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关键词】生活 兴趣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0-01
信息化的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旧教育观念急剧的碰撞中,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抓住教学实践这个层面,用电教手段展示新的教学理念,让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
从古到今,數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但长期以来,许多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究其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长久以来数学教学是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由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我常用的几种做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4.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要求学生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并把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三、例题生活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让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数学实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小朋友:如果你去了这间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生活 兴趣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0-01
信息化的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旧教育观念急剧的碰撞中,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抓住教学实践这个层面,用电教手段展示新的教学理念,让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
从古到今,數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但长期以来,许多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究其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长久以来数学教学是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由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我常用的几种做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4.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要求学生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并把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三、例题生活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让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数学实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小朋友:如果你去了这间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