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包含着丰富的形式,有绘画、雕塑、影视、建筑等,这些艺术形式都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在美术教学中,课堂练习与艺术作品一样,包含着学生的情感、价值判断方式,以及他们的审美取向和个性倾向等特征。因此,美术课堂练习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练习活动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实践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最有效方式。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设计;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26-01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说法,即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练习活动环节是最难把握的:在精彩的学习探索后,练习活动效果常常并不理想。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那么,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如何设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明确目标,练习活动“层次化”
教师在练习活动设计中必须心中有学生,眼里有教材,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达成目标,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和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教学要求有所选择与取舍,“量体裁衣”式地设置不同的作业类型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这对学生的发展及教学实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计作业,应考虑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因此,适宜的作业要求可以给学生很大的表现空间,自由灵活的层次化练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现。
二、植根生活,练习活动“活力化”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精心设计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三、丰富形式,练习活动“多样化”
教师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中学美术学科各种各样新的练习活动。如从人员组合上可分为一人完成、小组合作完成、全班共同完成;从练习形式上可分为书面练习、口头练习等等。
四、循序渐进,练习活动“阶段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会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总练习,将重难点集中在这个练习上反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开始作业时,往往会忘记老师上课时所提示的问题解决方法甚至示范的难点技巧,有些学生到做练习时就高喊:“我不会!”或者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就忍不住开始根据理解绘画或设计,但是后面的讲解、活动等都不能认真参与了。这些都造成课堂练习活动的低效。美术教师在上课可以考虑适当插入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美术课堂中的小练习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激趣性小练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如何维持学生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激趣性小练习,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同时在练习时熟悉美术媒体属性,促进教学。例如在第14册《奇妙的肌理》一课中,由于课前学生对肌理的概念不熟悉,教师可在导入时就设计个小练习,让学生迅速感受肌理的“奇妙”。教师事先准备海绵、麻布、树叶等不同肌理的物品和颜料、印泥等物品,让学生进行拓印,并用语言描述印记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在玩中体会了肌理形成的原理,并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2. 体验性小练习。体验性小练习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本课媒材的使用方法,或熟悉所学内容的简单操作,在简单的练习活动中进行学习、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初步经验,进入创作情境。例如在教授第16册《最亲近的家具》一课时,教师先示范用纸板插接躺椅,然后展示一张躺椅图片,要求学生用纸板通过折叠、剪切、插接、黏贴等方式快速制作出这个躺椅。通过这个小练习,让学生熟悉纸板加工的技巧,消除对纸板家具制作的陌生感,对下一步的设计制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 诊断性小练习。诊断性练习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漏而设计的一种练习。供学生练习刚学习的基础知识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诊断出班级或学生个人对教学目标达成度情况,便于查出学生在哪一步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适当调节后续教学。
让练习活动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总之,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的优化设计,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优化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长作业,不仅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能激励、唤醒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名师如何炼就名课.李力加.西安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设计;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26-01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说法,即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练习活动环节是最难把握的:在精彩的学习探索后,练习活动效果常常并不理想。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那么,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如何设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明确目标,练习活动“层次化”
教师在练习活动设计中必须心中有学生,眼里有教材,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达成目标,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和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教学要求有所选择与取舍,“量体裁衣”式地设置不同的作业类型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这对学生的发展及教学实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计作业,应考虑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因此,适宜的作业要求可以给学生很大的表现空间,自由灵活的层次化练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现。
二、植根生活,练习活动“活力化”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精心设计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三、丰富形式,练习活动“多样化”
教师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中学美术学科各种各样新的练习活动。如从人员组合上可分为一人完成、小组合作完成、全班共同完成;从练习形式上可分为书面练习、口头练习等等。
四、循序渐进,练习活动“阶段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会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总练习,将重难点集中在这个练习上反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开始作业时,往往会忘记老师上课时所提示的问题解决方法甚至示范的难点技巧,有些学生到做练习时就高喊:“我不会!”或者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就忍不住开始根据理解绘画或设计,但是后面的讲解、活动等都不能认真参与了。这些都造成课堂练习活动的低效。美术教师在上课可以考虑适当插入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美术课堂中的小练习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激趣性小练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如何维持学生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激趣性小练习,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同时在练习时熟悉美术媒体属性,促进教学。例如在第14册《奇妙的肌理》一课中,由于课前学生对肌理的概念不熟悉,教师可在导入时就设计个小练习,让学生迅速感受肌理的“奇妙”。教师事先准备海绵、麻布、树叶等不同肌理的物品和颜料、印泥等物品,让学生进行拓印,并用语言描述印记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在玩中体会了肌理形成的原理,并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2. 体验性小练习。体验性小练习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本课媒材的使用方法,或熟悉所学内容的简单操作,在简单的练习活动中进行学习、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初步经验,进入创作情境。例如在教授第16册《最亲近的家具》一课时,教师先示范用纸板插接躺椅,然后展示一张躺椅图片,要求学生用纸板通过折叠、剪切、插接、黏贴等方式快速制作出这个躺椅。通过这个小练习,让学生熟悉纸板加工的技巧,消除对纸板家具制作的陌生感,对下一步的设计制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 诊断性小练习。诊断性练习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漏而设计的一种练习。供学生练习刚学习的基础知识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诊断出班级或学生个人对教学目标达成度情况,便于查出学生在哪一步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适当调节后续教学。
让练习活动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总之,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的优化设计,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优化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长作业,不仅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能激励、唤醒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名师如何炼就名课.李力加.西安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