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①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②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③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士文化的精髓吧(板书课题:《荆轲刺秦王》)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淬(cuì)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
(2)讨论疑难词句。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见陵:被陵辱。
二、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合作探究:荆轲性格,赏析音乐描写。
(一)从课文看,荆轲有何性格特点?(问题探究:荆轲性格)
(1)观点一:深谋远虑、心机绵密。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2)观点二: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
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二)“易水送别”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感人,试作赏析
点拨:“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陶渊明《咏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白衣冠以送之”,这是生离死别,送者行者皆沉浸于凄凉悲怆的氛围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测。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易水悲歌这一场面有力烘托了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三)课堂作业
写一段赏析荆轲行刺场面的文字。
三、第三课时
(一)思考·领悟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荆轲这样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查找资料,分析荆轲说法的真实性。(问题探究:故事情节)。《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句践闻荆轲刺秦王事,曰:“嗟乎,惜哉其不精于刺剑之术也!”《史记》集解引《盐铁论》:“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语涉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程诰《咏史》:“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可见荆轲刺秦王失败与“剑术”不精有关,否则,咫尺之内,也不至于让那把见血封喉的匕首飞向了铜柱。荆轲之说不过是一种托词。
(二)整合評价
(1)《战国策》精于叙事,试以荆轲和太子丹的矛盾为例说明之。荆轲和太子丹的矛盾是影响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秦军大军压境,太子丹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表现了太子丹的不快,双方矛盾初露端倪。在取樊於期头函问题上,太子丹“不忍”,荆轲暗中采取行动,二人出现明显分歧。而在入秦的时机、助手问题上,双方矛盾终于爆发,荆轲最后“怒斥太子”仓促上路。这些矛盾,草蛇灰线布设文中,成为行刺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荆轲的形象。探究: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①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报太子也。”②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③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④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士文化的精髓吧(板书课题:《荆轲刺秦王》)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淬(cuì)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
(2)讨论疑难词句。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见陵:被陵辱。
二、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合作探究:荆轲性格,赏析音乐描写。
(一)从课文看,荆轲有何性格特点?(问题探究:荆轲性格)
(1)观点一:深谋远虑、心机绵密。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2)观点二: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
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二)“易水送别”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感人,试作赏析
点拨:“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陶渊明《咏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白衣冠以送之”,这是生离死别,送者行者皆沉浸于凄凉悲怆的氛围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测。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易水悲歌这一场面有力烘托了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三)课堂作业
写一段赏析荆轲行刺场面的文字。
三、第三课时
(一)思考·领悟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荆轲这样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查找资料,分析荆轲说法的真实性。(问题探究:故事情节)。《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句践闻荆轲刺秦王事,曰:“嗟乎,惜哉其不精于刺剑之术也!”《史记》集解引《盐铁论》:“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语涉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程诰《咏史》:“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可见荆轲刺秦王失败与“剑术”不精有关,否则,咫尺之内,也不至于让那把见血封喉的匕首飞向了铜柱。荆轲之说不过是一种托词。
(二)整合評价
(1)《战国策》精于叙事,试以荆轲和太子丹的矛盾为例说明之。荆轲和太子丹的矛盾是影响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秦军大军压境,太子丹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表现了太子丹的不快,双方矛盾初露端倪。在取樊於期头函问题上,太子丹“不忍”,荆轲暗中采取行动,二人出现明显分歧。而在入秦的时机、助手问题上,双方矛盾终于爆发,荆轲最后“怒斥太子”仓促上路。这些矛盾,草蛇灰线布设文中,成为行刺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荆轲的形象。探究: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①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报太子也。”②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③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④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