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全面与深刻,本文重点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对引领高职教学质量观、课程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及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66-01
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充分发挥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拨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是结合当前社会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以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有职业教育“高考”美誉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其参赛选手已从2008年的1762人增至2010年的4087人,比赛内容已从10个专业类别24个比赛项目增至14个专业类别35个比赛项目,同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渗入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开放意识,显示了中国高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与行业企业合作、与社会交流的强烈意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作为国家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不但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成果的一种形式,更引领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1引领高职教学质量观的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它必定要坚持市场化的教育质量观,根据市场需求用发展的眼光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其重要特征就是以其敏锐准确的市场嗅觉,快捷灵活的方式应对市场多变的人才需求,保障自身与外界信息交流畅通,响应社会需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专业、项目的增加,是行业根据市场需求而设计,这说明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把学生顺利输入劳动力市场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就不得不重视雇主的选择性要求,重视传授学生真正具有交换价值的知识,使高职教育质量观真正体现市场化导向。要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和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满足顾客,赢得市场,赢得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空间。
2引领高职课程教材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结束以后,高职院校可以把和学院开设专业结合度较好的项目带回去,作为很好的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的范例,使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都能了解项目,参与项目。通过对竞赛项目、竞赛操作内容和竞赛评价标准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以岗位(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坚持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原则,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三者相交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特征。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常涉及最新技术和核心技术,这便要求职教教材编写要与大赛内容相衔接,并引入大赛中最新技术和经典实例,适应时代需要,突出现代职教特色,打造和完善精品教材。
3引领高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以理论知识够用,重点传授实践知识为重。即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以实施知识为主体,重视实践性、技术性、技能性知识,由学科本位教学转向能力本位教学,把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项目加入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当中。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导进行知识满堂灌的局面,转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师生互动,引入模拟职业技能大赛式的教学形式,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师生建构式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要引入现代化的工具、媒体和设备,除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更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教学资源,如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积极搭建校企研究平台,大胆吸收学生参与企业的课题研发,在课题研发中学习,了解并掌握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能力,借助先进的企业设备,实现教学手段从“模拟”训练到“真实”操作的转变。
4引领高职教学评价改革
在评价内容上,高职院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复制式的纸笔测试,而应该转向以真实任务解决为标准的评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没有设置纸笔测试,完全是真枪实干的实际操作。这并不意味着抛弃理论教学与理论考核,相反,完美的实践操作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考核内容应该是具有实用性和适度复杂性的整合性任务,以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凸显过程考核,综合考核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等各方面。
在评价主体方面,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不仅有高校教师,更有行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及其他社会人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引入团体化的评价主体,从教师自评、同行评教、专家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集数据,设置相关权重,尽量做到评价的全面与客观,从而也利用评价结果对高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反馈信息。
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引入工作过程当中,改变以往专家评教、校内评教、科研评教等形式,引入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渠道评价。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设置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方式丰富了对教师评价的内容,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在技术操作、职业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考核体系的建立,从而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5引领高职素质教育教学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除了应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该重视素质教育。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却普遍存在职业素质教育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状况。职业院校要打破技能教育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相分离的状况,使两者相互融合,素质教育除了要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日常化管理过程,更应该融入各项比赛、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中,使素质教育最终应具有实践的品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此方面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供借鉴,活动就越来越渗入职业道德教育意识,项目成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技能水平,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把在技能大赛中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如团体协作意识、创新品质、美的欣赏力等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因此,作为提供人力资源给劳动力市场的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要使学生之一特殊的“产品”不断增值,不仅要在职业技能方面提高,更要增加和完善其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海涛.试论市场化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2]谢剑.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3]李文,高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
[4]刘美灵.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评价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66-01
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充分发挥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拨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是结合当前社会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以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有职业教育“高考”美誉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其参赛选手已从2008年的1762人增至2010年的4087人,比赛内容已从10个专业类别24个比赛项目增至14个专业类别35个比赛项目,同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渗入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开放意识,显示了中国高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与行业企业合作、与社会交流的强烈意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作为国家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不但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成果的一种形式,更引领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1引领高职教学质量观的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它必定要坚持市场化的教育质量观,根据市场需求用发展的眼光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通过发展解决质量问题。其重要特征就是以其敏锐准确的市场嗅觉,快捷灵活的方式应对市场多变的人才需求,保障自身与外界信息交流畅通,响应社会需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专业、项目的增加,是行业根据市场需求而设计,这说明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把学生顺利输入劳动力市场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就不得不重视雇主的选择性要求,重视传授学生真正具有交换价值的知识,使高职教育质量观真正体现市场化导向。要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和服务范围,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满足顾客,赢得市场,赢得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空间。
2引领高职课程教材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结束以后,高职院校可以把和学院开设专业结合度较好的项目带回去,作为很好的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的范例,使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都能了解项目,参与项目。通过对竞赛项目、竞赛操作内容和竞赛评价标准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以岗位(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坚持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原则,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三者相交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特征。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常涉及最新技术和核心技术,这便要求职教教材编写要与大赛内容相衔接,并引入大赛中最新技术和经典实例,适应时代需要,突出现代职教特色,打造和完善精品教材。
3引领高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以理论知识够用,重点传授实践知识为重。即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以实施知识为主体,重视实践性、技术性、技能性知识,由学科本位教学转向能力本位教学,把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项目加入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当中。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导进行知识满堂灌的局面,转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师生互动,引入模拟职业技能大赛式的教学形式,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师生建构式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要引入现代化的工具、媒体和设备,除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更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教学资源,如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积极搭建校企研究平台,大胆吸收学生参与企业的课题研发,在课题研发中学习,了解并掌握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能力,借助先进的企业设备,实现教学手段从“模拟”训练到“真实”操作的转变。
4引领高职教学评价改革
在评价内容上,高职院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复制式的纸笔测试,而应该转向以真实任务解决为标准的评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没有设置纸笔测试,完全是真枪实干的实际操作。这并不意味着抛弃理论教学与理论考核,相反,完美的实践操作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考核内容应该是具有实用性和适度复杂性的整合性任务,以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凸显过程考核,综合考核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等各方面。
在评价主体方面,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委不仅有高校教师,更有行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及其他社会人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引入团体化的评价主体,从教师自评、同行评教、专家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集数据,设置相关权重,尽量做到评价的全面与客观,从而也利用评价结果对高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反馈信息。
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引入工作过程当中,改变以往专家评教、校内评教、科研评教等形式,引入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渠道评价。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设置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方式丰富了对教师评价的内容,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在技术操作、职业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考核体系的建立,从而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5引领高职素质教育教学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除了应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该重视素质教育。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却普遍存在职业素质教育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状况。职业院校要打破技能教育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相分离的状况,使两者相互融合,素质教育除了要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日常化管理过程,更应该融入各项比赛、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中,使素质教育最终应具有实践的品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此方面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供借鉴,活动就越来越渗入职业道德教育意识,项目成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技能水平,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把在技能大赛中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如团体协作意识、创新品质、美的欣赏力等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因此,作为提供人力资源给劳动力市场的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要使学生之一特殊的“产品”不断增值,不仅要在职业技能方面提高,更要增加和完善其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海涛.试论市场化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2]谢剑.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3]李文,高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
[4]刘美灵.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评价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