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粘附率、出血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時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BPC粘附率,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塞;疗效
急性脑梗塞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半身不遂等[1],若及时溶解血栓使得动脉再通不仅能恢复神经元的功能而且可以降低致残致死率。低分子肝素是由肝素通过解聚而得到的分子量小的片段,平均分子量在4000~6000道尔顿[2],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好的抗凝、抗血栓药理活性,其特点为抗凝作用低、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副作用小。本院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例,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均按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排除标准[3]:①发病时间大于48h的患者②发病后出现昏迷的患者③发病之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现象或原来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患者④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⑤近期服用过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⑥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43~71岁,平均(52.37±6.27)岁;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44~71岁,平均(52.37±5.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可使用甘露醇、能量合剂和脑神经营养剂,也可和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禁止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的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采用腹部皮下注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4],商品名为速碧林)0.4mL/次,2次/天,每次间隔12h,连续治疗10天。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粘附率、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BPC粘附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2
3讨论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较常见,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造成的。当其发生后,脑细胞因Na-K-ATP酶的耗竭而迅速死亡,在缺血的核心周围会出现“半暗影带区”,此半暗影带区可通过溶解血栓来及时恢复脑组织的供血功能。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抗凝和抗血栓。由于其分子量较大,仅在分子量低的部分具有较好的活性,生物活性不均一、具有出血倾向、需要检测凝血系统、血小板减少、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据有关研究发现[5],低分子肝素具有半衰期长,较强的抗Xa活性,轻微的抗凝活性,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抗栓作用强,可增强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它功能,一般剂量无需实验室检测,安全性高;肝素分子上有两种结和部位,一种与AT-Ⅲ有较好的亲和力,一种与与血小板[6]具有较好的亲和力,高分子量肝素无论有无与AT-Ⅲ结合的部位均有有足够的部位与血小板结合进而引起血小板功能变化,导致出血。低分子量肝素通过AT-Ⅲ可保持抗凝作用而对血小板的影响较小,即出血副作用小。故低分子量的肝素抗凝活性好、出血副作用较少、对血小板产生的影响小,安全指数高[7]。低分子肝素是通过刺激血管内细胞 t- PA 释放和增强 t- PT 活性而起到对“半暗影带区”的改善和治疗。本文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观察组能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BPC粘附率、不明显延长APTT、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64.52%)等也进一步证实了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彭华兵.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54-55.
[2]靖光武,叶树楠,杨述华.髋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2):4028-4031.
[3]张菊霞,马玉霞,温玉洁,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2014,49(2):233-234.
[4]候慧.依达拉奉联合 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脑梗塞患者160例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1,(3):46.
[5]李京,王悦,宋玉娟,等.低分子肝素注射剂质量评价[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10):1768-1773.[6]张菊霞,马玉霞,温玉洁,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33-235.
[7]伍学艳,张培建.腹部手术后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的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粘附率、出血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時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BPC粘附率,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塞;疗效
急性脑梗塞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半身不遂等[1],若及时溶解血栓使得动脉再通不仅能恢复神经元的功能而且可以降低致残致死率。低分子肝素是由肝素通过解聚而得到的分子量小的片段,平均分子量在4000~6000道尔顿[2],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好的抗凝、抗血栓药理活性,其特点为抗凝作用低、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副作用小。本院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例,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均按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排除标准[3]:①发病时间大于48h的患者②发病后出现昏迷的患者③发病之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现象或原来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患者④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⑤近期服用过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⑥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43~71岁,平均(52.37±6.27)岁;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44~71岁,平均(52.37±5.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可使用甘露醇、能量合剂和脑神经营养剂,也可和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禁止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的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采用腹部皮下注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4],商品名为速碧林)0.4mL/次,2次/天,每次间隔12h,连续治疗10天。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粘附率、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BPC粘附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2
3讨论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较常见,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造成的。当其发生后,脑细胞因Na-K-ATP酶的耗竭而迅速死亡,在缺血的核心周围会出现“半暗影带区”,此半暗影带区可通过溶解血栓来及时恢复脑组织的供血功能。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抗凝和抗血栓。由于其分子量较大,仅在分子量低的部分具有较好的活性,生物活性不均一、具有出血倾向、需要检测凝血系统、血小板减少、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据有关研究发现[5],低分子肝素具有半衰期长,较强的抗Xa活性,轻微的抗凝活性,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抗栓作用强,可增强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它功能,一般剂量无需实验室检测,安全性高;肝素分子上有两种结和部位,一种与AT-Ⅲ有较好的亲和力,一种与与血小板[6]具有较好的亲和力,高分子量肝素无论有无与AT-Ⅲ结合的部位均有有足够的部位与血小板结合进而引起血小板功能变化,导致出血。低分子量肝素通过AT-Ⅲ可保持抗凝作用而对血小板的影响较小,即出血副作用小。故低分子量的肝素抗凝活性好、出血副作用较少、对血小板产生的影响小,安全指数高[7]。低分子肝素是通过刺激血管内细胞 t- PA 释放和增强 t- PT 活性而起到对“半暗影带区”的改善和治疗。本文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观察组能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BPC粘附率、不明显延长APTT、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64.52%)等也进一步证实了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彭华兵.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54-55.
[2]靖光武,叶树楠,杨述华.髋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2):4028-4031.
[3]张菊霞,马玉霞,温玉洁,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2014,49(2):233-234.
[4]候慧.依达拉奉联合 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脑梗塞患者160例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1,(3):46.
[5]李京,王悦,宋玉娟,等.低分子肝素注射剂质量评价[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10):1768-1773.[6]张菊霞,马玉霞,温玉洁,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33-235.
[7]伍学艳,张培建.腹部手术后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的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