镜头一:“昨天蒙蒙梳了两个小鬏鬏,像哪吒,特别好看。妈妈,我也想……”涵涵停住正在穿袜子的手,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起昨天的事。妈妈一边麻利地帮她套上裙子,一边不耐烦地打断
目前,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父母在养育婴儿时打破传统的性别规则,本着性别中立的原则来抚养孩子。  一直以來,很多父母本能地给婴儿限定性别,比如女婴的衣服是粉红色的,男婴的衣服则是蓝色的;女婴的玩具是洋娃娃,男婴的玩具是小汽车;等等。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家长把性别角色强加给孩子的行为,限制了孩子的大脑发育,阻碍了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甚至对其今后社会认同感的建立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时间管理能力的强与弱几乎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优与劣。对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老师经常给出“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效率不高”的评语,家长的评价用词也更多与时间有关,“磨蹭”“懒惰”“虚度光阴”“事倍功半”等。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本期,我们邀请时间管理研究专家、资深中学教师唐玉清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时间管理的话题。  时间乃公平之物  潘之湄(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或亏欠,为求得补偿,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对自己小时候最匮乏的东西产生贪欲,或者将其过分给予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孩子的行为。  父母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爱得不讲原则极有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之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溺爱孩子,几乎是家长的通病,因为“爱”与“溺爱”界线模糊,家长又都本
问:我和妻子正在协议离婚。我们都想抚养儿子,但由于我们的工作流动性较大,谁也不能保证给孩子稳定的生活。請问,我们可以协议轮流抚养儿子吗?  包先生(河北邢台)  律师意见:可以。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民法典》第1084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
现在,环境污染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雾霾。我们已经知道,汽车尾气和燃烧煤炭、秸秆会污染空气,也明确地知道空气被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所以,出门时都会戴上口罩。但是,做到這些还不够,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杜绝污染。如果掉以轻心,那么更大的灾难降临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指导老师:苏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